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上世纪50、6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带有革命化色彩不同,今天的女性中性化带有市场化的符号。
一旦独立,就是解脱,一旦解脱,就是自由,一旦自由,女人就拥有了男人的权杖,当男人主动缴械,而女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就会成为不可压制的新物种。
现象
“我不认为男穿女装会成为未来男人们的选择。尽管我会偶尔穿上高跟鞋,也会穿些女装系列的单品,但我必须要说,我所选择的每件单品,无论是西装、牛仔裤、夹克……都是基本款式、基础颜色,因此即使它来自女装系列,依然不会显得夸张或突兀。和Charles Guislain相比,绝非同类。在此,希望大家可以把精力和目光,多多集中在基本款上,用基本款穿出来的味道,才是真正经典而不朽的时尚。”
——韩火火 媒体人
“通常情况下,当你和对手交换球衣的时候,那衣服总是充满了汗水,但贝克汉姆的闻起来却只有香味。是他从来不出汗吗,还是因为他身上流出来的是古龙香水。”
——巴西射手罗纳尔多在2002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击败英格兰后说。
“球队大巴正在从伯明翰开回纽卡斯尔,基朗(代尔)突然大喊:停车!我的钻石耳环落在了更衣室里。你无法想象在我踢球的时代,一个球员敢告诉香克利:停车,比尔,我的耳环忘在更衣室里了。”
——2003年,时任纽卡斯尔主帅的博比·罗布森爵士对当下球员的作风表示不满。
“我并不喜欢被称为标杆人物,也不认为自己是中性美,我只是不愿意留长发,不愿意穿高跟鞋,不愿意穿裙子,不愿意画浓妆而已,这只是个人的审美和习惯,说不定哪一天我愿意尝试,我就会变一个样子。”
——李宇春作为中性美的标杆人物这样说。
“我会穿男装,就是那种很中性的,西装裤、马甲套衬衣、外面罩着西装。男朋友的妈妈看到你穿男装,会觉得你跟她的儿子可能比较像哥们儿。你毕竟是要把这个男人从她身边带走的人,这样的话她会觉得比较有安全感,不会把他的儿子彻底勾走再也不会回到她身边了。”
——范冰冰在回答如果拜访未来婆婆时会穿什么时这样说。
中性美在盛行。中性美是什么?有人说就是脱离了柔美的概念,变得简单干练、甚至是手腕强悍。也有人说中性美就是离开了漂亮,形成的一种率气美。还有人说刚中带柔的男人和柔中带刚的女人就是中性美。有意思的是,无论男女,外形性别特征很明显的人,往往不在意别人说自己中性,也很享受异装的感觉,比如贝克汉姆,就算他涂上唇膏、十指涂上十种炫目的甲油,他的荷尔蒙诱惑依然对女人有致命吸引力,而范冰冰,就算她涂上剃须泡沫刮胡子,也没有人会认为她是个男人。反之,就算率性潇洒如李宇春,也会弱弱地说只是不愿意化妆穿裙子。
中性风愈演愈烈,从娱乐圈、时尚圈蔓延到现实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性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社会应该不分性别,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否意味着:从男女应该平等的角度来讲,中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渠道?
中性男女,住到潘多拉星球去?
每个人的婴儿时期,性别特征都还只是蛰伏着的一点点小小的萌芽,男女的分别,看上去远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性的爱好,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纯真年代的一种怀想。同样,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中性美也是理所当然的。被孟子视为男性美标尺的男子都是绝对阴柔的形象,著名的前汉三杰之一张良,面目姣好如同女子;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希腊英雄里的第一条好汉阿喀琉斯,也曾有过站里在女子群中而不被认出的经历。
其实即便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里,对于阳刚之气本没有太多特别的偏好。大观园里的宝哥哥不去说他了,就是以武打见长的《说唐》里,领衔的罗成、薛丁山、岳云哪个不是“面如敷粉唇若涂朱”?我相信这种感情包含着某种因缘天定。记得《红楼梦》写宝玉登场,穿的是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蝴蝶是何等柔美的形象,然而谁曾想,在中国的传统里,它竟一直是男性的象征?
某权威媒体在关于中国未来30年的预测中提出这样的观点:集体正在退下,个人正在登上舞台,这预示着男人们不再甘为女人掏钱,不再只看到身边女人漂亮就觉得骄傲,他们要平等。事实上,现如今的女人越来越强也是不争的事实,自己挣钱买花戴早已是职场女性对男人横眉冷对的最佳理由。
时尚不断推出男人生活中各种细节化的护肤品、装饰品,这无疑是在倡导男性改变“男人生产,女人消费”的观念,男人也要像女人一样修眉、修指甲、化妆。这意味着未来的家里需要装两面镜子,早上上班时,男人女人各占半壁江山;这意味着约会时女人不再享受姗姗来迟的特权;这意味着。女人变得性感漂亮的魔术不再那么神秘,因为男人比女人更知道脸上冒出的一颗痤疮应该擦哪款乳霜。剃腋毛已经不再是女人的专利。飞利浦已经推出专为男士设计的腋下剃毛刨,看世界杯的朋友都知道像贝克汉姆、兰帕德、舍莆琴科、卡纳瓦罗等性感球星都已把腋下剃得干干净净,引领着席卷全球的男士剃毛风。
当男人学会了打扮之后——女人可以和闺蜜抢衣服、抢口红、抢男人,但和这些活色生香的男人抢什么呢?显然,不管是未来30年还是未来100年,女人都不能踏足男人的雪茄吧或水疗会所去分享点什么,却要和男人分享造型师、化妆包和美容养颜汤。公平吗?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近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女人也在越来越中性化。大致原因应该归结为由于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包括鼓励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领导他人,在职业选择上也能够从事一些传统观念看来不适合女性的工作。同时,不少人也注意到,不仅校园“假小子”盛行,社会很多其他领域“阴盛阳衰”现象也由来已久。
女性中性化仿佛已是一种势在必然的潮流,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许多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培养,学校的应试教育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社会上提倡女性解放等。女性中性化是女性解放走入另一个误区?只不过,和上世纪50、6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带有革命化色彩不同,今天的女性中性化带有市场化的符号。
既然是潮流,它总会过去,性别的基因是抛弃不了的,天性的东西不会丢掉,即使所谓的“酷女”、“花样美男”,他们最深层次的柔软的地方仍然是男人和女人。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性别的回归是必然。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男女竞争越来越激烈。男人和男人竞争说到底是为了占有更好的女人,女人和女人的竞争也是为了抢男人。所以,为了避免男人和女人互相竞争,维护世界和平,我建议,中性男女,都该住到潘多拉星球上去。
中性的结果,就是女性打败男性?
