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码古道”话斜滩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滩古镇地处闽东寿宁县城南部,背靠有名的车岭马兰岗,有陆路通往县内各地和闽浙边界;水路直通福安、赛岐、三都澳等地。
  1957年福(安)寿(宁)公路修通前的数百年间,县内以及邻近闽北的松溪、政和,还有浙南的泰顺、景宁、庆元等地的农特产品茶叶、桐油和粮食等大宗物产,都是靠山里担夫肩挑到斜滩装船出运;沿海的海产品及盐、食糖、布匹等南北杂货也由船运到斜滩,而后肩挑分散到县内和周边地区,供应民众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斜滩一度在历史上成为物资集散的码头地。因为常年采制茶生产时间可达8~9个月,实际上,斜滩码头成为茶叶出口的专用埠头。
  在过去,水陆交通道途上,不但层峦叠嶂、荆棘丛生、滩陡流急、礁石遍布,而且匪患不止,众多的挑夫和船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经历了多少的忧患,洒下了多少的血汗。据当年《何氏家乘》记载:“清同治十三年(1874)七月,斜滩渡船翻沉,50多人溺水,死者40余人。”
  从福安到寿宁走陆路为120华里(1华里=0.5公里),必须经过斜滩,所以斜难又是寿宁的一个门户。自斜滩而上,通县内和县界地区的陆路主要有五条:一是通平溪、南溪到达政乖口边界,100华里;一是经车岭、岱阳、托溪到达庆元边界,90华里;一是沿车岭到城关、坑底通景宁边界,130华里;一是沿竹管垅、山枣坑、南阳、犀溪到达浙江泰顺县城,90华里;一是从斜滩到凤阳达周宁边界,60华里,可谓“五县通衢”。但斜滩通往县内外的五条陆路都是上岭上坡的,举步维艰,加上匪盗横行,行人胆颤心寒。
  据斜滩卢氏、何氏家乘史上记载,明万历二十年(1594年)县令戴镗为防倭寇、盗匪入侵寿宁,就在斜滩境内设有四关(车岭关、绝险关、铁关、平氛关),踞关防守,可见斜滩这些交通路线,在民防、军事上也极为重要。进入民国后期,兵荒马乱、土匪猖獗,斜滩陆道上的车岭头、洋头亭、马岭亭、四脚亭就经常有土匪出没。所以那时候,斜滩和城关出现包送运茶防匪的递铺哨,茶行茶商用钱雇这些持枪的保镖,上下都护送到洋头亭交接。1941年夏天,就有温州茶商缪策臣携带银圆到斜滩收购毛茶,路经车岭洋头亭被土匪劫走300块银圆。
  来往斜滩肩挑运货的担夫行路之难,岂独车岭一处,北山岭、钱塘坡、山枣坑、还有那连绵不断的山岭石路以及闯虎口、过险滩人力撑扛的木船船工,为谋生计,几百年来,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多少人常年累月出没于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不知浇洒下了多少担夫和船工的辛酸血汗泪。
  由于寿宁山高岭峻,与斜滩上下海拔落差600多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所以县内许多河道都顺流汇聚于斜滩。主要有发源于浙江庆元岭头经寿宁县托溪、九岭和发源于庆元西溪经寿宁杨溪头、下屏峰这两条溪流汇合后,穿过大溪头、山田,绕斜滩村而下,再同发源于政和新康,经寿宁平溪、印谭、下老的溪流,在斜滩的交溪汇合,直通武曲、社口,再流经福安境内而后入海,成为天然水路通道。自斜滩至福安,溪流总长110华里,在武曲余坑以上称为龙滩溪(亦称渔溪),社口以下至福安龟岭称长溪,河道虽较平坦,但险滩礁石可不少,最有名的是虎口和滇头岩礁。
  龙滩溪流经斜滩古镇地段,溪面宽阔,水流平缓,溪岸两边形成自然的阜头,即古时交通驿道上的渡口,而成为便于停泊船只、起卸货物、水陆来往便捷的水运码头,几百年来,是古镇斜滩历史兴衰的见证。令人记忆犹新的是楼下复兴码头,一直沿用至上世纪70年代,历经“风雨飘摇渡苍生”,最终完成了使命。
  斜滩木船统称“斜滩槽”,船身宽2米、长4米,两头翘,用松木板拼接,合缝处以炒竹钉衔接和填塞油灰加固,每船可装竹蓬二张,以升降开合,作避雨歇息和住宿之遮盖,船头竖桅杆张帆。船夫2人,前者撑篙,后者操桨。每条船顺流可载干茶1吨左右,而逆水只装载10~12担货物。1937年,寿宁及周边县年景好,茶叶丰收,产量大增,斜滩运茶货船达130多艘,以后增加到200多艘,其中专为大商家复兴号茶庄运茶外销的平时有40艘,最多时达93艘。大多船工驾驶技术娴熟,能履险如夷,多雨季节,顺流运货,一天即可到达福安赛岐;逆水回船从赛岐到斜滩,船运要2天,枯水则要3天。
