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读促悟,感知材料,以练为平台,运用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读和练中,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兴趣;读;练
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读促悟,感知材料,以练为平台,运用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读和练中,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激发,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也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教师全力以赴着力于根部的培养和滋养,锲而不舍地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学生们才能真正喜欢语言文字,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如在教授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一文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会唱《数鸭子》吗?请跟着视频一起唱。”(播放儿歌《数鸭子》的视频)并告诉学生:“这首歌里,包含了很多数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巧妙地将十个数字都融合在一起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诗吗?”学生们一边热情高涨地唱着优美的歌曲,一边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
再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又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跟学生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接着,出示课件: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然后让学生说出谜底——月亮。“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出示有关月亮的照片)笔者顺势说:“多么神奇的月亮!我国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想不想听听?”最后笔者配乐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关于月亮的谜语,几幅美丽的月亮的图片,再加上一个美好关于月亮的故事,就把学生领到了美丽的月亮跟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以读促悟,感知材料
读的过程是阅读(朗读)主体调动视觉器官,在听觉器官参与下经过思维协调收集阅读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基础、阅读习惯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取舍和渗透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以读导说的目的。
1. 初步感知,認识材料
包括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学生自主性的朗读和阅读训练;第二条线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阅读教学指导练习。
记得笔者刚接班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很喜欢读书,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只有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孩子们才会拿起书看看,在他们读书时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很少有同学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心中的感受,读的过程也缺乏一定的感情,应该说那些文字只是通过他们的嘴念出来而已。而要想让孩子们爱上语文,首先要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在兴趣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积沙成塔地增加识字量,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薛瑞萍在她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中写道:“当学生还小的时候,在教室里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学生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喜欢上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觉自己是一个敢于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为孩子们选择一部分合适的书,只有让孩子在书中读到自己、看见自己、听见自己,让孩子从这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出发,他们才可能喜欢上阅读,才会慢慢喜欢上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
2. 随意积累,储存材料
纳文章之精华,融汇积聚,变“我读文”为“我有文”。无论是自读、诵读,还是研读,其基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通过大量地阅读而变得有收获、有积累。对一些精彩语段、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典型的写作结构等,通过阅读积累逐渐记忆储存,这样才能在读中学习名家名篇和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个体本身的语感与课文进行对比式和批判式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会对阅读的材料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赞同或反对的对比性判断后会自然地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所以,在前期阅读积累过程中充分体现阅读的随意性是很重要的。在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有规律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通过涉猎面广、阅读量大、无意中文字材料多次的重复再现,帮助学生积累和储存语言材料。随着词汇量及感知表象等语言材料的丰富储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以练为平台,运用材料
语文教学的练习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和习作练习中。经过交际和习作的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把感知积累的语言材料定势为自己能够表达的语言,活化材料,用出自己的特点。
1. 内化练习,定势材料
学生在说的训练中解决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对已储存的语言材料还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行系统的练习,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为自己终身固有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化练习有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精彩话句摘录的练习等。把练习作为基础平台,发挥写的基础作用,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口语表达和书面交流训练等与课文内容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复述的课文内容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语言转化的练习,如写发言提纲,抄写课文内容等;二是对课文内容及结构仿写的练习,如学了《索溪峪的野》中对山野、水野、物(动物)野的并列式描写结构,可引导学生练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主题。通过仿写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课文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写作题材和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这样学生经过系统内化训练,有了较扎实的字、词、句等语言基础,再通过仿写的定势练习和说的思维整理练习,把字、词、句和写作方法较顺利地内化为自己的个人语言能力,初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
2. 实践应用,活化材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会读、会说、会写,灵活应用语言材料。
