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听雨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进崭新、干净、整洁、高大的楼房,喜悦满足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春去秋来,躲在楼房里,依然听不见季节姗姗来迟的脚步声和雨滴敲打的声音,焦虑失落之情顿生。于是,我怀念起我的瓦屋,怀念那拍打在瓦背上的熟悉的悉悉唰唰、滴滴答答、噼噼啪啪的雨韵声。
  老宅建造于1962年,那是在太爷建造的瓦房因建设长青水库被淹后搬到半山腰建造的泥墙瓦房。当时爷爷与二公、九公等几家人几十号人就住在一起,后来后两者两家人搬离。我们几兄弟都出生于此。
  老宅位于村庄的西面,100多平方米,高约3米,分上下两座,中间为天井,10多平方米。从大门(此处原来没门,后來在五伯的老屋被拆后才开的)进去,下座左右各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子,左边的是三伯家的,三伯父和三伯母住;右边的是我家的,父母亲住。
  沿着客厅往右拐,便是一条10多米的通道,通道直通另一座瓦屋。那是五伯家的。该通道早在五伯迁居遂溪杨柑红村时因拆掉自己的老屋(1970年)而被堵上了。通道尽头右侧就是一间10多平方米的房子,那是满叔住的。
  两个各几平方米的厨房紧挨在天井两旁。上座3间各1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字排开,左边的爷爷奶奶住,中间的九哥十三哥住,右边的我和江哥住。两个厨房与上座屋之间各分布着两个鸡屋,左边的是三伯家的,右边的是我家的。
  祠堂位于五伯家瓦屋上座的中间位置。里墙下放着一个较大的陶瓷香炉,香炉下面放着一张长方形桌子,平时祭祀时用来摆放鸡鸭、米饭、年糕、糍粑、米籺等祭品。祠堂的右边摆着一个直径60多厘米的砻,用来给稻谷脱壳的。砻谷时,双手握住吊在梁下的曲尺形砻担的把手,按顺时针推动砻甄转动,轰轰隆隆的砻谷声响起,一会儿,白花花的大米和黄澄澄的谷壳流出。
  老宅的地面为泥地,凸凹不平,我们的小脚丫和大人的大脚板印在上面,清晰可见,凉快极了。有时我们因哭闹使性子跺脚,在地面上滚来滚去,大人时而柔声相哄,时而大声呵斥。如果此时还不识时务,继续胡闹,该到三伯出场了。只见他伸出铁钳般的左手一把拉住哭闹者,两条大腿一夹,圆瞪铜铃般大眼,憋着气鼓鼓的嘴巴,颈部的青筋暴突,如数条巨大的蚯蚓横在脖子上,右手挥舞着一把白花花的竹篾(三伯闲时砍竹破蔑积斗笠卖),竹篾在空中哗哗作响,吼道:“不能哭!立刻停!”哭声瞬间停了下来,哪怕正在哭了一半,也只能强忍着咽下去,使面孔扭曲变形。
  三伯很强势,脾气火暴,到老没变。大家都怕他,平时不怎么敢跟他说话,因为每个人都领教过他的厉害。只要他一出声,没有谁敢违抗。
  当然,鸡、鸭、鹅、狗常来凑热闹,不时留下“杰作”,地面难得干净过。每当清晨和傍晚,那是动物们放风和回家的时间,整座屋回荡着它们得意拍打翅膀声、高兴的鸣叫声、互相追逐的打闹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与小孩的哭泣声,空气被各种声音搅动着,屋檐上的瓦片和灰黄的墙皮被震得就要掉下来。毛发飘荡,粪味四溢,低矮狭窄的瓦房让人深感压抑窒息。
  大门右边墙角有一条踏碓,那是用来舂寿桃籺、糍粑等的馅料,如芝麻、花生、椰子丝、红糖等。踏碓只有在重要节日才启用,那是我们向往的乐园。左边墙角放着锄头、铁耙、铁铲、挑巴、禾担枪、扁担等农具,一个装满煮熟的番薯叶的大缸紧挨着墙角。番薯叶已为灰黑色,那是猪儿的美食。喂猪时,提一桶潲水,打上一大勺番薯叶,往猪兜上一倒,猪儿们拼命地抢着吃,你挤我,我挤你,发出“嗒嗒嗒”的响声,连气也不换。吃饱了,猪儿发出“哼哼唧唧”的叫声。