女性可能会喜欢姐妹似的男人,但男人喜欢中性男人的人不多。女性也大都会喜欢男孩气的女人,但男人面对这样的女人则会有挫败感,
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上在遥远的和不远的将来,两性合一,变成一种中性的状况。当然这种状况在很多科幻片里我们也见到过,可能不光是性别的特点慢慢越来越少了,就连四肢都越来越退化了,坐在屋子里,大眼睛、大脑袋,小身子,点点电脑一切就搞定了。
出现中性美流行是因为现代人荷尔蒙的分泌出现了问题,原因有很多种:社会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是不是现代人的雌性荷尔蒙和雄性荷尔蒙比例不断接近,所以人的内心和外在都发生了变化?如果长期处在中性化的环境中,对异性的欲望会降低?想起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几年前红得发紫的《达芬奇密码》讲述了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郇山隐修会,成员包括牛顿爵士、雨果、达.芬奇等。只因为他们尊崇女神,而遭到基督教会的疯狂镇压。近万年来,男人一直努力做的就是废黜女人在这个世界统治的痕迹。
问题是,经过近万年的沉睡,女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彻底苏醒。在这个时代,机器取代了冷兵器时代需要的巨大人力,智慧开始成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生产力,而在这方面,女人对男人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粗野的,肮脏的,冷酷的男人越来越不为主流所认可,这样审美观的破灭是因为这样的形象没有消费力,而令男人沮丧的是,支撑整个世界消费力的有70%取决于女人。像贝克汉姆这样的花样美男,才是未来男人进化的方向,这样的男人,单纯、健康、俊美,充满了时尚的灵感,而时尚,则是女人定义的。
我们都是生产力这个庞大机器上的小齿轮,在蛮荒的过去,人们的主要精力在于生存,现在,人们的主要精力在于炫耀。当男人征服了世界以后才发现,他们掘了自己的坟墓。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精致优雅和奢侈,男人这个名词的涵义,必须要被改写。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为什么承认自己的失败,让她们来统治世界呢?女人只用转动的针即可以满足,而我们则要用机关枪。假如我们能在家静坐少出,感到下午茶会的乐趣,你想我们还去打仗吗?
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男性都选择了女神,也许因为这是一种宿命?
一个玉米说出的也许就是李宇春爆红的真相:“宇春一个有点小羞涩、小可爱,却又像动感十足、魅力四射的男生。那种男生是在真男生中少见的,因为她结合了完美帅哥的优点,帅、义气、有魅力、眼睛会放电……”那么男人都忙着做什么去了?
我们都心知肚明,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尤物,越来越像卡布其诺一样甜腻,比如韩国第一美男元彬、师奶杀手裴勇俊、喜欢穿老婆内衣的贝克汉姆、“精灵王子”布鲁姆……
《圣经》上说:“当男人像女人,女人像男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混乱了。”道德家会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事实上,我们发现世界末日并未降临,虽然男女大防,正在沧海桑田。男人开始发现,原来“女人”一些,挺好。
巨大的商业社会正在力图把男人变成时尚的动物,只有当男人热衷涂唇膏,喜欢穿花裙,一个月换一次离奇发型的时候,只有男人像女人一样自恋时,这个世界才会变得顺理成章。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螺旋,泸沽湖之倒掉,只是一个旧时代桃源的最终毁灭,但是新的母系时代正在走来。
一个新的物种即将诞生?
现在轮到女人了。
台湾的一位心理学家经过大量临床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的年龄段,女性的死亡率都比男人低;在青春期之前,男童的忧郁症患病率则是女童的两倍。精神分裂症﹑在关于先天因素或者家族性因素的遗传病中,女性低于男性。智障,自闭症的男女比例大约为3:1或3:2。
加拿大的神经学家桑德拉.威特尔森发现女性大脑在专司察觉和分辨语言等相关区域中,神经细胞比男性要多出11%。这些都可以说明妇女在语言优势上高于男人。
女人有更多在深远历史中形成的特殊本领:语言的才能,理解的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其他的暗示能力;感情上的敏感;善解人意;出色的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忍耐力、同时从事和思考几件事情的能力;对任何问题进行广泛的关联性考虑的观点;制定长期规划的爱好;建立联系相互合作和谈判的天赋;养育照顾的冲动;以及对合作、达成共识和通过平等的小组来实现领导的偏爱。
在商业世界里,“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地位正在上升,而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地位在下降。”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理查德.汤姆金斯写道:“在现代公司中,经营不善的公司‘来自火星’,经营良好的公司则‘来自金星’”。
在过去,公司的思维是男性化的,先分析公司有哪些核心能力,利用核心能力生产产品,然后销售给顾客。现在,最正统的管理理论都说,公司应该首先去看顾客需要什么。正如我们所知,一般而言女性更关心他人的需要。命令式的强硬管理早已没有市场。企业在推销产品时,必须诉诸“情感”,满足消费者内心深层次的需求,甚至像google那样让自己成为一种信仰。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把企业最好像机器一样精巧严密地运转,但现在,军事化的管理已经无法整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公司越来越像一个充满温情的母系氏族社会,而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大男子气”。
在冷兵器时代,男人是用刀说话,而今天的火药时代,流行的是快枪手的速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女人不必等待王子的玻璃鞋,不用呼唤肖韦恩的救赎,她们冷静、冷酷、优雅、天真但是坚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女人都获得了与男人一决雌雄的权利,软弱,已经成为一种无用的借口,依赖更是神话传说。
男人忽然发现,他们不必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他们也可以精致,也可以柔软。女人发现,她们也可以参与制定真正的标准。男女同时发现,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
关于男女的定义,我们正在修改着,男女的界限,我们开始模糊,裙子和裤子,早已不是划分真理的惟一标准。就像这场全民评比大赛,就像那个玉米的经典评语,这个时代,男人忽然失踪了,是我们罢黜了他们,还是他们逃亡了?如果男女都争着向中性化百米冲刺,将来,我们是否要合并为一个性别?
