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的摇篮、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培育之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全面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针政策的召唤下,在高师院校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品行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的提升。
关键词:书法教育;高师院校;价值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校改质量工程专项培育课题“中国书法鉴赏”(ASZ17-02)研究成果。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的发展总是依赖文字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图”到夏商周的“文”再到秦以后的“书”,从魏晋尚“韵”、唐尚“法”、宋元尚“意”到明清的尚“态”,书法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造型艺术,它在每一次的演绎与嬗变中都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它不仅成为当代人们解读古代先贤思想的重要密码,也像一盏明亮的心灯指引着后学的方向。然而,在电子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下,特别是当今以钢笔和电脑为书写工具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到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书法的历史地位正面临从高峰跌向底谷的可能。因此,在全面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针政策的召唤下,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的摇篮、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培育之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目标培养的同时开展书法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行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的提升。
一、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涵和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涵
中国书法经过了从远古的伏羲画卦、仓颉造字、依类象形的初创期到殷商甲骨、大篆、石鼓文的成熟期,再到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尚态,直到现代的普及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自成体系。它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以自己特有的样式和成就丰富着人类的精神宝库。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在纵横优雅的交织中彰显着深层的对生命形象的体悟,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1]纵观中国书法史,无论是李斯、崔瑗、蔡邕、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徐渭、王铎乃至现代的鲁迅、于右任,书法艺术无不在其发展演变中凸显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特别是以王羲之、苏东坡为首的文人书法更以书者高尚的人品、高深的学养、高迈的才情和高超的技巧吸引着后人膜拜与追随。古人认为书法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外化,与主体的人格品节、学问修养相关联。西汉辞赋家杨雄认为“书为心画”。书法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艺术,通过笔墨的流动变化来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唐代的柳公权认为“心正则笔正”,宋代苏东坡也有“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明代的项穆也认为“人正则书正”,更有清代的刘熙载认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2]人品高则用笔厚,中国书法史上以人论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颜真卿人为忠臣志士,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以其激昂悲愤的心情、凝重峻涩的笔势抒发了痛失侄子的悲伤与对其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的赞扬。后人评书,莫不把其人品与书品相表里,因而将颜真卿视为楷模,习其书、慕其人、想见其风采。魏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文人书法更是被唐太宗尊为典范,认为其书“尽善尽美”。唐代孙过庭在《书谱》里评其书“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充满“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传统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精神所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厚人伦、美教化”、认为书法不是小技而是具有“翼卫教经”的教化作用,通过正书法可以“正人心”,“正人心”所以“闲圣道”。明代项穆在其著作《书法雅言》中称王羲之的书法犹如孔子之于儒术,其书会通古今,兼备文质,是古今之冠。另外,宋代文人书法家苏东坡的《寒食帖》也通过其拙涩顿挫、流走不羁的线条节奏,沉着有力、开合有度的笔势空间,彰显着深沉动人的人格力量和顽强的生命气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骨。在当今大力提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指引下,当代高校应该把书法教育纳入发展规划的宏图之中,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计划体系,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中国传统书法之美。
(二)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对本校文科类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是8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汉字书写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钢笔字写得丑,虽然学生以前买过钢笔字帖练习过,但收效甚微。学生很少接触毛笔字,仅有10%的同学提到在自己小学四年级前在少年宫仅出于兴趣接触过短期的唐楷书法训练,以后再没有接触过,现在很想学但是不知道如何練起。更有大量学生分不清“写字”“书法”“书法艺术”的概念、区别和层次,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书法就是要外型漂亮,要有笔锋,对钢笔字、毛笔字书写的执笔姿势不了解,执笔方式很随意且大多错误,对书法的历史及渊源流变更知之甚少,平时很少关注阅读艺术类的书籍。在对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大三同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反映,自己热爱文学,喜欢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书法艺术,但只是在大一的三笔字课程里接触过几周,时间短,不系统,对于自己没入门很惭愧。另有同学反映现在的招聘会上,有单位不但看打印简历,还要现场书写、填写信息,字写得丑,都不好意思下笔。字如其人,大学应该开设书法课和国学课程,减少英语课。另外,在对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同学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由于学院仅开设2个学分的书法篆刻课程,时间短,不集中,且学生书法刚入门,相关知识不系统,国画作品不敢题字落款,只有找写得好的同学或老师帮忙题字,实在不好意思。
二、普通师范院校书法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对策
(一)问题存在的根源
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师范院校书法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对电脑、数码产品、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面对读图时代的现实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文化呈现出快餐化、庸俗化、图像化的模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利用手指、依靠手机,缺乏甄别能力。在需要手写文字的时候,大多同学提笔忘字,笔画结构顺序不分,只有依靠手机拼音打字帮助。另外,一些学生沉溺于网购、网上电影以及电脑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在紧张刺激的键盘敲击下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大学四年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游戏,由原来的一个人玩转变为一群人玩,没有学业规划和就业危机感。