前面的定势材料既指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的定势,也包括字、词、句、段随意积累的自然定势。但能否把定势的材料用好、用活、用出自己的特色,还需指导学生返归于生活实践,进行实际应用活化材料。活化材料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片段描写训练:把口述内容完整地写在作业本上,由于内容具体便于描述,易于让学生直接写成片段作文,成为学生由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的桥梁。②命题作文训练:由于有说话和片段描写作基础,分散了学习作文的难点,减缓了写作坡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地写生活感受,写自己喜欢或难忘的事事物物等,因给学生提供了较自由的写作空间,可较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充满智慧的优秀的语文老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儿,让我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文字;运用;学习兴趣;读;练
语文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要求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读促悟,感知材料,以练为平台,运用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在读和练中,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激发,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也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了。教师全力以赴着力于根部的培养和滋养,锲而不舍地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学生们才能真正喜欢语言文字,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
如在教授一年级的《一去二三里》一文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会唱《数鸭子》吗?请跟着视频一起唱。”(播放儿歌《数鸭子》的视频)并告诉学生:“这首歌里,包含了很多数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巧妙地将十个数字都融合在一起了,大家想知道是什么诗吗?”学生们一边热情高涨地唱着优美的歌曲,一边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
再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笔者又是这样导入的。首先跟学生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接着,出示课件: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弯刀。然后让学生说出谜底——月亮。“你们平时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回答。(出示有关月亮的照片)笔者顺势说:“多么神奇的月亮!我国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想不想听听?”最后笔者配乐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一个关于月亮的谜语,几幅美丽的月亮的图片,再加上一个美好关于月亮的故事,就把学生领到了美丽的月亮跟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
二、以读促悟,感知材料
读的过程是阅读(朗读)主体调动视觉器官,在听觉器官参与下经过思维协调收集阅读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理解基础、阅读习惯对阅读材料进行感知取舍和渗透积累的过程,从而达到以读导说的目的。
1. 初步感知,認识材料
包括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学生自主性的朗读和阅读训练;第二条线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阅读教学指导练习。
记得笔者刚接班的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很喜欢读书,没有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只有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之下,孩子们才会拿起书看看,在他们读书时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很少有同学拿起笔来写下自己心中的感受,读的过程也缺乏一定的感情,应该说那些文字只是通过他们的嘴念出来而已。而要想让孩子们爱上语文,首先要让孩子们爱上读书,在兴趣盎然的读、背中,不知不觉、积沙成塔地增加识字量,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薛瑞萍在她的《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中写道:“当学生还小的时候,在教室里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学生觉得这是一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可能喜欢上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也说:“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觉自己是一个敢于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为孩子们选择一部分合适的书,只有让孩子在书中读到自己、看见自己、听见自己,让孩子从这种亲切、温暖的感觉出发,他们才可能喜欢上阅读,才会慢慢喜欢上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
2. 随意积累,储存材料
纳文章之精华,融汇积聚,变“我读文”为“我有文”。无论是自读、诵读,还是研读,其基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阅读指导下通过大量地阅读而变得有收获、有积累。对一些精彩语段、名家名篇的写作思路、典型的写作结构等,通过阅读积累逐渐记忆储存,这样才能在读中学习名家名篇和了解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对自己所积累的语言材料和个体本身的语感与课文进行对比式和批判式的继承与发展。由于在这个过程中的活动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会对阅读的材料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赞同或反对的对比性判断后会自然地转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所以,在前期阅读积累过程中充分体现阅读的随意性是很重要的。在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有规律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通过涉猎面广、阅读量大、无意中文字材料多次的重复再现,帮助学生积累和储存语言材料。随着词汇量及感知表象等语言材料的丰富储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三、以练为平台,运用材料
语文教学的练习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和习作练习中。经过交际和习作的实践应用,帮助学生把感知积累的语言材料定势为自己能够表达的语言,活化材料,用出自己的特点。
1. 内化练习,定势材料
学生在说的训练中解决的是思维的条理性,对已储存的语言材料还要通过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行系统的练习,帮助学生内化和吸收为自己终身固有的语言能力。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内化练习有学词造句的练习、连话成段的练习、组段成篇的练习、精彩话句摘录的练习等。把练习作为基础平台,发挥写的基础作用,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内化和运用。口语表达和书面交流训练等与课文内容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复述的课文内容由口头表达向书面语言转化的练习,如写发言提纲,抄写课文内容等;二是对课文内容及结构仿写的练习,如学了《索溪峪的野》中对山野、水野、物(动物)野的并列式描写结构,可引导学生练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材料表现同一主题。通过仿写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体会课文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写作题材和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这样学生经过系统内化训练,有了较扎实的字、词、句等语言基础,再通过仿写的定势练习和说的思维整理练习,把字、词、句和写作方法较顺利地内化为自己的个人语言能力,初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水平。
2. 实践应用,活化材料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会读、会说、会写,灵活应用语言材料。
前面的定势材料既指写作方法和表达方法的定势,也包括字、词、句、段随意积累的自然定势。但能否把定势的材料用好、用活、用出自己的特色,还需指导学生返归于生活实践,进行实际应用活化材料。活化材料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片段描写训练:把口述内容完整地写在作业本上,由于内容具体便于描述,易于让学生直接写成片段作文,成为学生由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的桥梁。②命题作文训练:由于有说话和片段描写作基础,分散了学习作文的难点,减缓了写作坡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地写生活感受,写自己喜欢或难忘的事事物物等,因给学生提供了较自由的写作空间,可较快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充满智慧的优秀的语文老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语文味儿,让我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