扔掉了裙子,剥下狐狸精面皮,不作男人眼里的乖巧性感温柔贤惠的淑女、妖女,丢掉所有男人强加给女人的那些性感的标准,丢掉三围,丢掉皮尺和体重秤,丢掉三点式,丢掉媚眼、撒娇卖俏,换之以纯净的心,自我的生活。
今天,我们焚烧的是关于女人的约束条款,女人结束了被供养和需要取悦于主人的岁月。是的,李宇春的嗓音很差,她的拉丁舞更是难看,可是她已经是一个刻度尺,测量这个世界的新的坐标系,当我们选择了她,我们就选择了更自由的生活。
一旦独立,就是解脱,一旦解脱,就是自由,一旦自由,女人就拥有了男人的权杖,当男人主动缴械,而女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就会成为不可压制的新物种。
“中性是被媒体公开化的个体心理性别选择”
被访人物:李苓教授,中国编辑学学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
我认为应该将“中性”这个东西界定在心理学的范畴之内。这种行为和需求并不是社会天生的,而是社会个体心理选择的一种自我呈现,是一种关于“性”的取向选择——这个“‘性’取向”不是我们日常的理解,而是个体自身选择的、被他人和自我认可的、对于性别的识别符号和系统,比如一个人认为男人就应该怎么穿、怎么说话做事、承担哪些责任。我们现在提到“中性”的现象,都会使用引号,说明这是一个派生的专有词汇。出现的根源还是因为个体在心理层面有了愿望、需求之后所采取的表现;其次才是社会需要构成的外部因素。“中性”其实是个涉及到伦理道德和个人隐私的话题,我们应该严肃负责地来讨论。
可以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由于是个体“选择”的呈现,意味着一种主动和意识完善之后的行为。
首先来看女性的“中性化”。对于安全的需要,例如童年记忆的暗示:乔治.桑作为女权主义的老祖宗,小时候就发现通过服装的改变(更男性化一点)可以在玩耍时获得自由;妈妈希望生儿子,于是给女儿穿男装买玩具枪;女生男孩气一些可以更好的保护伙伴不受欺负等。其次是社交的需求,包括获得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青年时期,很多女生更加男性化、外向一些会容易认识更多的朋友;家庭困难迫使女孩要挑起养家的重任;包括在爱情方面的强弱之分,也并不一定是男强女弱。接下来是获得尊重的需要,一旦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达成了一致,例如李宇春,她对于自我的定位已经成为社会认识和接受她的标签,公众给予的是赞誉和推动的态度,于是无论从心理和现实层面她都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后在自我实现的层面得到提升。
“中性”的利与弊肯定是同样明显的,弊处会在个体的心理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抗阻时充分暴露。首先来自于亲友,一旦个体的选择得不到家人朋友的认可,会使其非常的痛苦;其次是家庭(社会结构),当“中性”的个人面临需要组建家庭的选择,产生的困难如同家人的不认可,往往会使个体在心理和生理、灵魂和表象上都陷入分裂的状态;最后是由于社会刻板的认识符号对于“中性”的制约性,比如玉米们肯定不愿意见到李宇春恋爱、结婚、生子,甚至认为她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但这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公平的、挣扎的。
而我们谈到男性的“中性”,往往给人灰色、消极和幻灭的感觉。从安全和社交的需求层面可以理解:例如童年时候妈妈希望生女儿,于是给儿子穿裙子画红脸蛋;父母的照顾和呵护可能会使儿子性格孱弱、逃避竞争和责任,羡慕女性拥有的一些特权,被照顾、柔弱、打扮等等。然而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面,男性的“中性”很难实现。或者说在社会中,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被接受和完成。例如梅兰芳、李玉刚,包括古时候的婉约派词人的细腻情感和现代明星的追求高雅生活细节品质,有了艺术的身份标签之后,大家才能够认可或追捧。
的确,现在“中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生活其中、必需主动适应的气候。为什么这个本应限制在心理学和医学界的话题频频出现?我觉得还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由于市场的号召力和大众文化的需要,传媒开始公开化、扩大化这一话题,多元化社会的道德观和容忍度也为此调整,于是我们看到“中性”变成了一个娱乐化、时尚化的词语。
然而我是无法想象“世界大同”这样的场景的,太大胆太荒谬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到我们生物的选择、配种、延续是有序的,成规律排列的。人类世界,还是要依照男女有别、各自为营的好。
“中性是娱乐时代的产物,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行为”
被访人物:杨效宏 四川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川大广告系系主任
人的性别无论是从哪种意义上讲,都区分为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而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压力、竞争之类,会驱使心理性别发生偏向。“中性”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个体差异,在心理成长方面的不够健全。例如“宅男”,这类人封闭自己,促使交流和应对社会的能力变弱,到后来呈现某些方面的女性化。