第二,高校没有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级要求,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认识不足;一些书法考级只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在组织,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不具有权威性。加之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很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以及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纳入正常课程。对国学、传统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力度较小,学分量低,课程性质仅是选修,大多数学生是为了修够学分才选此类课程,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同时大多高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室,教材不一,对大纲重视不足,学校的橱窗宣传、校园文化的营造缺乏对传统经典书法的展示,高校有大量的美盲存在,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文”、什么是“书”、什么是“体”、什么是“法”,对“篆隶楷草行”五体书法的渊源流变知之甚微。
(二)对策
面对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普遍弱化、欣赏水平低下、美学素养缺乏这一现象,在大学校园开设书法教育、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有利于薪火相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议教育部门相关领导进基层展开立项调研、专家讨论,特别是到中小学、政府部门与中小學教师、公务员进行访谈,在广泛征集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大学生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措施、考核标准等细则,并把书法教育的成果作为师范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项要求,从而在制度和思想上确保高校书法教育的常态化。同时,各高校发展规划处在制定年度本科教学计划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书法定为全校的选修课程,在文学类、艺术类专业中定为必修课,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必须给够学分,要有延续性,方便每学期都能给学生去优选;高校组织人事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时应向书法类硕博研究生倾斜,以确保教学质量;高校宣传部在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应大力提倡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高雅文化进课堂、书法爱好教师进工会、书法爱好学生进学校书法家协会,通过讲座、书法比赛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和调动老师、学生的书法兴趣。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可谓一举多得。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觉醒,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于传统书法的学习和民族文化承传的行动中去。通过远离电子游戏,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重新拿起毛笔,把“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作为使命,在学习传统书法的过程中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把振兴中华、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融入学习书法的热情中,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书法作品,在不断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与世界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芳香。
三、结语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世界文化的遗产,在发展孕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指向。当代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应当将书法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之中,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把书法教育融入本科教育的范畴,这是其是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人的写字是书法,一群人的书法是艺术,一个国家的艺术是思想。文字不灭,书法艺术永存。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书法教育;高师院校;价值分析;中国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阿坝师范学院校改质量工程专项培育课题“中国书法鉴赏”(ASZ17-02)研究成果。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的发展总是依赖文字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图”到夏商周的“文”再到秦以后的“书”,从魏晋尚“韵”、唐尚“法”、宋元尚“意”到明清的尚“态”,书法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的造型艺术,它在每一次的演绎与嬗变中都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它不仅成为当代人们解读古代先贤思想的重要密码,也像一盏明亮的心灯指引着后学的方向。然而,在电子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壮大的当下,特别是当今以钢笔和电脑为书写工具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到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书法的历史地位正面临从高峰跌向底谷的可能。因此,在全面振兴中国传统文化方针政策的召唤下,高师院校作为教师的摇篮、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培育之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目标培养的同时开展书法教育对大学生的品行和道德情操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自信的提升。
一、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涵和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书法的精神内涵
中国书法经过了从远古的伏羲画卦、仓颉造字、依类象形的初创期到殷商甲骨、大篆、石鼓文的成熟期,再到秦汉的辉煌、魏晋的风韵、隋唐的鼎盛、宋元的尚意、明清的尚态,直到现代的普及和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自成体系。它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以自己特有的样式和成就丰富着人类的精神宝库。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在纵横优雅的交织中彰显着深层的对生命形象的体悟,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1]纵观中国书法史,无论是李斯、崔瑗、蔡邕、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徐渭、王铎乃至现代的鲁迅、于右任,书法艺术无不在其发展演变中凸显着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特别是以王羲之、苏东坡为首的文人书法更以书者高尚的人品、高深的学养、高迈的才情和高超的技巧吸引着后人膜拜与追随。古人认为书法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内在精神的外化,与主体的人格品节、学问修养相关联。西汉辞赋家杨雄认为“书为心画”。书法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艺术,通过笔墨的流动变化来展现书者的情感心绪和品格修养。唐代的柳公权认为“心正则笔正”,宋代苏东坡也有“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明代的项穆也认为“人正则书正”,更有清代的刘熙载认为“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2]人品高则用笔厚,中国书法史上以人论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颜真卿人为忠臣志士,其代表作《祭侄文稿》以其激昂悲愤的心情、凝重峻涩的笔势抒发了痛失侄子的悲伤与对其为国捐躯的高尚气节的赞扬。后人评书,莫不把其人品与书品相表里,因而将颜真卿视为楷模,习其书、慕其人、想见其风采。魏晋时期书圣王羲之的文人书法更是被唐太宗尊为典范,认为其书“尽善尽美”。唐代孙过庭在《书谱》里评其书“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充满“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传统书法艺术最基本的精神所指,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厚人伦、美教化”、认为书法不是小技而是具有“翼卫教经”的教化作用,通过正书法可以“正人心”,“正人心”所以“闲圣道”。明代项穆在其著作《书法雅言》中称王羲之的书法犹如孔子之于儒术,其书会通古今,兼备文质,是古今之冠。另外,宋代文人书法家苏东坡的《寒食帖》也通过其拙涩顿挫、流走不羁的线条节奏,沉着有力、开合有度的笔势空间,彰显着深沉动人的人格力量和顽强的生命气度,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骨。在当今大力提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指引下,当代高校应该把书法教育纳入发展规划的宏图之中,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计划体系,让学生充分体会感受中国传统书法之美。
