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趋向补语是对外汉语教材各类补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也是学生产生偏误较多的一个语法项目,所以其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趋向补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首先必须从汉语本体方面明确趋向补语的范围,弄清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而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服务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范围;宾语
一、趋向补语范围的界定
学者们大多将趋向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比如,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的有: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可以充当复合趋向补语的有:上来/去、下来/去、进来/去、出来/去、过来/去、起来。[1]这种分类方法在汉语本体的语法研究方面显得详细明了,但为方便教学起见,我们发现以此来编排教材或进行教学难免有些繁冗。事实上,只将“来/去”看作趋向补语更好。
“来/去”与“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下文简称“上”类动词)都可以直接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且动补结构中可插入表可能的肯定、否定形式“得/不”。但二者却差别很大,首先,在意义上,“来/去”作趋向补语时,表示动作朝着或背着说话人或正在叙述的人物、处所进行;[2]而“上”类动词则表示主语或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因动作而发生的位移。如:“他跑来了。”中“他”一定是向着说话人跑的,可见“来”的作用是表示趋向;而“他跑上讲台。”则是“他”位置发生了变化,即从某个地方通过“跑”这个动作到了讲台。又如:“他跑进教室来。”中的“进”只表示位移,即从教室外面到教室里面,而“来”才表示动作的趋向,即动作向着在教室里的说话人进行。其次,在用法上,“来/去”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比较松散,可插入宾语或词尾“了”,而“上”类动词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却很紧凑,宾语必须放在“上”类动词之后,词尾“了”也只有在有“来/去”的情况下才能直接放在动词后面。既然“来/去”与“上”类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存在着差别,那么把它们都看作趋向补语未免有些牵强。然而,“上”类动词又该隶属于哪一类补语呢?实际上,“上”类动词在动词后作补语,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语义特征上都更接近于结果补语。“爬上”、“记下”、“走进”等与结果补语“看完”、“写下”、“擦干”等的构成、带宾语情况、否定或疑问方式等都是一致的。又如“考上大学”、“关上门”、“贴上邮票”等结构中动词后的“上”都是表示结果义。
综上所述,把“上”类动词看作结果补语更合理。而复合趋向补语则可以理解为结果补语加上“来/去”组合而成的。这样,不仅减少了趋向补语的数量,而且也不存在“简单趋向补语”与“复合趋向补语”的区别了。
二、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
如前所述,就存在两种动趋结构,即:主要动词+趋向补语、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在实际运用中这两个结构都可以带宾语,带宾语后的语义搭配常常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就要弄清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如果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都看作是主要动词的宾语,对于“取出一本书来”这样的结构可以讲得通,因为“一本书”是主要动词“取”而不是结果补语“出”的宾语。而对于“跑进教室来”这样的结构肯定就不适合了,因为“教室”很显然不是主要动词“跑”而应该是结果补语“进”的宾语。如果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看作是整个动趋结构的宾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前一观点存在的矛盾,但并不能清楚反映出宾语具体与动趋结构中的哪个成分发生关系。
出现上述矛盾的原因在于动趋结构中的宾语既可以做主要动词的宾语,也可以做结果补语的宾语,需要从语义上加以辨别。如:“取出一本书来”结构中宾语“一本书”前有主要动词“取”和结果补语“出”,因为“取”与“出”都是动词,语法上都能跟宾语,但语义上宾语“一本书”应该是与主要动词“取”搭配;而“跑进教室来”结构中宾语“教室”前有主要动词“跑”和结果补语“进”,但从语义上讲,肯定不能说“教室”是主要动词“跑”的宾语,而它与结果补语“进”关系更紧密,因而应该是“进”的宾语。
三、趋向补语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纯理论的教学,也不是整个语法体系的教学,而是各语法项目的教学,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而要教好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必须对汉语各语法点的用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把握。前面阐述了汉语趋向补语的范围以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归属问题,目的就是力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下面,我们就趋向补语的对(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8页)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首先,可以先教结果补语,再教趋向补语。因为学习者在学习了结果补语后,再学习趋向补语,尤其是学习“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这种动趋结构就更容易理解了,而且也不必再讲解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了。在教趋向补语时要说明趋向补语“来/去”与充当结果补语的“上”类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其次,可以先教“主要动词+趋向补语”和“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这样的基本句型,然后再教插入了宾语、词尾“了”、表肯定与否定的“得/不”等成分的句型。而那些使用频率低且结构复杂的句型不必急于讲授,可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逐步讲解,因为当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复杂结构。