  斜滩这条得天独厚的水路,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使得它比县内各地较早开放,与外界联系也颇为频繁。1937年“七七”事变后,斜滩的社会贤达对抗战时事备加关注,就是利用船运的便利,每天都会看到从福安寄来的《战生日刊》。这是一张油印小报,内容是前线战讯、战役地图等,台儿庄大会战、义勇军炸沉日舰“出云号”的胜利消息由这张小报传到斜滩时,闻者欢欣鼓舞,有人还当街买酒,开怀痛饮,以示祝贺。清末到民国,内外物资交流渐趋繁盛,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航运便利外出求学仕途的人也越来越多,为当地造就不少达官名人,近代史上古镇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研究生之乡”。上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斜滩复兴号、周元丰、郭丰记、卢广源等茶行的30多万担精制茶叶就是利用这条水路通道,由斜滩装船启运,远销福州、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民国时期,斜滩盛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远销英国、德国、俄国以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就是从这条茶码古道运出销往各地的。那时,从海外运回的装茶空箱或洋油箱以及其它货物包装箱,只要打上“中国·斜滩”的圆形蓝钢印字样即可到达原地,可见斜滩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之高是空前绝后的,因而,古镇斜滩被誉为“闽东小上海”的称呼由此而来。
  1946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担任三沙海关关长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滩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工夫”红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古镇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记得当地文昌阁有幅对联:“门迎云路三千客,地踞龙江第一乡。”即为当年文人为这里的写照。
  那时候,每到茶叶上市季节,斜滩码头一年之中呈现一派繁_亡景象。来自三村五境的茶农肩挑背扛新茶到斜滩收购;闽浙五县的茶商、挑茶工从四面八方云集斜滩溪岸两边埠头;周边山路上挑茶袋的、拾茶箱的络绎不绝,不分昼夜,风雨无阻;溪面上数百條“斜滩槽”往返穿梭,装茶上船的、卸货搬运的,熙熙攘攘,人流如过江之鲫。斜滩方圆数百米内,挑工柱杖敲地声、船夫起运呼喊声、商家村妇叫卖声、客栈老板招呼住宿声,此起彼落,各种嘈杂声连成一片商贸繁荣的交响曲;加上夜里的松明、竹篾火把、风不动、煤油灯,把整个斜滩码头、街道、溪岸照的彻夜通明;船只马灯闪烁,在溪面上象似密密麻麻的萤火闪闪浮动,夜景十分壮观。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斜滩开办经销茶叶的茶行24家,就有3000多人日夜加工精制茶叶和从事购销活动,生意兴隆,四通八达。这正印证了当年寿宁县令宋际春写过一首《咏斜滩》的五言诗来描述斜滩古镇繁华景象,诗云:
  岭势从天下,滩流委地斜。风烟团一市,茶香绕千家。
  夜剧村逢偶,春寒县闭衙。鲤灯今夕见,百里最繁华。
其他文献
初秋。周末。  要品的茶叫“古早味”。  古早,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词,古早味的食物,古早味的店铺,古早味的房子……它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怀旧的味道”,表达着对逝去的怀念。  對早年出口茶叶稍有了解的人一定会对这包装十分有亲切感,因为“古早味”的图案样式都是仿早年出口包装做的。茶友晓青给我们调出了几张早年出口茶叶的照片,对比之下不算以新仿旧,但古早的味道是有了。  观赏外观完毕,晓青开始“拆
期刊
8月22日,仙逝的漫画大师方成,1918年6月10日生于北京,享年已过100周岁。原名孙顺潮,祖籍广东中山。1935年参加“12·9”运动时开始漫画创作。  在8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他用漫画激浊扬清,为民发声,以反映大众愿望和心声为使命,创作了大量关心祖国和人民命运、关注现实生活、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的漫画杰作,深受读者喜爱。其与华君武、丁聪并称“漫画三老”,以人品风骨和画品超群著称于世, “三老”
期刊
前些年,就曾寻访过峨眉山海拔1200~1600米龙洞村的有机茶园,林木芳菲,胜于它处。茶叶喝起来的味道特别清甘,异于之前对峨眉茶的了解。李白名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山峦之间,如果能够有什么东西可以凝结峨眉的灵气,那最佳的载体就是茶了。  北宋陆游曾称赞峨眉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芝[囊顾渚春”。顾渚是唐代贡茶,在陆游心中的峨眉茶也有极高的地位了。《峨眉志》曾载“今
期刊
