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圆满完成教学预设,必须密切注意课堂上的各种信号,及时调整课堂气氛和教学内容,奏好课堂调控六步曲——顺情而导,观情而诱,因情利导,据情而变,动情富变,激情至终
关键词:顺情而导;观情而诱;因情利导
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有时课堂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要有较好的课堂调控的能力,既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又关系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点拨,更牵扯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一、顺情而导,巧妙迁移
上课铃声落下,教师走进课堂,如果学生正处于亢奋状态,个个满头大汗,争论不休,而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恐怕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如果把黑板擦在讲桌上“啪、啪”连摔几下,学生也可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堂木”镇住,课堂出现片刻的静寂,但毕竟压得下口声,服不了心声,继而,可能有人继续窃窃私语,以至“涛声依旧”。面对这种课堂气氛应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慢慢来。不妨走进前排的同学,耐心打听一下他们精神亢奋的原因。如果是因上节体育课的篮球赛大获全胜,那你干脆让获胜一方中最为亢奋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战况叙述一下。让他(她)一说为快,其它人一听为快,这样就能把他们过剩的能量合理地宣泄出来。但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你们在篮球场上是冠军,那么这节课有几个问题,我们再来比试比试,究竟鹿死谁手呢”?三言两语的过渡,马上转入教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他们感到对老话题再也无话可说,心甘情愿地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事半功倍,且暖意融融,何乐而不为呢?倘若是因上节数学测验砸了锅,那你用三五句话讲述一个科学家、著名作家或体育明星不怕挫折、努力拼搏的故事,就能立刻点燃他们激情的火焰。
二、观情而诱,恰当点拨
依据预设,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这当然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有时问题的设计固然巧妙,由于学生预习的情况不同,很可能出现“卡壳”现象。这就靠教师的诱导和点拨了。其中“化整为零”法不妨一试。
在教学《丰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用“丰碑”做课题呢?学生沉默了,连一向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也仍面露难色。我马上意识到题目设计大了,学生无从下手。我随即化整为零。先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小问题:丰碑本来指什么?学生马上拿出字典,迅速找到了答案:“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一个个脸上稍稍“阴转多云”了;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课文中丰碑又指什么?“指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此刻,己“多云转晴”: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红军行军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人,自己却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问题基本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答案自然水到渠成:作为一位掌管军队物质大权的军需处长,却被活活地冻死在雪地里。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是何等让人敬畏,他那光辉的形象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课题就点明了这个中心。如果不是对问题加以调整,学生恐怕也只能面面相觑,或者由老师“包办代替”了。
三、因情利导,调整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課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是你正讲得兴致勃勃,半路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搞得你措手不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呢?孔子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遇事不慌、不愠,恰当地、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教师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的结晶,能使教学进入一种艺术化的境界,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胆调整教学预设,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灵活的第三步。
四、据情而变,重视反馈
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那些已达到了目标,那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五、动情富变,左右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状态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两眼无神,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意境;讲解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复杂的艺术组合,想要紧凑、经济、科学地使用课堂四十分钟,就既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等一切内心活动最细微的表现,及时、恰当地微观调整;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大胆、果断地宏观调整——因为变则通。
关键词:顺情而导;观情而诱;因情利导
课堂教学起伏跌宕,变化不定,不论教师做了多么充分的准备,有时课堂上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意外的情况。要有较好的课堂调控的能力,既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又关系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点拨,更牵扯到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
一、顺情而导,巧妙迁移
上课铃声落下,教师走进课堂,如果学生正处于亢奋状态,个个满头大汗,争论不休,而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恐怕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如果把黑板擦在讲桌上“啪、啪”连摔几下,学生也可能被这突如其来的“惊堂木”镇住,课堂出现片刻的静寂,但毕竟压得下口声,服不了心声,继而,可能有人继续窃窃私语,以至“涛声依旧”。面对这种课堂气氛应该怎么办呢?别着急,慢慢来。不妨走进前排的同学,耐心打听一下他们精神亢奋的原因。如果是因上节体育课的篮球赛大获全胜,那你干脆让获胜一方中最为亢奋的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把战况叙述一下。让他(她)一说为快,其它人一听为快,这样就能把他们过剩的能量合理地宣泄出来。但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你们在篮球场上是冠军,那么这节课有几个问题,我们再来比试比试,究竟鹿死谁手呢”?三言两语的过渡,马上转入教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使他们感到对老话题再也无话可说,心甘情愿地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事半功倍,且暖意融融,何乐而不为呢?倘若是因上节数学测验砸了锅,那你用三五句话讲述一个科学家、著名作家或体育明星不怕挫折、努力拼搏的故事,就能立刻点燃他们激情的火焰。
二、观情而诱,恰当点拨
依据预设,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这当然是令人满意的了。但有时问题的设计固然巧妙,由于学生预习的情况不同,很可能出现“卡壳”现象。这就靠教师的诱导和点拨了。其中“化整为零”法不妨一试。
在教学《丰碑》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用“丰碑”做课题呢?学生沉默了,连一向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也仍面露难色。我马上意识到题目设计大了,学生无从下手。我随即化整为零。先让学生回答第一个小问题:丰碑本来指什么?学生马上拿出字典,迅速找到了答案:“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一个个脸上稍稍“阴转多云”了;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课文中丰碑又指什么?“指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此刻,己“多云转晴”:我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红军行军途中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别人,自己却被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问题基本水落石出了;为什么“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答案自然水到渠成:作为一位掌管军队物质大权的军需处长,却被活活地冻死在雪地里。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是何等让人敬畏,他那光辉的形象就像一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课题就点明了这个中心。如果不是对问题加以调整,学生恐怕也只能面面相觑,或者由老师“包办代替”了。
三、因情利导,调整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学生和外界的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对于这些偶发事件,若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会导致一堂課教学的失败。因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快速作出反应,当机立断,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控地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最令人头痛的是你正讲得兴致勃勃,半路突然杀出个“程咬金”来,搞得你措手不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呢?孔子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深深地体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遇事不慌、不愠,恰当地、创造性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是教师聪明才智和丰富经验的结晶,能使教学进入一种艺术化的境界,变被动为主动——这是大胆调整教学预设,多渠道获取知识的灵活的第三步。
四、据情而变,重视反馈
信息反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接受信息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因此,要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信息反馈,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那些已达到了目标,那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透过学生的眼神、情态去识别他们那丰富的表情语汇,透视出他们那灵活跳跃的思想火花,从中推测和判断他们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是否理解、满意、有兴趣、有疑问,进而迅速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
五、动情富变,左右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始终都应该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目光有神,对上好课充满信心。这样,学生势必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这种状态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如果教师上课无精打采,情绪低落,两眼无神,则学生也将会情绪低落,甚至睡意朦胧,对于教师的讲授听而不闻。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描述事物和现象时,要生动形象,造成一种意境;讲解概念和原理时,要严密准确,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总结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讲述重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可暂时变换声调,几句幽默,提醒注意;突出思想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使学生受到感染。这样,通过教师严谨生动、流畅优美的艺术语言,牢牢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时而将他们带入神秘的境界,时而将他们引入宁静的遐想,时而将他们引向思维的浪峰,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弛有致、跌宕起伏、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良性运作状态。因此,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复杂的艺术组合,想要紧凑、经济、科学地使用课堂四十分钟,就既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等一切内心活动最细微的表现,及时、恰当地微观调整;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大胆、果断地宏观调整——因为变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