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园地,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保障。我国传统的大学生管理,要求学生服从校园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将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当做管理目标,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形成。在新时期的大学管理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大学生为本,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以人为本 校园管理
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必要性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上演变而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个性基础之上。根据人的性格差异,人的正常追求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和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博爱”相类似,尊重每一个人,不看出生和身份。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指的是在大学管理中,要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科学地进行管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创造条件来帮助学生发展。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传统的大学管理中,采取的是军事化管理方式,让学生服从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在意志锻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不仅是意志,还有道德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些规章制度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學扩招之后,在管理上有了很大改进,但这种改进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校园管理成为保姆式,学生只要肯花钱,可以不洗衣服,生活自理都不需要亲力亲为。有些学校甚至对学生未婚同居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种矫枉过正的管理对学生的成长更加不利。以人为本的管理指的是在学生管理上,制定规章制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承受特点,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的,不能让学生为了制度而牺牲身心健康,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感情。其次,在管理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自理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共同成长,为今后在社会立足打下基础。
在大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社会的需要。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发展时期,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生活优渥,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走上社会,就会遇到各种生活问题,没有相应的生活技能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无法面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因此在管理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教会他们面对社会的正确方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对而言,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弊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是少数人,这些学生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大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校园的规章制度都能自觉遵守,没有心理压力。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大学开始扩招,进入大学学习的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从小在家中备受呵护,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多学生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将自己的衣服被子寄回家,这种现象曾引起社会大讨论。为了解决这些情况,很多大学给学生配备了洗衣机,让学生付费来享受服务。那些自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能自己动手。这样看似人性化了,但却形成了另一种观念,让学生养成了花钱买享受的陋习。
在其他管理方面,学校还是过多地依赖传统的规章制度,习惯于让学生服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忽视了学生个人的诉求和权利。在培养学生方面,重视学生的技能,忽视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格形成,更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中与人共处。在治校方面,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方针,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以罚治校的现象,“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这些都是学校的规定,在法律上没有依据;还存在着许多用罚款代替教育的现象,这些都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严重相悖。
三、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管理中的运用
在大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要对现存的管理做大量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进行管理。
1.在生活方面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生活上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生活条件好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贫困的学生则相反,他们懂事,勤劳。针对这种现象,在管理上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手法。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要帮助他们树立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可以让生活能力强的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帮助,这样也能够消除那些家庭贫困者的自卑心理;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差,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学校要适当安排他们在学校做一些有报偿的工作,让他们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2.对学生精神方面的管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常常影响着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未走上社会之前,就会感受到家庭出身带给自己的压力,特别是周围富裕同学的影响,常常使他们自卑。对于这些现象,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予关注,像安排住宿,就不要将几个富裕的学生和一两个贫穷的学生放在一起,以免使这些学生长期处在自卑中。对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中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具备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新媒体工具,建立与学生交流的通道,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压抑说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在治校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来进行,不要轻易就“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学生有错误,可以进行帮助,促使他们改正,而不是用退学的方式放弃他们,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如果学生有错误,可以采取延迟毕业的方式,督促他们学习改正。
参考文献:
[1]多角度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 吴龙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1) .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与人性化[J]. 陈宏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张丽. 好家长. 2016(30) .
作者简介:郑仕强(1986.07—)男。民族:汉族。籍贯:四川省成都市。学历: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关键词:大学生 以人为本 校园管理
一、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必要性
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上演变而来,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个性基础之上。根据人的性格差异,人的正常追求来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和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博爱”相类似,尊重每一个人,不看出生和身份。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指的是在大学管理中,要将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科学地进行管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关心学生,指导学生,创造条件来帮助学生发展。
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传统的大学管理中,采取的是军事化管理方式,让学生服从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在意志锻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学生在大学里需要学习的不仅是意志,还有道德思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些规章制度并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學扩招之后,在管理上有了很大改进,但这种改进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校园管理成为保姆式,学生只要肯花钱,可以不洗衣服,生活自理都不需要亲力亲为。有些学校甚至对学生未婚同居都采取支持的态度,这种矫枉过正的管理对学生的成长更加不利。以人为本的管理指的是在学生管理上,制定规章制度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承受特点,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的,不能让学生为了制度而牺牲身心健康,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感情。其次,在管理上,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自理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给予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共同成长,为今后在社会立足打下基础。
在大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社会的需要。目前,社会已经进入到多元化发展时期,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生活优渥,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走上社会,就会遇到各种生活问题,没有相应的生活技能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无法面对社会风云变幻的。因此在管理中,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管理方式,教会他们面对社会的正确方式。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对而言,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弊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我国大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能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是少数人,这些学生来自于社会各阶层,大多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校园的规章制度都能自觉遵守,没有心理压力。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大学开始扩招,进入大学学习的是八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从小在家中备受呵护,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很多学生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将自己的衣服被子寄回家,这种现象曾引起社会大讨论。为了解决这些情况,很多大学给学生配备了洗衣机,让学生付费来享受服务。那些自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能自己动手。这样看似人性化了,但却形成了另一种观念,让学生养成了花钱买享受的陋习。
在其他管理方面,学校还是过多地依赖传统的规章制度,习惯于让学生服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忽视了学生个人的诉求和权利。在培养学生方面,重视学生的技能,忽视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方式不利于学生人格形成,更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中与人共处。在治校方面,应该按照以人为本和依法治校的方针,但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以罚治校的现象,“勒令退学”“开除学籍”这样的字眼时常出现,这些都是学校的规定,在法律上没有依据;还存在着许多用罚款代替教育的现象,这些都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严重相悖。
三、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管理中的运用
在大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就要对现存的管理做大量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来进行管理。
1.在生活方面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在生活上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生活条件好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贫困的学生则相反,他们懂事,勤劳。针对这种现象,在管理上就不能采取同样的手法。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要帮助他们树立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观念。可以让生活能力强的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帮助,这样也能够消除那些家庭贫困者的自卑心理;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差,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学生,学校要适当安排他们在学校做一些有报偿的工作,让他们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同时,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2.对学生精神方面的管理。当前社会,贫富差距常常影响着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未走上社会之前,就会感受到家庭出身带给自己的压力,特别是周围富裕同学的影响,常常使他们自卑。对于这些现象,教师要从各方面给予关注,像安排住宿,就不要将几个富裕的学生和一两个贫穷的学生放在一起,以免使这些学生长期处在自卑中。对于那些来自富裕家庭中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具备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随便挥霍父母的血汗钱。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新媒体工具,建立与学生交流的通道,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理压抑说出来,给予正确引导。在治校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来进行,不要轻易就“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学生有错误,可以进行帮助,促使他们改正,而不是用退学的方式放弃他们,这样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如果学生有错误,可以采取延迟毕业的方式,督促他们学习改正。
参考文献:
[1]多角度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 吴龙水.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1) .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与人性化[J]. 陈宏凯.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
[3]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张丽. 好家长. 2016(30) .
作者简介:郑仕强(1986.07—)男。民族:汉族。籍贯:四川省成都市。学历: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