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強情感渲染和对文章内容的理性思考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指标。理性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思辨意识的启迪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材可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载体,教师应通过分析不同文章的表达风格、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语言背后的思维密码,增强思辨能力,从而对文章内容和语言进行反思。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理性思维的回归,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正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在语言实践中强化学生理性思维
在教学小学语文说理性文章中,学生的收获主要有真理的学习以及讨论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在结构中强化对语言的理性思考两个方面。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列举三个例子展示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理想的真理。从所选的例子来看,以前所学的谈迁修《国榷》和诺贝尔的伟大发明等,也有坚持不懈的内容,这些例证都可以在有关文章中替换,例证是为说理准备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说理中需要重写例证。不过针对说理性文章例证的改写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叙事性特征的把握,并对引用的例证做好选择和分类,进而对理性文本的轮廓和文本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合理表达。同时,例证的引用需要突出其和文本的关联性,语言不能拖沓、不能啰嗦。
又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谈迁的故事进行讲解。有学生这样写:“明朝的谈迁为了写最可信的明史,自小就志向宏大,访遍史籍涉及之处,广泛收集各种与明朝有关的史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名著《国榷》,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书写了两稿,订正了六次,奠定了在中国历史上《国榷》的价值和地位。”
再如,《学会合作》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文本例证的选择具有示范性。例证的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进步性更让学生受到教育,主要是合作性的强调和合作中牺牲精神的渲染。文章也展示了演讲的写作风格,教师在对说理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要抓住演讲文体语言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这篇文章。在演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观众”互动,一句“你瞧”,就在突然之间使“演讲者”与“观众”间的距离拉近了。
二、在质疑引导中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
学习贵在有疑。当前,教师十分重视语文课上学生的提问,但因为辅导学生的时间和方法有限,从学生提问的本领和质量来看,多数并不高。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推动学生思索、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本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远方的大山》一课时,一些学生问:“刘翔为什么在心里把艾伦·约翰逊看成一座远方的大山?”对于中年级学生和教材编写者意图而言,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学生对文本中问题的思考就会回归理性。所以,一些学生问:“刘翔的进取精神来自哪里?刘翔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为什么只要他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超越自己?”理解这些问题,必须将文本中设定的语言环境和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时,需要对问题的质量提出要求,要向高质量的问题迈进,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从长远来看,也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在重视语言表达中挖掘引证分量
在说理性文本的教学中,语言的组织是对真理的解释,有时是熟悉而明显的,但如何生动地表达则要认真考量。可以说,推理的逻辑在于语言,使学生领悟真理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
例如,《说勤奋》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从案例材料的挖掘和说理文本需要举一反三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说理材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案例,为什么要把司马光的故事放在前面,把童第周的故事放在后面?”经分析发现,艰苦奋斗的故事在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不少,不过文章中所选的例证和学生更近。在案例特征分析中,一个是才华横溢,另一个为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再看时间节点,司马光是宋代的,童第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论据的使用讲究先古人后今人,其论据可信度更高。另外,还要挖掘语言的表达方式。为了逻辑关联性的凸显,在语言表达中,说理文本往往对多个有意义的词进行联想。在《说勤奋》中,教材使用了许多连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连词在阅读中的用法,并比较两个例子中不同词语的用法,从而阐明原因,使逻辑更加清楚。为了强调说理的力量,在说理文中,往往多运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打动受众,增强表达效果。
四、在紧扣教材特点中拓展逻辑思维
文章选入语文教科书,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主题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觉引导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惊弓之鸟》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更羸射下大雁不使用弓箭的故事,从观察与思考的角度表明更羸的正确判断。文本段落间环环相扣,语言也很合乎逻辑,它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其当作打破课堂平静的一种手段,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和研究句子,准确呈现分析、观察以及推理判断这一系列连贯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提升理性思维。只有对教科书中的有效成分仔细挖掘,及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性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五、在顺应学生思维中引导求异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学生似乎有一种被人逼到了绝境的感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情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立思考。这样,方能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不畏权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使他们不照搬教科书理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时,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实中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忘记了亲情,是错误的。有一位学生说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样的说法很快遭到其他学生的嘲讽。在此情形下,教师应积极支持该名学生:“你真正表达了你的观点,这本身并不是错的。爸爸妈妈没有主动告诉过你他们的生日,你怎么会知道他们的生日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本来处在感性阶段,这时已经到了理性阶段。
