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传,乾隆年间王尔烈到江南组织科考, 用才学征服了当地的学子,学子问王大人学识如此渊博,出自哪位名师。王尔烈笑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王尔烈的话中,实则就是运用了铺叠手法,层层烘托比较,最后传递我就是排名天下第一的豪情。如果不是运用层层铺叠的方式,而是平直叙述开来,那读来就平淡无味了。
好的文章总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铺叠,如剥竹笋般层层展开,最后揭示出作者要表达的实际内容与观点,来引导读者阅读。笔者在此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例,剖析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叠蓄势、传情达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
示例三:《三國演义》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有删节)
解析:“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成名战。为了表现关羽的英勇,作者首先极力来描写华雄的英勇。主动请战的骁将俞涉战不三合,潘凤也去不多时,都命丧华雄之手。两人的速死,衬托出华雄的英勇,这就为描摹关羽的英勇作了第一次铺叠。接着作者用众人的举动“皆失色”来侧面烘托华雄的英勇,为描摹关羽的英勇作了第二次铺叠。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继续进行第三次铺叠。袁绍叹息颜良、文丑不在,实际上是作者借袁绍之口告诉读者,当时的联军营内,已经无人可以抵挡华雄。
当层层铺叠完后,作者推出毛遂自荐的关羽,然后作者又开始了层层铺叠。主动请战的关羽首先立下军令状,把自己的处境逼上绝境,尤其把关羽地位的低下和口气的自信近乎狂妄作对比,让不知其底细的读者为关羽捏了一把汗。然后用吓破胆的各路诸侯不敢观战和关外“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交战形式作对比,进一步铺叠出关羽的勇敢。最后用“其酒尚温”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事情的结局和作者希望表达的观点。文章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示例四:《西游记》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行者道:“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只见长老左右八戒、沙僧。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满心欢喜。急抽身,报与三藏。(有删节)
解析:文章对唐僧师徒当时所处的环境,借助孙悟空的口进行了描述:“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这实际上已经向我们作了暗示性交代:唐僧师徒所处的环境实则是妖怪容易出没的地方。为此,作者还特意在下面用了一句俗语进行照应:“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也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会有妖精出没的。一开始,就用对环境的描写向我们铺叠出紧张的局势。接着用唐僧的求斋来进一步烘托渲染铺叠。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肉眼凡胎的唐僧浑然不觉,反而向孙悟空提出了吃斋的要求。孙悟空依据环境和经验否定唐僧的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暗含孙悟空对妖怪出没的担忧。于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形成了第一次矛盾冲突:唐僧不理解孙悟空的好意,把孙悟空的行为理解为懒惰。作者在这里完成了第二次铺叠。
作者接着叙写第三次铺叠。在冲突中,孙悟空在云头发现远处正南山上的山桃,于是这场冲突以孙悟空去远处的正南山为师父采摘山桃让矛盾暂时得以搁置。其实在这里的交代中,已经隐含着作者进一步的铺叠。孙悟空的行为惊动了妖精,而悟空的远去,就实则把唐僧置于无人保护的环境中,这就让妖怪获得了可乘之机,于是妖怪顺理成章地登场。荒无人烟的地方竟然出现一个妙龄孤身女子,此时如果稍微有判断力就能够判别真伪。可此时,老实的沙僧一言不发,色性不改的八戒看见俊俏的女子后便丧失了有限的鉴别能力。于是在八戒的撺掇下,肉眼凡胎的唐僧以一贯的好人标准终于相信了妖精的所有谎言。这就为下面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唐僧受到八戒的撺掇而驱逐孙悟空埋下伏笔。
我们常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会表情达意,更要学会铺叠,让文章处处照应烘托,使得文章耐读。这样的文章才是受读者欢迎的好文章。