我不认为中性已经成风,如果认为“中性”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你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是要已经有能力立足于社会的男人“中性化”的例子,想想这些人的职业?你看,明星、化妆师、美容师——都是倾向娱乐行业的,你看金融业等其他行业的男性,“中性化”的鲜有。所以我认为“中性化”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其中娱乐的特征被放大,是明星们带有仪式和表演性质的行为。而我们最常见的年轻群体“中性化”是对于娱乐时代环境的追捧和附和。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男性化妆品和保养品数量猛增——对于追求男性耐看和美感的辅助工具的重视,这只能说明以前世人所推崇的男性粗旷、强壮的西部牛仔的形象不那么大众了,更多人开始偏向于有品质和精致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性。大多数的人误区在于,将男女有别的界限划分的十分明确,认为有些事男人一定不能做、女人一定该做,不能说敏感、细心就是女人的专属,而坚强、义气就是男性的代表,其实并非如此。
我认为女性的中性化是社会的需要。在原来女性没有进入公众社会时,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动方面的能力都遭到了限制或者否认;而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在其结构中有了更多的女性角色,女性进入之后,会有意识的隐藏娇羞、柔弱的一面,有意识强化所谓的男性化的一面,这是为了适应生存和社会角色而采取的选择。
中性不该牵涉到男女平等的问题。退一步来讲,“中性”只是说在心里关系上不那么强烈的区分男女性别,这是由于现代社会进步使得服饰变化抹平了男女表面的差异,但与各自地位没有关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男女的服饰体系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混搭”的穿法,常常会受到严格的评批与限制,例如南北朝时期男性流行敷粉、薰香和穿女人衣服,被人评为“此服妖也”,意思是说穿着很妖气;而女性喜好男装,除了着装本身的方便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好奇和表演仪式的行为,例如唐朝侍女出游打猎时的穿着。但是你看现在的晚装,特别是明星们要走红地毯的时候,就会回归传统服饰上男女性别的风格:男性会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而女性就会大秀性感,突出性别特征来吸引眼球——这不言而喻证明了我们所注视的“中性”现象是一种在发达的传媒系统下的仪式表演。
2112,集体狂想曲
时值2112年,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世界灭亡论”已经是过眼云烟,人类社会笼罩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一切似乎都是老样子。然而:
场景一:医院
走上四楼,科室提示牌上赫然印着 “男产科”三个大字——与“难产”谐音,这像是天涯论坛才会出现的PS恶作剧,让人哭笑不得。然而面前还真有个大肚子男人被人搀扶着从诊室里缓缓出来,目光专注的落在隆起紧绷的小腹上,口中念念有词“BIBI乖,再过两个月你就可以见到爸爸了,要健康哦。”而旁边高出他一截、包容而宠溺的看着他的,是个英挺的女人……
场景二:百货公司
节日前夕商场里面一片喜气洋洋,看热闹的、买东西的,络绎不绝。本小姐计划着去买套保养品、做个美甲、再逛一逛内衣——多么完美的一站式购物。然而眼前景象却让我惊醒身处何处:开架式货柜上陈列的,竟是清一色男性专用化妆品;美甲店铺里面,是风格各异的男人们,而对于我的步入,他们的眼神充分表现了惊讶和不屑;甚至连卖胸罩的楼层,也被男性内衣占去了半壁江山。看来,我还是没能跟上时代的快节奏……
场景三:公司办公室
一日下班后,大家商量去哪吃饭:
说吃火锅,某一男说脸上起痘痘;
吃海鲜,某一男说最近换季,容易过敏;
吃日本料理,某一男说太贵了,不给打折卷;
吃串串,某一男说,讨厌,人家今天穿的GUCCI;
于是乎,众女人沉默……
定睛一看,原来今日,已经男女混淆、世界大同。有些人,不愿面对现实而选择隐居生活,被世人笑称为落魄版的“陶渊明”,以异类视之。你看你看,在这个违反了道德伦常、进化序列的世界里,女人失去了装束打扮的乐趣,不再千娇百媚为悦己者容;男人失去了阳刚雄伟的气质,不再慷慨壮志为知己者死;纵然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刺激新鲜,然而欢呼荒诞之余不禁让人有些落寞。
上述各文,你可以当做是一个女人的科幻想象,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未来的揣测预言。届时,男女混淆、世界大同,不要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荒谬之谈,在“草食男”诞生之地日本,新出炉的数据让人结舌:07年的调查显示,有49%的男性选择坐在马桶上小便,比1999年的15%上升了三倍;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注意美甲,认为这可以极大的增加个人自信;另外,为男性设计的胸罩售卖情况非常不错;而避孕套商从1999年便开始遭遇销售量持续下降:年轻的男人们表示,爱情和性是很麻烦和疲惫的事情,没什么兴趣。
看看秀场闪光灯之下,今年时装界的开年大餐便是“轻态度”:各家设计师们重申女性化的柔软与性感,重拾蕾丝、纱裙和绚丽印花。这种在强烈支配轮廓、追求膨胀线条之后的回归,出人意料的受人欢迎。
女性终于在服饰上重返千娇百媚的领域,也意外的产生了让人心安的效果:是否可以视作是从强势到优雅的偃旗息鼓?这点小心翼翼对暗号的揣测提醒了我们,无论我们有没有大声说出来,男和女都是应该各司其职的。衣着风格可以尝试,然而性别心理不能玩弄,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无论聚光灯的效果有多么让人着迷和眩晕。
一旦独立,就是解脱,一旦解脱,就是自由,一旦自由,女人就拥有了男人的权杖,当男人主动缴械,而女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就会成为不可压制的新物种。
现象
“我不认为男穿女装会成为未来男人们的选择。尽管我会偶尔穿上高跟鞋,也会穿些女装系列的单品,但我必须要说,我所选择的每件单品,无论是西装、牛仔裤、夹克……都是基本款式、基础颜色,因此即使它来自女装系列,依然不会显得夸张或突兀。和Charles Guislain相比,绝非同类。在此,希望大家可以把精力和目光,多多集中在基本款上,用基本款穿出来的味道,才是真正经典而不朽的时尚。”
——韩火火 媒体人
“通常情况下,当你和对手交换球衣的时候,那衣服总是充满了汗水,但贝克汉姆的闻起来却只有香味。是他从来不出汗吗,还是因为他身上流出来的是古龙香水。”
