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成忠:技艺的传与承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3mx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向社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陈成忠赫然在列。最近这十年,每隔三四年陈成忠都会有一个更响亮的头衔。2010年获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2014年获得福建省级“非遗”传承人,到今年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头衔已经到了手工技艺里最高级别。
  无论头衔变得如何响亮,已过花甲之年的陈成忠都是一贯的朴素、谦和。当笔者问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件事上,他淡淡地说道: “我很感动,感谢各界对福州茉莉花茶、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整个福州茉莉花茶的成绩。我愿意把我所有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愿意为福州茉莉花茶付出我50年制茶生涯的所有所得。”
  看似官方的感谢话,陈成忠说得恳切,甚至带着几分哽咽。从基层工人一步步走过来的陈成忠,见证了福州茉莉花茶一个行业的沉浮兴衰,这其中的心酸和感慨,他比任何人都更淡然从容。过去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做学徒、基层工人、审评、质检科以及出厂审评,陈成忠都任劳任怨。 “我一辈子都在学习,现在还没到头。”然而,和陈成忠的一腔热情形成成巨大的反差的是,近二三十年来,福州茉莉花茶几经沉浮。
  曾经让福州人骄傲的广阔的茉莉花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也不可避免的城市化的进程所吞噬。至今,很多的老福州人都很爱回忆那段蕴着茉莉芬芳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州近郊的城门镇胪雷、龙江,远至长乐、闽侯,家家种茉莉。每年夏天,数万亩花田灿若云霞,花香弥天盖地。讲起茉莉花茶鼎盛时期的那些往事,陈成忠眼中闪现的骄傲与幸福后面是难以掩饰的失落。
  好在福州也终于认识到了茉莉花茶的这张城市名片的价值,为了振兴福州的茉莉花产业,政府为之付出了各种努力: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4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福州茉莉花茶以28.52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七。更重要的是,曾经仅剩5000亩的茉莉花田种植面积,到2011年统计时,回升到了1.8万亩,辐射周边面积1.3万亩……尽管如此,要找回福州茉莉花茶的昔日辉煌,或许还需要许多人花许多时间以及更加执着的努力。
  作为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成忠说他有责任更有义务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到什么时候,技术这个活儿都不敢丢,不能丢,这是师傅们的训导。”
  陈成忠的茉莉花茶制作手艺有着家族传承的渊源。祖父陈兴焰就开始做茉莉花茶,父亲陈必务是陈成忠的第一位制茶师傅。 “筛的时候不要把里面的茶叶丢到外边去了,要旋转式地走动。”到现在,陈成忠还清晰地记得父亲手把手教他时叮嘱他的话。
  15岁那年,陈成忠接替退休的父亲陈必务进入福州茶厂工作,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一直到2010年退休被返聘,直到2016年。“退休后,有别的茶厂出高薪要聘我。可人不能忘本,我这一身的手艺是福州茶厂的老师傅们给的,只要茶厂需要,就是退休了,我也第一时间回去。”陈成忠师傅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说着。
  在进入福州茶厂的前7年,陈成忠跟随王洛洛师傅,全面学习花茶的整个窨制工艺,使他在完整的流程中领会到茶叶管理的灵活性,并且夯实了基础手工部分。后因其勤奋肯学和对茶叶的敏锐感受力,被茶厂的另一位老师傅林依细看中,在其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林师傅细心教授陈成忠窨制工艺中每道工艺过程的审评细节。也正是這8年,陈成忠更加深刻地领略到茉莉花茶的神奇魅力。
  两位最值得尊敬的恩师已过世多年,陈成忠一直在坚守和传承着师傅们的手艺,这或许是陈成忠觉得最安慰师傅们的事。2014年,陈成忠和儿子陈铮一起创办“香承百年”的品牌。“80后”的儿子陈铮勤勤恳恳地向父亲学习花茶的传统窨制工艺,2016年被评为福州茉莉花茶制作传统工艺传承大师。“虽然被授予,大师’的称号,但自觉受之有愧。因为和父辈们相比,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谈及自己取得的成绩,陈铮一再说不值一提。大概,这种谦虚是陈家的家训。
  记者手记
  当问及什么才是上好的茉莉花茶味道时,陈成忠描绘道:“上好的茉莉花茶更多的一定是鲜灵馥郁的茉莉花香,且只闻花香不见花。鲜灵,是茉莉花茶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八窨、九窨的茶,入嘴清香中会溢出丝丝回甘,那是难得一见的冰糖香。”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期望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有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传统制作的冰糖味的福州茉莉花茶回归,不再一茶难求。