再次,在教带宾语的“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动趋结构时,给学生说明宾语既可以与主要动词搭配,也可以与充当结果补语的“上”类动词搭配,在理解时可以将宾语分别与主要动词和“上”类动词搭配,再从语义上去辨别宾语具体是与主要动词还是与“上”类动词发生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关于趋向补语“来”和“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趋向补语;范围;宾语
一、趋向补语范围的界定
学者们大多将趋向补语分为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比如,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充当简单趋向补语的有:来、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可以充当复合趋向补语的有:上来/去、下来/去、进来/去、出来/去、过来/去、起来。[1]这种分类方法在汉语本体的语法研究方面显得详细明了,但为方便教学起见,我们发现以此来编排教材或进行教学难免有些繁冗。事实上,只将“来/去”看作趋向补语更好。
“来/去”与“上/下/进/出/回/过/起/开/到”等(下文简称“上”类动词)都可以直接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且动补结构中可插入表可能的肯定、否定形式“得/不”。但二者却差别很大,首先,在意义上,“来/去”作趋向补语时,表示动作朝着或背着说话人或正在叙述的人物、处所进行;[2]而“上”类动词则表示主语或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因动作而发生的位移。如:“他跑来了。”中“他”一定是向着说话人跑的,可见“来”的作用是表示趋向;而“他跑上讲台。”则是“他”位置发生了变化,即从某个地方通过“跑”这个动作到了讲台。又如:“他跑进教室来。”中的“进”只表示位移,即从教室外面到教室里面,而“来”才表示动作的趋向,即动作向着在教室里的说话人进行。其次,在用法上,“来/去”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比较松散,可插入宾语或词尾“了”,而“上”类动词与主要动词之间结构却很紧凑,宾语必须放在“上”类动词之后,词尾“了”也只有在有“来/去”的情况下才能直接放在动词后面。既然“来/去”与“上”类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存在着差别,那么把它们都看作趋向补语未免有些牵强。然而,“上”类动词又该隶属于哪一类补语呢?实际上,“上”类动词在动词后作补语,无论是结构特点还是语义特征上都更接近于结果补语。“爬上”、“记下”、“走进”等与结果补语“看完”、“写下”、“擦干”等的构成、带宾语情况、否定或疑问方式等都是一致的。又如“考上大学”、“关上门”、“贴上邮票”等结构中动词后的“上”都是表示结果义。
综上所述,把“上”类动词看作结果补语更合理。而复合趋向补语则可以理解为结果补语加上“来/去”组合而成的。这样,不仅减少了趋向补语的数量,而且也不存在“简单趋向补语”与“复合趋向补语”的区别了。
二、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
如前所述,就存在两种动趋结构,即:主要动词+趋向补语、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在实际运用中这两个结构都可以带宾语,带宾语后的语义搭配常常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这就要弄清动趋结构中宾语的归属问题。如果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都看作是主要动词的宾语,对于“取出一本书来”这样的结构可以讲得通,因为“一本书”是主要动词“取”而不是结果补语“出”的宾语。而对于“跑进教室来”这样的结构肯定就不适合了,因为“教室”很显然不是主要动词“跑”而应该是结果补语“进”的宾语。如果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看作是整个动趋结构的宾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前一观点存在的矛盾,但并不能清楚反映出宾语具体与动趋结构中的哪个成分发生关系。
出现上述矛盾的原因在于动趋结构中的宾语既可以做主要动词的宾语,也可以做结果补语的宾语,需要从语义上加以辨别。如:“取出一本书来”结构中宾语“一本书”前有主要动词“取”和结果补语“出”,因为“取”与“出”都是动词,语法上都能跟宾语,但语义上宾语“一本书”应该是与主要动词“取”搭配;而“跑进教室来”结构中宾语“教室”前有主要动词“跑”和结果补语“进”,但从语义上讲,肯定不能说“教室”是主要动词“跑”的宾语,而它与结果补语“进”关系更紧密,因而应该是“进”的宾语。
三、趋向补语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对外汉语教学不是纯理论的教学,也不是整个语法体系的教学,而是各语法项目的教学,即所教的应该是教学语法。而要教好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必须对汉语各语法点的用法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与把握。前面阐述了汉语趋向补语的范围以及动趋结构中的宾语归属问题,目的就是力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下面,我们就趋向补语的对(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8页)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首先,可以先教结果补语,再教趋向补语。因为学习者在学习了结果补语后,再学习趋向补语,尤其是学习“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这种动趋结构就更容易理解了,而且也不必再讲解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了。在教趋向补语时要说明趋向补语“来/去”与充当结果补语的“上”类动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其次,可以先教“主要动词+趋向补语”和“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这样的基本句型,然后再教插入了宾语、词尾“了”、表肯定与否定的“得/不”等成分的句型。而那些使用频率低且结构复杂的句型不必急于讲授,可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逐步讲解,因为当学生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复杂结构。
再次,在教带宾语的“主要动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动趋结构时,给学生说明宾语既可以与主要动词搭配,也可以与充当结果补语的“上”类动词搭配,在理解时可以将宾语分别与主要动词和“上”类动词搭配,再从语义上去辨别宾语具体是与主要动词还是与“上”类动词发生关系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80.
[2]刘月华.关于趋向补语“来”和“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