——巴西射手罗纳尔多在2002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击败英格兰后说。
“球队大巴正在从伯明翰开回纽卡斯尔,基朗(代尔)突然大喊:停车!我的钻石耳环落在了更衣室里。你无法想象在我踢球的时代,一个球员敢告诉香克利:停车,比尔,我的耳环忘在更衣室里了。”
——2003年,时任纽卡斯尔主帅的博比·罗布森爵士对当下球员的作风表示不满。
“我并不喜欢被称为标杆人物,也不认为自己是中性美,我只是不愿意留长发,不愿意穿高跟鞋,不愿意穿裙子,不愿意画浓妆而已,这只是个人的审美和习惯,说不定哪一天我愿意尝试,我就会变一个样子。”
——李宇春作为中性美的标杆人物这样说。
“我会穿男装,就是那种很中性的,西装裤、马甲套衬衣、外面罩着西装。男朋友的妈妈看到你穿男装,会觉得你跟她的儿子可能比较像哥们儿。你毕竟是要把这个男人从她身边带走的人,这样的话她会觉得比较有安全感,不会把他的儿子彻底勾走再也不会回到她身边了。”
——范冰冰在回答如果拜访未来婆婆时会穿什么时这样说。
中性美在盛行。中性美是什么?有人说就是脱离了柔美的概念,变得简单干练、甚至是手腕强悍。也有人说中性美就是离开了漂亮,形成的一种率气美。还有人说刚中带柔的男人和柔中带刚的女人就是中性美。有意思的是,无论男女,外形性别特征很明显的人,往往不在意别人说自己中性,也很享受异装的感觉,比如贝克汉姆,就算他涂上唇膏、十指涂上十种炫目的甲油,他的荷尔蒙诱惑依然对女人有致命吸引力,而范冰冰,就算她涂上剃须泡沫刮胡子,也没有人会认为她是个男人。反之,就算率性潇洒如李宇春,也会弱弱地说只是不愿意化妆穿裙子。
中性风愈演愈烈,从娱乐圈、时尚圈蔓延到现实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性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社会应该不分性别,这才是人类文明的最高体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这是否意味着:从男女应该平等的角度来讲,中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渠道?
中性男女,住到潘多拉星球去?
每个人的婴儿时期,性别特征都还只是蛰伏着的一点点小小的萌芽,男女的分别,看上去远远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性的爱好,也许可以看作是对纯真年代的一种怀想。同样,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中性美也是理所当然的。被孟子视为男性美标尺的男子都是绝对阴柔的形象,著名的前汉三杰之一张良,面目姣好如同女子;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希腊英雄里的第一条好汉阿喀琉斯,也曾有过站里在女子群中而不被认出的经历。
其实即便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里,对于阳刚之气本没有太多特别的偏好。大观园里的宝哥哥不去说他了,就是以武打见长的《说唐》里,领衔的罗成、薛丁山、岳云哪个不是“面如敷粉唇若涂朱”?我相信这种感情包含着某种因缘天定。记得《红楼梦》写宝玉登场,穿的是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蝴蝶是何等柔美的形象,然而谁曾想,在中国的传统里,它竟一直是男性的象征?
某权威媒体在关于中国未来30年的预测中提出这样的观点:集体正在退下,个人正在登上舞台,这预示着男人们不再甘为女人掏钱,不再只看到身边女人漂亮就觉得骄傲,他们要平等。事实上,现如今的女人越来越强也是不争的事实,自己挣钱买花戴早已是职场女性对男人横眉冷对的最佳理由。
时尚不断推出男人生活中各种细节化的护肤品、装饰品,这无疑是在倡导男性改变“男人生产,女人消费”的观念,男人也要像女人一样修眉、修指甲、化妆。这意味着未来的家里需要装两面镜子,早上上班时,男人女人各占半壁江山;这意味着约会时女人不再享受姗姗来迟的特权;这意味着。女人变得性感漂亮的魔术不再那么神秘,因为男人比女人更知道脸上冒出的一颗痤疮应该擦哪款乳霜。剃腋毛已经不再是女人的专利。飞利浦已经推出专为男士设计的腋下剃毛刨,看世界杯的朋友都知道像贝克汉姆、兰帕德、舍莆琴科、卡纳瓦罗等性感球星都已把腋下剃得干干净净,引领着席卷全球的男士剃毛风。
当男人学会了打扮之后——女人可以和闺蜜抢衣服、抢口红、抢男人,但和这些活色生香的男人抢什么呢?显然,不管是未来30年还是未来100年,女人都不能踏足男人的雪茄吧或水疗会所去分享点什么,却要和男人分享造型师、化妆包和美容养颜汤。公平吗?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对北京、上海等城市近1000名家长的调查显示,女人也在越来越中性化。大致原因应该归结为由于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于男性化,包括鼓励孩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影响他人、领导他人,在职业选择上也能够从事一些传统观念看来不适合女性的工作。同时,不少人也注意到,不仅校园“假小子”盛行,社会很多其他领域“阴盛阳衰”现象也由来已久。
女性中性化仿佛已是一种势在必然的潮流,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许多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培养,学校的应试教育让女孩和男孩一起竞争,社会上提倡女性解放等。女性中性化是女性解放走入另一个误区?只不过,和上世纪50、60年代“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带有革命化色彩不同,今天的女性中性化带有市场化的符号。
既然是潮流,它总会过去,性别的基因是抛弃不了的,天性的东西不会丢掉,即使所谓的“酷女”、“花样美男”,他们最深层次的柔软的地方仍然是男人和女人。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性别的回归是必然。
如今的现实情况是,男女竞争越来越激烈。男人和男人竞争说到底是为了占有更好的女人,女人和女人的竞争也是为了抢男人。所以,为了避免男人和女人互相竞争,维护世界和平,我建议,中性男女,都该住到潘多拉星球上去。
中性的结果,就是女性打败男性?