(二)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
为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书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笔者对本校文科类学生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得到的结果是8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汉字书写很不满意,觉得自己的钢笔字写得丑,虽然学生以前买过钢笔字帖练习过,但收效甚微。学生很少接触毛笔字,仅有10%的同学提到在自己小学四年级前在少年宫仅出于兴趣接触过短期的唐楷书法训练,以后再没有接触过,现在很想学但是不知道如何練起。更有大量学生分不清“写字”“书法”“书法艺术”的概念、区别和层次,认为书法就是写字,书法就是要外型漂亮,要有笔锋,对钢笔字、毛笔字书写的执笔姿势不了解,执笔方式很随意且大多错误,对书法的历史及渊源流变更知之甚少,平时很少关注阅读艺术类的书籍。在对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大三同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反映,自己热爱文学,喜欢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书法艺术,但只是在大一的三笔字课程里接触过几周,时间短,不系统,对于自己没入门很惭愧。另有同学反映现在的招聘会上,有单位不但看打印简历,还要现场书写、填写信息,字写得丑,都不好意思下笔。字如其人,大学应该开设书法课和国学课程,减少英语课。另外,在对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同学的问卷调查中,学生反映,由于学院仅开设2个学分的书法篆刻课程,时间短,不集中,且学生书法刚入门,相关知识不系统,国画作品不敢题字落款,只有找写得好的同学或老师帮忙题字,实在不好意思。
二、普通师范院校书法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对策
(一)问题存在的根源
对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普通师范院校书法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对电脑、数码产品、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面对读图时代的现实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文化呈现出快餐化、庸俗化、图像化的模式。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利用手指、依靠手机,缺乏甄别能力。在需要手写文字的时候,大多同学提笔忘字,笔画结构顺序不分,只有依靠手机拼音打字帮助。另外,一些学生沉溺于网购、网上电影以及电脑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在紧张刺激的键盘敲击下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大学四年只不过是换个地方玩游戏,由原来的一个人玩转变为一群人玩,没有学业规划和就业危机感。
第二,高校没有对大学生的汉字书写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考级要求,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认识不足;一些书法考级只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在组织,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不具有权威性。加之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很不理想。尤其是一些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以及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形式单一,没有纳入正常课程。对国学、传统文化、素质课程的开设力度较小,学分量低,课程性质仅是选修,大多数学生是为了修够学分才选此类课程,没有发自内心的渴望。同时大多高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室,教材不一,对大纲重视不足,学校的橱窗宣传、校园文化的营造缺乏对传统经典书法的展示,高校有大量的美盲存在,他们分不清什么是“文”、什么是“书”、什么是“体”、什么是“法”,对“篆隶楷草行”五体书法的渊源流变知之甚微。
(二)对策
面对当代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普遍弱化、欣赏水平低下、美学素养缺乏这一现象,在大学校园开设书法教育、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有利于薪火相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议教育部门相关领导进基层展开立项调研、专家讨论,特别是到中小学、政府部门与中小學教师、公务员进行访谈,在广泛征集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大学生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落实措施、考核标准等细则,并把书法教育的成果作为师范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一项要求,从而在制度和思想上确保高校书法教育的常态化。同时,各高校发展规划处在制定年度本科教学计划时应该毫不犹豫地把书法定为全校的选修课程,在文学类、艺术类专业中定为必修课,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课必须给够学分,要有延续性,方便每学期都能给学生去优选;高校组织人事部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时应向书法类硕博研究生倾斜,以确保教学质量;高校宣传部在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应大力提倡开展书法名家进校园、高雅文化进课堂、书法爱好教师进工会、书法爱好学生进学校书法家协会,通过讲座、书法比赛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和调动老师、学生的书法兴趣。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修养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可谓一举多得。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应该觉醒,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从自身做起,积极投身于传统书法的学习和民族文化承传的行动中去。通过远离电子游戏,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重新拿起毛笔,把“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作为使命,在学习传统书法的过程中树立“真、善、美”的人生观,把振兴中华、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融入学习书法的热情中,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书法作品,在不断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彰显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与世界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芳香。
三、结语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的国粹、世界文化的遗产,在发展孕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指向。当代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应当将书法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建设之中,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把书法教育融入本科教育的范畴,这是其是顶层设计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人的写字是书法,一群人的书法是艺术,一个国家的艺术是思想。文字不灭,书法艺术永存。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