其他文献
雨窗下的孤独  农历三月的江南,梅雨天还没到,但雨水明显多了起来。每天湿漉漉的,空气里仿佛能够拧出水来。这样的日子既适合发呆,做白日梦,也容易让人陷入无边的孤独与寂寥当中。遥远的明朝,有一天,文彭就遇上了这样的天气,雨水拍打着窗外的芭蕉,文彭听着,忽然伤感起来,就给好友钱谷写信:  雨窗无事,思石翁册叶一看,有兴过我试惠泉新茶何如。彭再拜,叔宝老弟。辛丑三月十四日。  钱谷,何人也?  简单地说,
期刊
“同样的工厂设备、同样的生产人员、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跟我们平时喝到的八马茶同款、同质、同价!”  万晖榕:“金砖茶”无非是多了一个封套  “同样的工厂设备、同样的生产人员、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跟我们平时喝到的八马茶同款、同质、同价!”  “85后”的八马茶业董助万晖榕是八马参与此次厦门会晤接待任务的主要执行者之一。3天的会晤终于圆满落幕,他也可以长长地舒口气了。  风趣幽默的他,还是个不
期刊
初秋。周末。  要品的茶叫“古早味”。  古早,是闽南人用来形容古旧味道的词,古早味的食物,古早味的店铺,古早味的房子……它更多地代表的是一种“怀旧的味道”,表达着对逝去的怀念。  對早年出口茶叶稍有了解的人一定会对这包装十分有亲切感,因为“古早味”的图案样式都是仿早年出口包装做的。茶友晓青给我们调出了几张早年出口茶叶的照片,对比之下不算以新仿旧,但古早的味道是有了。  观赏外观完毕,晓青开始“拆
期刊
8月22日,仙逝的漫画大师方成,1918年6月10日生于北京,享年已过100周岁。原名孙顺潮,祖籍广东中山。1935年参加“12·9”运动时开始漫画创作。  在80余年的艺术生涯里,他用漫画激浊扬清,为民发声,以反映大众愿望和心声为使命,创作了大量关心祖国和人民命运、关注现实生活、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的漫画杰作,深受读者喜爱。其与华君武、丁聪并称“漫画三老”,以人品风骨和画品超群著称于世, “三老”
期刊
前些年,就曾寻访过峨眉山海拔1200~1600米龙洞村的有机茶园,林木芳菲,胜于它处。茶叶喝起来的味道特别清甘,异于之前对峨眉茶的了解。李白名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山峦之间,如果能够有什么东西可以凝结峨眉的灵气,那最佳的载体就是茶了。  北宋陆游曾称赞峨眉茶:“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芝[囊顾渚春”。顾渚是唐代贡茶,在陆游心中的峨眉茶也有极高的地位了。《峨眉志》曾载“今
期刊
三个月过去了,雨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打算,泥石流与洪水把云雪路毁得坑坑洼洼。坐在客车上的李本菊,又在想如何把雪山镇(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的茶产品推向外面市场的事,而此刻,一阵胸闷悄然袭来,她急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药,就着半瓶矿泉水吞下。随着客车的巅簸,李本菊全身被汗水浸透,好在总算又熬过去了。  走访中李本菊得知,一位叫王正国的年轻人刚学做茶叶生意就遇上困难,5吨多茶叶堆在家里卖不出去。李本菊便找到王正国
期刊
茉莉花茶作为外交茶礼,可追溯至清朝。慈禧曾经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使节和其夫人。19世纪中叶,福州茉莉花茶通过福州港畅销欧美和南洋。如今在福建厦门,茉莉花茶入选金砖会晤礼宾茶的行列,再次登上国际舞台。成为金砖会晤茉莉花茶赞助茶企的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也期盼着实现茉莉花茶华丽重生的梦想。  春伦茶业入选金砖茶礼并非偶然。“质量是第一生命。”这是傅天龙奉行不悖的信条。也正因为他对茶叶品质的坚守
期刊
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尘中之地,久而无味。窃尝自谓,既为尘世,何尘外之有。嗟生之须臾,而终乎无为。道路所指,斜目所视。一步九失,一笔十点。乃自醉长卧,望百日于一息。饮食壁缝,足不履地。呼号酒囊,奔袭肉袋。既无山林啸,弗能秣马归。形留尘世里,忧戚常自嗟。  忽见尘外一庐,乃知世外之地。结庐人境,心远地偏。失鹿常在,逐之不归。盖任夷狄逐之,我自有尘外庐。蛮荒所识,岂及公孙?九行一息,四方莫不异。方悟存中
期刊
改革开放40年来,茶产业飞速壮大,以茶器、茶空间为主的茶的配套产业相偕进入繁华期。  茶器的无限可能  器与茶法关联极大,如宋代的点茶法的一些器物到了明代甚至无人能识别了,当明代普遍采用泡茶法时,自然而然与宋代点茶法所用的器物完全是两回事了。改革开放初期,大家普遍以搪瓷大杯(或粗碗)饮茶,到今天茶道大兴、功夫茶盛行,从而形成的万千种纷繁的茶器,可谓今日昔时的巨大差异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发端进而
期刊
9月3日-5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以下简称“会晤”)期间举办的一些重要活动中,从“国宾礼茶”、会晤官方用茶到现场茶事接待服务,可以说,华祥苑茶业团队的参与度最高,接待的水平也是最高的。  为期3天的会晤中,他们为各国元首及夫人们冲泡了原产于福建、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其中又选择了安溪铁观音和武夷大红袍这两种韵味独具的乌龙茶佼佼者,并根据其独树一帜的品质特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