女性可能会喜欢姐妹似的男人,但男人喜欢中性男人的人不多。女性也大都会喜欢男孩气的女人,但男人面对这样的女人则会有挫败感,
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上在遥远的和不远的将来,两性合一,变成一种中性的状况。当然这种状况在很多科幻片里我们也见到过,可能不光是性别的特点慢慢越来越少了,就连四肢都越来越退化了,坐在屋子里,大眼睛、大脑袋,小身子,点点电脑一切就搞定了。
出现中性美流行是因为现代人荷尔蒙的分泌出现了问题,原因有很多种:社会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是不是现代人的雌性荷尔蒙和雄性荷尔蒙比例不断接近,所以人的内心和外在都发生了变化?如果长期处在中性化的环境中,对异性的欲望会降低?想起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几年前红得发紫的《达芬奇密码》讲述了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郇山隐修会,成员包括牛顿爵士、雨果、达.芬奇等。只因为他们尊崇女神,而遭到基督教会的疯狂镇压。近万年来,男人一直努力做的就是废黜女人在这个世界统治的痕迹。
问题是,经过近万年的沉睡,女人在上个世纪60年代彻底苏醒。在这个时代,机器取代了冷兵器时代需要的巨大人力,智慧开始成为这个世界最需要的生产力,而在这方面,女人对男人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粗野的,肮脏的,冷酷的男人越来越不为主流所认可,这样审美观的破灭是因为这样的形象没有消费力,而令男人沮丧的是,支撑整个世界消费力的有70%取决于女人。像贝克汉姆这样的花样美男,才是未来男人进化的方向,这样的男人,单纯、健康、俊美,充满了时尚的灵感,而时尚,则是女人定义的。
我们都是生产力这个庞大机器上的小齿轮,在蛮荒的过去,人们的主要精力在于生存,现在,人们的主要精力在于炫耀。当男人征服了世界以后才发现,他们掘了自己的坟墓。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需要精致优雅和奢侈,男人这个名词的涵义,必须要被改写。
林语堂先生说:我们为什么承认自己的失败,让她们来统治世界呢?女人只用转动的针即可以满足,而我们则要用机关枪。假如我们能在家静坐少出,感到下午茶会的乐趣,你想我们还去打仗吗?
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男性都选择了女神,也许因为这是一种宿命?
一个玉米说出的也许就是李宇春爆红的真相:“宇春一个有点小羞涩、小可爱,却又像动感十足、魅力四射的男生。那种男生是在真男生中少见的,因为她结合了完美帅哥的优点,帅、义气、有魅力、眼睛会放电……”那么男人都忙着做什么去了?
我们都心知肚明,现在的男人,越来越像尤物,越来越像卡布其诺一样甜腻,比如韩国第一美男元彬、师奶杀手裴勇俊、喜欢穿老婆内衣的贝克汉姆、“精灵王子”布鲁姆……
《圣经》上说:“当男人像女人,女人像男人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混乱了。”道德家会说,我们正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事实上,我们发现世界末日并未降临,虽然男女大防,正在沧海桑田。男人开始发现,原来“女人”一些,挺好。
巨大的商业社会正在力图把男人变成时尚的动物,只有当男人热衷涂唇膏,喜欢穿花裙,一个月换一次离奇发型的时候,只有男人像女人一样自恋时,这个世界才会变得顺理成章。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螺旋,泸沽湖之倒掉,只是一个旧时代桃源的最终毁灭,但是新的母系时代正在走来。
一个新的物种即将诞生?
现在轮到女人了。
台湾的一位心理学家经过大量临床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任何的年龄段,女性的死亡率都比男人低;在青春期之前,男童的忧郁症患病率则是女童的两倍。精神分裂症﹑在关于先天因素或者家族性因素的遗传病中,女性低于男性。智障,自闭症的男女比例大约为3:1或3:2。
加拿大的神经学家桑德拉.威特尔森发现女性大脑在专司察觉和分辨语言等相关区域中,神经细胞比男性要多出11%。这些都可以说明妇女在语言优势上高于男人。
女人有更多在深远历史中形成的特殊本领:语言的才能,理解的姿态、手势、面部表情等其他的暗示能力;感情上的敏感;善解人意;出色的触觉、味觉、嗅觉和听觉;忍耐力、同时从事和思考几件事情的能力;对任何问题进行广泛的关联性考虑的观点;制定长期规划的爱好;建立联系相互合作和谈判的天赋;养育照顾的冲动;以及对合作、达成共识和通过平等的小组来实现领导的偏爱。
在商业世界里,“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地位正在上升,而传统的男性价值观地位在下降。”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理查德.汤姆金斯写道:“在现代公司中,经营不善的公司‘来自火星’,经营良好的公司则‘来自金星’”。
在过去,公司的思维是男性化的,先分析公司有哪些核心能力,利用核心能力生产产品,然后销售给顾客。现在,最正统的管理理论都说,公司应该首先去看顾客需要什么。正如我们所知,一般而言女性更关心他人的需要。命令式的强硬管理早已没有市场。企业在推销产品时,必须诉诸“情感”,满足消费者内心深层次的需求,甚至像google那样让自己成为一种信仰。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把企业最好像机器一样精巧严密地运转,但现在,军事化的管理已经无法整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团队,公司越来越像一个充满温情的母系氏族社会,而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大男子气”。
在冷兵器时代,男人是用刀说话,而今天的火药时代,流行的是快枪手的速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女人不必等待王子的玻璃鞋,不用呼唤肖韦恩的救赎,她们冷静、冷酷、优雅、天真但是坚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女人都获得了与男人一决雌雄的权利,软弱,已经成为一种无用的借口,依赖更是神话传说。
男人忽然发现,他们不必装模作样,故作坚强,他们也可以精致,也可以柔软。女人发现,她们也可以参与制定真正的标准。男女同时发现,我们都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
关于男女的定义,我们正在修改着,男女的界限,我们开始模糊,裙子和裤子,早已不是划分真理的惟一标准。就像这场全民评比大赛,就像那个玉米的经典评语,这个时代,男人忽然失踪了,是我们罢黜了他们,还是他们逃亡了?如果男女都争着向中性化百米冲刺,将来,我们是否要合并为一个性别?