  墙为泥砖砌的,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岁月,外墙斑驳脱落,坑坑洼洼。有点地方出现了拇指大的缝隙,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当然,雨滴像长了眼,见缝就钻。屋前有郁郁葱葱的荔枝、龙眼、漆木、黄皮果和苦楝树矗立,屋后有挺拔高大的尤加利树环绕。这些树有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立夏来临,雨水越来越多。天空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上午刚刚晴空万里,中午却下起大雨。看着刚抽穗开花的粗壮的禾苗,身为队长的三伯既喜又愁,喜的是禾苗生长喜人,愁的是禾苗抽穗开花却遇上雨,怕影响结果。还好,大雨很快就停了,三伯脸上的乌云一扫而光。于是,不管昼夜,他带领社员骨干光顾稻田更殷勤了,有时还带回青蛙、鱼虾等,改善生活。
  雨点是常客了,常常热情地光顾我的小山村。噼噼啪啪,滴滴答答,雨点打到我家的瓦背上,然后又跳到另一家瓦背上。雨点时缓时急,时小时大,在瓦背上欢快地跳着舞蹈,腾起一层雨幕。不久,屋檐下起了瀑布,雨水落到地上,砸出了深坑。此时,个别顽童玩性被挑起,对着雨大喊大叫,冷不防地冲进雨帘,慌得家长顾不上带雨具,一同冲进雨幕追赶叫骂。当对峙的双方早已成了落汤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最享受的莫过是大人和小孩,大人不用出工,小孩不用上学了,难得偷懒,躺在床上睡懒觉,数着雨滴,倾听下雨的声音和韵律,美妙极了。
  如果是假日那更妙,不待雨晴,长青河已发洪水,我和江哥手持捡来的破网在河湾处撒网抓鱼;或提着鱼笱放在河沟边,等待鱼儿自投罗网。在水田里抓鱼更过瘾。此时鱼儿顺着水流逆流而上,翻过水坝,跳上田埂,一下子钻进禾田里,啪啪啪,哗哗哗,泛起层层波浪,或者优哉游哉地游着,闲庭信步,逗得我们心痒手痒脚痒。将鱼笱置于下水口,用泥块填好缺口,将上游水口一堵,鱼儿就乖乖地顺着水流流进了鱼笱,不沾泥巴,不用追赶,效率甚高。
  提起鱼笱,将鱼笱尾部打开,将鳙鱼、鲢鱼、鲫鱼、鲤鱼、刀鱼、虾公、螃蟹、塘鲺、斑鱼、黄蜂角、猪乸卷、走水乸、花手巾等源源不断地装到鱼篓里,鱼获大小不一,令人目不暇接。它们在里面使劲地蹦跳挣扎,我们迅速合上盖子,拼命地按着鱼篓,心也跟着噗噗地跳了起来。
  “阿婆,我们抓到鱼了!”未到门口,我扯着嗓子兴奋地喊了起来。
  “哎呀,我的乖孙真牛啊!”阿婆闻声出门迎接,“今晚煮饭,不吃粥了。”平时难得吃一回干饭,这下有野味拌干饭吃了,感觉真好!
  阿婆手脚麻利,将渔获弄干净,多余的拿来晒鱼干,其他的下锅煎炒炖焖,变成鱼宴大餐。鳙鱼头炖汤,清蒸鲢鱼,芋头苗煲螃蟹,酸菜煮虾公,豆鼓姜丝焖青刀鱼,油炸黄蜂角……菜一上桌,风卷残云,大家吃得饱饱的。江哥饱得站不起来,还砸吧着嘴;我扶着墙壁伸着懒腰,打着饱嗝。
  “没撑坏吧?”妈妈担心地问道。
  “我的乖孙哪能有啥事?”阿婆淡定地说,“要不给你们泡泡澡?”
  后来,老宅颓废崩塌,轰然倒下,看着让人伤心流泪。于是,三伯在老宅后面的山坡上建起两层楼房,我们也在半山腰上建了一层楼房。
  “老宅是福地,就在老宅地基上建起一栋本村的文化楼吧!”九哥动情地说:“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振兴乡村传统文化!”于是,文化楼如期落成了。
  老宅的使命已完成,我们也已长大成人成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一茬人老了离去,一茬人出生成长。接过父辈的担子,我们勇敢艰难前行,生生不息。这或许就是人生规律和我们的宿命吧!
