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究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具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进行针刺治疗,实验组则接受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并采用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与VA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VAS与ODI评分方面均发生显著下降;在接受10次治疗后,实验组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的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获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针刺;悬吊运动训练
作为临床上一项常见的疾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此种疾病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针刺、推拿、拔罐、中药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但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悬吊运动训练为近些年来兴起的一项腰痛治疗技术,其通过采用减重、牵引等手段松弛患者腰部的紧张肌肉,大大促进了患者康复训练的开展[1]。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探究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具有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分布为25-67岁,平均年龄为(44.5±6.9)岁;病程为3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为(3.1±1.2)年。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骨折史、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不耐受运动训练等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针刺治疗,均以阿是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腰阳关穴为基本的处方,并配以辨证取穴,留针30min,每隔10min施行一次补泻手法,使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标准。
实验组则接受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在开展悬吊运动前,对患者进行弱链测试,对其腰椎肌群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正式训练时,采用低负荷进行开链、闭链运动训练,确保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对多裂肌、竖脊肌、臀中肌、腰方肌等进行训练,动作具体如下:(1)采用仰卧位,双腿悬挂、维持,并使用腰部悬吊支持带进行减重;(2)仰卧位,右下肢向下压悬吊带,同时将左下肢抬高至骨盆水平位,左右腿分别交替训练6次;(3)侧卧位,左髋关节轻度后伸,仅用左侧下肢将膝关节处的悬吊带往下压,同时将骨盆抬起并维持10秒,左右腿分别交替训练6次;(4)俯卧位,双腿悬挂并维持,保持腰椎处于中立位置,接着双腿做屈膝屈髋动作,重复练习10次。在治疗前及治疗10次后,采用VAS与ODI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相比治疗前均发生显著下降;在接受10次治疗后,实验组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结论
慢性特异性腰痛指的是病程超过12周,且除骨折、骨质疏松、马尾症状、根性炎症及肿瘤等已知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导致的腰痛疾病。经实践研究得知,80%左右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出现过腰痛的经历,其发生概率仅低于上呼吸道疾病,为门诊就诊中常见的一项临床症状[2]。
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化瘀止痛、将组织水肿消除,促进组织代谢,对周围组织粘连进行松解,在消除神经根炎症的基础上,达到治愈的效果。但针刺属于被动治疗的范畴,长期施用的话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依赖感,难以恢复患者脊柱内在稳定性。而采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指导患者进行开链与闭链运动,同时逐步合理增加负荷,从而对患者的机体稳定肌系统进行训练,进而在有效刺激局部稳定肌的机械感受器的基础上,提高局部核心稳定肌群以及相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对脊柱深层稳定肌的激活、脊柱稳定性的增强、正常肌肉运动控制模式的重建,以及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的正常化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裨益。非特異性腰痛患者长期进行悬吊运动可将腰背肌的柔韧性进行逐步恢复,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并对病症的复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腰背部表浅运动肌群的紧张对深部核心稳定肌群的激活容易产生抑制作用,单纯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可能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在利用针刺疗法缓解患者腰背部浅运动肌群紧张的同时,结合应用悬吊训练,不但可平衡腰椎的内外生物力学,同时还能充分改善患者腰部组织的代谢及供血情况,消除炎性物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本实验中,采用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距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的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获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祖虹,刘琦,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12,10(25):66-65.
[2]孙戴.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4,2(05):134-135.
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针刺;悬吊运动训练
作为临床上一项常见的疾病,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病因较为复杂,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此种疾病患者,临床主要采用针刺、推拿、拔罐、中药热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但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悬吊运动训练为近些年来兴起的一项腰痛治疗技术,其通过采用减重、牵引等手段松弛患者腰部的紧张肌肉,大大促进了患者康复训练的开展[1]。本实验以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探究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具有的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5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分布为25-67岁,平均年龄为(44.5±6.9)岁;病程为3个月至11年,平均病程为(3.1±1.2)年。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骨折史、腰椎间盘突出、脊柱滑脱、不耐受运动训练等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针刺治疗,均以阿是穴、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腰阳关穴为基本的处方,并配以辨证取穴,留针30min,每隔10min施行一次补泻手法,使局部出现明显酸胀感为标准。
实验组则接受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针刺方法同对照组。在开展悬吊运动前,对患者进行弱链测试,对其腰椎肌群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正式训练时,采用低负荷进行开链、闭链运动训练,确保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对多裂肌、竖脊肌、臀中肌、腰方肌等进行训练,动作具体如下:(1)采用仰卧位,双腿悬挂、维持,并使用腰部悬吊支持带进行减重;(2)仰卧位,右下肢向下压悬吊带,同时将左下肢抬高至骨盆水平位,左右腿分别交替训练6次;(3)侧卧位,左髋关节轻度后伸,仅用左侧下肢将膝关节处的悬吊带往下压,同时将骨盆抬起并维持10秒,左右腿分别交替训练6次;(4)俯卧位,双腿悬挂并维持,保持腰椎处于中立位置,接着双腿做屈膝屈髋动作,重复练习10次。在治疗前及治疗10次后,采用VAS与ODI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比较。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涉及到的计量数据均采用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在VAS与ODI评分方面相比治疗前均发生显著下降;在接受10次治疗后,实验组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十分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结论
慢性特异性腰痛指的是病程超过12周,且除骨折、骨质疏松、马尾症状、根性炎症及肿瘤等已知的特异性病理变化导致的腰痛疾病。经实践研究得知,80%左右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出现过腰痛的经历,其发生概率仅低于上呼吸道疾病,为门诊就诊中常见的一项临床症状[2]。
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化瘀止痛、将组织水肿消除,促进组织代谢,对周围组织粘连进行松解,在消除神经根炎症的基础上,达到治愈的效果。但针刺属于被动治疗的范畴,长期施用的话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依赖感,难以恢复患者脊柱内在稳定性。而采用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指导患者进行开链与闭链运动,同时逐步合理增加负荷,从而对患者的机体稳定肌系统进行训练,进而在有效刺激局部稳定肌的机械感受器的基础上,提高局部核心稳定肌群以及相关神经组织的功能,对脊柱深层稳定肌的激活、脊柱稳定性的增强、正常肌肉运动控制模式的重建,以及肌肉感觉运动控制能力的正常化等方面具有非常大的裨益。非特異性腰痛患者长期进行悬吊运动可将腰背肌的柔韧性进行逐步恢复,提高腰椎的稳定性并对病症的复发进行有效控制。然而,腰背部表浅运动肌群的紧张对深部核心稳定肌群的激活容易产生抑制作用,单纯采用悬吊运动训练可能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因此,在利用针刺疗法缓解患者腰背部浅运动肌群紧张的同时,结合应用悬吊训练,不但可平衡腰椎的内外生物力学,同时还能充分改善患者腰部组织的代谢及供血情况,消除炎性物质,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本实验中,采用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采用针刺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距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结合悬吊运动训练的方法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获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祖虹,刘琦,章志超.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杂志,2012,10(25):66-65.
[2]孙戴.推拿结合悬吊运动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4,2(0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