扔掉了裙子,剥下狐狸精面皮,不作男人眼里的乖巧性感温柔贤惠的淑女、妖女,丢掉所有男人强加给女人的那些性感的标准,丢掉三围,丢掉皮尺和体重秤,丢掉三点式,丢掉媚眼、撒娇卖俏,换之以纯净的心,自我的生活。
今天,我们焚烧的是关于女人的约束条款,女人结束了被供养和需要取悦于主人的岁月。是的,李宇春的嗓音很差,她的拉丁舞更是难看,可是她已经是一个刻度尺,测量这个世界的新的坐标系,当我们选择了她,我们就选择了更自由的生活。
一旦独立,就是解脱,一旦解脱,就是自由,一旦自由,女人就拥有了男人的权杖,当男人主动缴械,而女人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就会成为不可压制的新物种。
“中性是被媒体公开化的个体心理性别选择”
被访人物:李苓教授,中国编辑学学副会长,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
我认为应该将“中性”这个东西界定在心理学的范畴之内。这种行为和需求并不是社会天生的,而是社会个体心理选择的一种自我呈现,是一种关于“性”的取向选择——这个“‘性’取向”不是我们日常的理解,而是个体自身选择的、被他人和自我认可的、对于性别的识别符号和系统,比如一个人认为男人就应该怎么穿、怎么说话做事、承担哪些责任。我们现在提到“中性”的现象,都会使用引号,说明这是一个派生的专有词汇。出现的根源还是因为个体在心理层面有了愿望、需求之后所采取的表现;其次才是社会需要构成的外部因素。“中性”其实是个涉及到伦理道德和个人隐私的话题,我们应该严肃负责地来讨论。
可以从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由于是个体“选择”的呈现,意味着一种主动和意识完善之后的行为。
首先来看女性的“中性化”。对于安全的需要,例如童年记忆的暗示:乔治.桑作为女权主义的老祖宗,小时候就发现通过服装的改变(更男性化一点)可以在玩耍时获得自由;妈妈希望生儿子,于是给女儿穿男装买玩具枪;女生男孩气一些可以更好的保护伙伴不受欺负等。其次是社交的需求,包括获得亲情、友情和爱情的需要:青年时期,很多女生更加男性化、外向一些会容易认识更多的朋友;家庭困难迫使女孩要挑起养家的重任;包括在爱情方面的强弱之分,也并不一定是男强女弱。接下来是获得尊重的需要,一旦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达成了一致,例如李宇春,她对于自我的定位已经成为社会认识和接受她的标签,公众给予的是赞誉和推动的态度,于是无论从心理和现实层面她都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最后在自我实现的层面得到提升。
“中性”的利与弊肯定是同样明显的,弊处会在个体的心理认同与社会认同发生抗阻时充分暴露。首先来自于亲友,一旦个体的选择得不到家人朋友的认可,会使其非常的痛苦;其次是家庭(社会结构),当“中性”的个人面临需要组建家庭的选择,产生的困难如同家人的不认可,往往会使个体在心理和生理、灵魂和表象上都陷入分裂的状态;最后是由于社会刻板的认识符号对于“中性”的制约性,比如玉米们肯定不愿意见到李宇春恋爱、结婚、生子,甚至认为她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但这对于个体而言是不公平的、挣扎的。
而我们谈到男性的“中性”,往往给人灰色、消极和幻灭的感觉。从安全和社交的需求层面可以理解:例如童年时候妈妈希望生女儿,于是给儿子穿裙子画红脸蛋;父母的照顾和呵护可能会使儿子性格孱弱、逃避竞争和责任,羡慕女性拥有的一些特权,被照顾、柔弱、打扮等等。然而在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面,男性的“中性”很难实现。或者说在社会中,从艺术的角度可以被接受和完成。例如梅兰芳、李玉刚,包括古时候的婉约派词人的细腻情感和现代明星的追求高雅生活细节品质,有了艺术的身份标签之后,大家才能够认可或追捧。
的确,现在“中性”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生活其中、必需主动适应的气候。为什么这个本应限制在心理学和医学界的话题频频出现?我觉得还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推波助澜。由于市场的号召力和大众文化的需要,传媒开始公开化、扩大化这一话题,多元化社会的道德观和容忍度也为此调整,于是我们看到“中性”变成了一个娱乐化、时尚化的词语。
然而我是无法想象“世界大同”这样的场景的,太大胆太荒谬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说到我们生物的选择、配种、延续是有序的,成规律排列的。人类世界,还是要依照男女有别、各自为营的好。
“中性是娱乐时代的产物,是带有表演性质的行为”
被访人物:杨效宏 四川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川大广告系系主任
人的性别无论是从哪种意义上讲,都区分为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而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对压力、竞争之类,会驱使心理性别发生偏向。“中性”的选择可以看作是个体差异,在心理成长方面的不够健全。例如“宅男”,这类人封闭自己,促使交流和应对社会的能力变弱,到后来呈现某些方面的女性化。