好的文章总是层层递进,层层渲染铺叠,如剥竹笋般层层展开,最后揭示出作者要表达的实际内容与观点,来引导读者阅读。笔者在此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为例,剖析作者是如何层层铺叠蓄势、传情达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
示例三:《三國演义》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著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有删节)
解析:“温酒斩华雄”是关羽的成名战。为了表现关羽的英勇,作者首先极力来描写华雄的英勇。主动请战的骁将俞涉战不三合,潘凤也去不多时,都命丧华雄之手。两人的速死,衬托出华雄的英勇,这就为描摹关羽的英勇作了第一次铺叠。接着作者用众人的举动“皆失色”来侧面烘托华雄的英勇,为描摹关羽的英勇作了第二次铺叠。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继续进行第三次铺叠。袁绍叹息颜良、文丑不在,实际上是作者借袁绍之口告诉读者,当时的联军营内,已经无人可以抵挡华雄。
当层层铺叠完后,作者推出毛遂自荐的关羽,然后作者又开始了层层铺叠。主动请战的关羽首先立下军令状,把自己的处境逼上绝境,尤其把关羽地位的低下和口气的自信近乎狂妄作对比,让不知其底细的读者为关羽捏了一把汗。然后用吓破胆的各路诸侯不敢观战和关外“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的交战形式作对比,进一步铺叠出关羽的勇敢。最后用“其酒尚温”水到渠成地交代了事情的结局和作者希望表达的观点。文章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示例四:《西游记》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行者道:“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行者按下云头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却说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果然这山上有一个妖精,孙大圣去时,惊动那怪。他在云端里,踏着阴风,看见长老坐在地下,就不胜欢喜。只见长老左右八戒、沙僧。八戒是天蓬元帅,沙僧是卷帘大将。他的威气尚不曾泄,故不敢拢身。妖精说:“等我且戏他戏,看怎么说。”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磁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三藏见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说这里旷野无人,你看那里不走出一个人来了?”八戒道:“师父,你与沙僧坐着,等老猪去看看来。”那八戒见他生得俊俏,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满心欢喜。急抽身,报与三藏。(有删节)
解析:文章对唐僧师徒当时所处的环境,借助孙悟空的口进行了描述:“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这实际上已经向我们作了暗示性交代:唐僧师徒所处的环境实则是妖怪容易出没的地方。为此,作者还特意在下面用了一句俗语进行照应:“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也就是告诉我们,这里是会有妖精出没的。一开始,就用对环境的描写向我们铺叠出紧张的局势。接着用唐僧的求斋来进一步烘托渲染铺叠。面对如此险恶的环境,肉眼凡胎的唐僧浑然不觉,反而向孙悟空提出了吃斋的要求。孙悟空依据环境和经验否定唐僧的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暗含孙悟空对妖怪出没的担忧。于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和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形成了第一次矛盾冲突:唐僧不理解孙悟空的好意,把孙悟空的行为理解为懒惰。作者在这里完成了第二次铺叠。
作者接着叙写第三次铺叠。在冲突中,孙悟空在云头发现远处正南山上的山桃,于是这场冲突以孙悟空去远处的正南山为师父采摘山桃让矛盾暂时得以搁置。其实在这里的交代中,已经隐含着作者进一步的铺叠。孙悟空的行为惊动了妖精,而悟空的远去,就实则把唐僧置于无人保护的环境中,这就让妖怪获得了可乘之机,于是妖怪顺理成章地登场。荒无人烟的地方竟然出现一个妙龄孤身女子,此时如果稍微有判断力就能够判别真伪。可此时,老实的沙僧一言不发,色性不改的八戒看见俊俏的女子后便丧失了有限的鉴别能力。于是在八戒的撺掇下,肉眼凡胎的唐僧以一贯的好人标准终于相信了妖精的所有谎言。这就为下面孙悟空的三打白骨精、唐僧受到八戒的撺掇而驱逐孙悟空埋下伏笔。
我们常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仅仅要学会表情达意,更要学会铺叠,让文章处处照应烘托,使得文章耐读。这样的文章才是受读者欢迎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