其他文献
那些物,有象,或者无象,记录而已。一、碑  “杨柳堆烟”,是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开篇选注的第一首词——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景象,也是先生墓碑后不远处“荷塘月色”旁的镜像。  荷塘边,清霜在一位老者的面前结成一团白雾,他揭下口罩,架好车,湖面,被某个学子或一对恋人砸碎的冰,约一拳厚。早落的失色的柳叶,被子一样轻覆冰面。老者轴一般,整个身子转过去,为你指路:前面,拐过右弯,再往前走。一教学楼的后面,
期刊
姨妈家住六楼,那是个陈旧的“混凝土灌木丛”般的公寓,被一片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包围着,和马路对面的那一片繁华形成鲜明对比:那边俨然是“北上广”,而我们这则是“小渔村”。我童年的乐趣,却和这个“小渔村”紧密相连。  那时在姨妈家常住,虽一点点大的小萝卜头,精力却旺盛得惊人。早上,我会趁着他们都没起床,偷偷溜进那个逼仄的储物间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从房间东侧那唯一的小窗户射进来,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穿着姨
期刊
何 杰    南开大学汉文化学院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语言学研究。曾赴拉脱维亚大学讲学、任教两年,同时在波罗地海语言中心讲学。曾应邀赴德国汉诺威参加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一篇论文入选。出席第6届、9届、11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2009年论文入选美国布莱恩大学北美语言学会议。2012年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赴美交流学术。出版有《现代汉语量词研
期刊
16岁那年,我认识了一位隐者。  彼时,在我16年短暂的人生经历中,所有有关隐者的形象和意念,都来源于书本。书本告诉我,“不食周粟,采薇果腹”的伯夷、叔齐是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是隐士;“五斗先生”王绩是隐士;还有那些政途不顺,纵使心怀“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却只能在现实前“独善其身”,不得已而归隐的文人墨客,也成了我想象隐士生活的主要源泉。因此那年夏天,当一个东北大汉坐在我面前
期刊
太阳肆意地散发着光和热,柏油马路似乎要和鞋底粘合在一起。一切都归于沉寂,只有一声声“知了知了”在这午后平添了几点旋律。  阳光被撑开的伞挡住了,嘴里的冰淇淋化了,凉凉的,但热气像被一张膜覆盖着,免不了几分燥热。  “吱呀,吱呀……”一阵难听的摩擦声破坏了午后的安宁。  我从二楼的窗户往下看,那是一辆破旧而生锈的三轮车,一个年纪不大的男子用力地蹬着,车轮与轴的摩擦阻碍了车的行进,车速看上去很慢,激烈
期刊
在文章描述的场面或事件中,所写人物虽然都在作者“我”的视域里活动,但“我”并未介入、参与其中,“我”的叙事身份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看客”,但在看似“客观” 的记叙中,文章的选材、立意、构思都体现着“我”的感悟和思考。作家孙道荣的《吃面》就是一篇运用“身置事外,心入事内”的佳作。  【佳作引路】  吃 面  孙道荣  小区边有家面馆,生意火爆。我也常去吃。  店里的桌子,都是那种四人座的,两两相
期刊
余秋雨  能够获得“汪曾祺散文奖”,我很高兴。但是,由于今年我在喜马拉雅讲中国文化史的课程,无法到高邮参加盛会,只得请我的助理金克林先生前往,代我表达感激之情。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与汪曾祺先生一起被大连市聘为文化顾问,与他有过一个星期的交往。当时两人住在棒棰岛的一个老宾馆里,天天参加多种仪式和会议,还一起旅游,非常愉快。我在一本书里写过,在欢迎仪式上他曾当场轻声纠正两位年轻领导过于华丽的欢迎词,
期刊
中国散文奖  《幽幽长者》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从容畅达而意蕴深厚,《幽幽长者》通过张可老师在动荡年代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沉浮,直接将笔触指向了人性之美这个终极命题。相较于知识分子的学识、思想和风骨,张可老师展现出的人性之美,更因人之脆弱,之不屈,之坚守,之慈悲。  《亲人老师恩人》 阎纲  阎纲的文章丰满生动,朴实真挚,《亲人老师恩人》中的老师有严厉的教学,更有生活中的关爱。随着时光推移而来的,是
期刊
总有一些被我们忽略的光阴,被一个名为余秀华的诗人拾起,她用独属于自己对诗歌的悉心体会,对文字细密的编织手法,把时光的边角料优雅地织好,颜色尽是真诚与热爱,带着涩味,却挡不住其间的温婉美好,挡不住“不适宜肝肠寸断”的清澈,挡不住“把无数个黑夜摁成一个黎明”的执着。  最喜欢余秀华诗集的名字:摇摇晃晃的人间。这让我想起刘年对她的评价:“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樣
期刊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一个发际线岌岌可危、形貌油腻、笑得邪性的中年男子,提着啤酒瓶,正往玻璃杯里倒酒——这个名为“人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