我不认为中性已经成风,如果认为“中性”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你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是要已经有能力立足于社会的男人“中性化”的例子,想想这些人的职业?你看,明星、化妆师、美容师——都是倾向娱乐行业的,你看金融业等其他行业的男性,“中性化”的鲜有。所以我认为“中性化”是消费时代的产物,其中娱乐的特征被放大,是明星们带有仪式和表演性质的行为。而我们最常见的年轻群体“中性化”是对于娱乐时代环境的追捧和附和。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男性化妆品和保养品数量猛增——对于追求男性耐看和美感的辅助工具的重视,这只能说明以前世人所推崇的男性粗旷、强壮的西部牛仔的形象不那么大众了,更多人开始偏向于有品质和精致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性。大多数的人误区在于,将男女有别的界限划分的十分明确,认为有些事男人一定不能做、女人一定该做,不能说敏感、细心就是女人的专属,而坚强、义气就是男性的代表,其实并非如此。
我认为女性的中性化是社会的需要。在原来女性没有进入公众社会时,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动方面的能力都遭到了限制或者否认;而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在其结构中有了更多的女性角色,女性进入之后,会有意识的隐藏娇羞、柔弱的一面,有意识强化所谓的男性化的一面,这是为了适应生存和社会角色而采取的选择。
中性不该牵涉到男女平等的问题。退一步来讲,“中性”只是说在心里关系上不那么强烈的区分男女性别,这是由于现代社会进步使得服饰变化抹平了男女表面的差异,但与各自地位没有关系。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男女的服饰体系有着严格的区分。而“混搭”的穿法,常常会受到严格的评批与限制,例如南北朝时期男性流行敷粉、薰香和穿女人衣服,被人评为“此服妖也”,意思是说穿着很妖气;而女性喜好男装,除了着装本身的方便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好奇和表演仪式的行为,例如唐朝侍女出游打猎时的穿着。但是你看现在的晚装,特别是明星们要走红地毯的时候,就会回归传统服饰上男女性别的风格:男性会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而女性就会大秀性感,突出性别特征来吸引眼球——这不言而喻证明了我们所注视的“中性”现象是一种在发达的传媒系统下的仪式表演。
2112,集体狂想曲
时值2112年,曾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世界灭亡论”已经是过眼云烟,人类社会笼罩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一切似乎都是老样子。然而:
场景一:医院
走上四楼,科室提示牌上赫然印着 “男产科”三个大字——与“难产”谐音,这像是天涯论坛才会出现的PS恶作剧,让人哭笑不得。然而面前还真有个大肚子男人被人搀扶着从诊室里缓缓出来,目光专注的落在隆起紧绷的小腹上,口中念念有词“BIBI乖,再过两个月你就可以见到爸爸了,要健康哦。”而旁边高出他一截、包容而宠溺的看着他的,是个英挺的女人……
场景二:百货公司
节日前夕商场里面一片喜气洋洋,看热闹的、买东西的,络绎不绝。本小姐计划着去买套保养品、做个美甲、再逛一逛内衣——多么完美的一站式购物。然而眼前景象却让我惊醒身处何处:开架式货柜上陈列的,竟是清一色男性专用化妆品;美甲店铺里面,是风格各异的男人们,而对于我的步入,他们的眼神充分表现了惊讶和不屑;甚至连卖胸罩的楼层,也被男性内衣占去了半壁江山。看来,我还是没能跟上时代的快节奏……
场景三:公司办公室
一日下班后,大家商量去哪吃饭:
说吃火锅,某一男说脸上起痘痘;
吃海鲜,某一男说最近换季,容易过敏;
吃日本料理,某一男说太贵了,不给打折卷;
吃串串,某一男说,讨厌,人家今天穿的GUCCI;
于是乎,众女人沉默……
定睛一看,原来今日,已经男女混淆、世界大同。有些人,不愿面对现实而选择隐居生活,被世人笑称为落魄版的“陶渊明”,以异类视之。你看你看,在这个违反了道德伦常、进化序列的世界里,女人失去了装束打扮的乐趣,不再千娇百媚为悦己者容;男人失去了阳刚雄伟的气质,不再慷慨壮志为知己者死;纵然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刺激新鲜,然而欢呼荒诞之余不禁让人有些落寞。
上述各文,你可以当做是一个女人的科幻想象,也可以看作是对于未来的揣测预言。届时,男女混淆、世界大同,不要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荒谬之谈,在“草食男”诞生之地日本,新出炉的数据让人结舌:07年的调查显示,有49%的男性选择坐在马桶上小便,比1999年的15%上升了三倍;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注意美甲,认为这可以极大的增加个人自信;另外,为男性设计的胸罩售卖情况非常不错;而避孕套商从1999年便开始遭遇销售量持续下降:年轻的男人们表示,爱情和性是很麻烦和疲惫的事情,没什么兴趣。
看看秀场闪光灯之下,今年时装界的开年大餐便是“轻态度”:各家设计师们重申女性化的柔软与性感,重拾蕾丝、纱裙和绚丽印花。这种在强烈支配轮廓、追求膨胀线条之后的回归,出人意料的受人欢迎。
女性终于在服饰上重返千娇百媚的领域,也意外的产生了让人心安的效果:是否可以视作是从强势到优雅的偃旗息鼓?这点小心翼翼对暗号的揣测提醒了我们,无论我们有没有大声说出来,男和女都是应该各司其职的。衣着风格可以尝试,然而性别心理不能玩弄,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无论聚光灯的效果有多么让人着迷和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