只要是有意识存在的人,总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独特的表达时,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探求差异,在理性思维培养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强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理性思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隆政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一、在语言实践中强化学生理性思维
在教学小学语文说理性文章中,学生的收获主要有真理的学习以及讨论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在结构中强化对语言的理性思考两个方面。
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列举三个例子展示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实现理想的真理。从所选的例子来看,以前所学的谈迁修《国榷》和诺贝尔的伟大发明等,也有坚持不懈的内容,这些例证都可以在有关文章中替换,例证是为说理准备的。
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说理中需要重写例证。不过针对说理性文章例证的改写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叙事性特征的把握,并对引用的例证做好选择和分类,进而对理性文本的轮廓和文本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合理表达。同时,例证的引用需要突出其和文本的关联性,语言不能拖沓、不能啰嗦。
又如,在教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谈迁的故事进行讲解。有学生这样写:“明朝的谈迁为了写最可信的明史,自小就志向宏大,访遍史籍涉及之处,广泛收集各种与明朝有关的史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历史名著《国榷》,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书写了两稿,订正了六次,奠定了在中国历史上《国榷》的价值和地位。”
再如,《学会合作》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文本例证的选择具有示范性。例证的典型性是不言而喻的,进步性更让学生受到教育,主要是合作性的强调和合作中牺牲精神的渲染。文章也展示了演讲的写作风格,教师在对说理课文引导学生理解的同时,要抓住演讲文体语言文字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这篇文章。在演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观众”互动,一句“你瞧”,就在突然之间使“演讲者”与“观众”间的距离拉近了。
二、在质疑引导中提出质量较高的问题
学习贵在有疑。当前,教师十分重视语文课上学生的提问,但因为辅导学生的时间和方法有限,从学生提问的本领和质量来看,多数并不高。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应推动学生思索、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他们的学习本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远方的大山》一课时,一些学生问:“刘翔为什么在心里把艾伦·约翰逊看成一座远方的大山?”对于中年级学生和教材编写者意图而言,这样的问题缺乏思维的含金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应是教师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学生对文本中问题的思考就会回归理性。所以,一些学生问:“刘翔的进取精神来自哪里?刘翔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为什么只要他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超越自己?”理解这些问题,必须将文本中设定的语言环境和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时,需要对问题的质量提出要求,要向高质量的问题迈进,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从长远来看,也能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在重视语言表达中挖掘引证分量
在说理性文本的教学中,语言的组织是对真理的解释,有时是熟悉而明显的,但如何生动地表达则要认真考量。可以说,推理的逻辑在于语言,使学生领悟真理需要精准的语言表达。
例如,《说勤奋》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从案例材料的挖掘和说理文本需要举一反三这两个方面体现了语言的表达。在教学中,当教师引导学生剖析说理材料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案例,为什么要把司马光的故事放在前面,把童第周的故事放在后面?”经分析发现,艰苦奋斗的故事在司马光和童第周身上不少,不过文章中所选的例证和学生更近。在案例特征分析中,一个是才华横溢,另一个为成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再看时间节点,司马光是宋代的,童第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论据的使用讲究先古人后今人,其论据可信度更高。另外,还要挖掘语言的表达方式。为了逻辑关联性的凸显,在语言表达中,说理文本往往对多个有意义的词进行联想。在《说勤奋》中,教材使用了许多连词,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连词在阅读中的用法,并比较两个例子中不同词语的用法,从而阐明原因,使逻辑更加清楚。为了强调说理的力量,在说理文中,往往多运用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打动受众,增强表达效果。
四、在紧扣教材特点中拓展逻辑思维
文章选入语文教科书,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主题内容,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密切结合课文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觉引导学生,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惊弓之鸟》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写更羸射下大雁不使用弓箭的故事,从观察与思考的角度表明更羸的正确判断。文本段落间环环相扣,语言也很合乎逻辑,它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良好范本。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其当作打破课堂平静的一种手段,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和研究句子,准确呈现分析、观察以及推理判断这一系列连贯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提升理性思维。只有对教科书中的有效成分仔细挖掘,及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理性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有效培养。
五、在顺应学生思维中引导求异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面对这个问题,有些学生似乎有一种被人逼到了绝境的感觉,这实际上反映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情态,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立思考。这样,方能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不畏权威,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使他们不照搬教科书理论。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时,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现实中有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学生忘记了亲情,是错误的。有一位学生说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样的说法很快遭到其他学生的嘲讽。在此情形下,教师应积极支持该名学生:“你真正表达了你的观点,这本身并不是错的。爸爸妈妈没有主动告诉过你他们的生日,你怎么会知道他们的生日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对事物的看法本来处在感性阶段,这时已经到了理性阶段。
只要是有意识存在的人,总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独特的表达时,教师应适应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探求差异,在理性思维培养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强化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只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理性思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高新区隆政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