三个月过去了,雨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打算,泥石流与洪水把云雪路毁得坑坑洼洼。坐在客车上的李本菊,又在想如何把雪山镇(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茶产品推向外面市场的事,而此刻,一阵胸闷悄然袭来,她急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药,就着半瓶矿泉水吞下。随着客车的巅簸,李本菊全身被汗水浸透,好在总算又熬过去了。  走访中李本菊得知,一位叫王正国的年轻人刚学做茶叶生意就遇上困难,5吨多茶叶堆在家里卖不出去。李本菊便找到王正国
期刊
茉莉花茶作为外交茶礼,可追溯至清朝。慈禧曾经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使节和其夫人。19世纪中叶,福州茉莉花茶通过福州港畅销欧美和南洋。如今在福建厦门,茉莉花茶入选金砖会晤礼宾茶的行列,再次登上国际舞台。成为金砖会晤茉莉花茶赞助茶企的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也期盼着实现茉莉花茶华丽重生的梦想。  春伦茶业入选金砖茶礼并非偶然。“质量是第一生命。”这是傅天龙奉行不悖的信条。也正因为他对茶叶品质的坚守
期刊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尘中之地,久而无味。窃尝自谓,既为尘世,何尘外之有。嗟生之须臾,而终乎无为。道路所指,斜目所视。一步九失,一笔十点。乃自醉长卧,望百日于一息。饮食壁缝,足不履地。呼号酒囊,奔袭肉袋。既无山林啸,弗能秣马归。形留尘世里,忧戚常自嗟。  忽见尘外一庐,乃知世外之地。结庐人境,心远地偏。失鹿常在,逐之不归。盖任夷狄逐之,我自有尘外庐。蛮荒所识,岂及公孙?九行一息,四方莫不异。方悟存中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茶产业飞速壮大,以茶器、茶空间为主的茶的配套产业相偕进入繁华期。  茶器的无限可能  器与茶法关联极大,如宋代的点茶法的一些器物到了明代甚至无人能识别了,当明代普遍采用泡茶法时,自然而然与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物完全是两回事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普遍以搪瓷大杯(或粗碗)饮茶,到今天茶道大兴、功夫茶盛行,从而形成的万千种纷繁的茶器,可谓今日昔时的巨大差异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发端进而
期刊
9月3日-5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下简称“会晤”)期间举办的一些重要活动中,从“国宾礼茶”、会晤官方用茶到现场茶事接待服务,可以说,华祥苑茶业团队的参与度最高,接待的水平也是最高的。  为期3天的会晤中,他们为各国元首及夫人们冲泡了原产于福建、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其中又选择了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大红袍这两种韵味独具的乌龙茶佼佼者,并根据其独树一帜的品质特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
期刊
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向社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陈成忠赫然在列。最近这十年,每隔三四年陈成忠都会有一个更响亮的头衔。2010年获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获得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到今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头衔已经到了手工技艺里最高级别。  无论头衔变得如何响亮,已过花甲之年的陈成忠都是一贯的朴素、谦和。
期刊
6月9日,是今年的世界遗产日。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对于“非遗”传人,社会各界有很多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对于“非遗”传人的认定以及应该承担的社会角色上。  茶行业也有很多“非遗”传人,这些标杆人物对于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确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有些也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我们认为“非遗”传人一定要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三者缺一不可。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