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路桥梁拼宽设计要结合公路工程项目的特点,以此来满足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重点分析公路桥梁拼宽设计中的要点,遵循现有基本设计原则,对基础沉降差以及收缩徐变差进行有效控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为公路桥梁拼宽设计效果提供保证。
关键词:公路桥梁;拼宽设计;设计要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交通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部分老旧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公路桥梁的拓宽改造和升级。公诉桥梁拓宽改造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要实现有组织的施工。尤其是在桥梁拼宽之前,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编制,以此来保证公路的实用性。
1 公路桥梁拼宽设计原则
桥梁拼宽设计工作在展开中,其中会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比如原桥梁的利用、新桥梁的设计以及新旧桥梁相互之间的有效拼接等。桥梁拼宽设计时,要结合公路工程项目在建设时的特点,对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这样才能够公路桥梁在安全性、耐久性等各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对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处理。在公路桥梁拼接时,最为基础的内容就是要实现对原桥梁的检测和评价,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拼宽施工中,新建桥梁与原本桥梁相互之间在结构连接时,要保证整体性能检测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基本的施工要求。
2 公路桥梁拼宽控制要点
2.1 基础沉降差控制
在公路桥梁拼宽设计中,可以利用上部连接、下部不连接的设计方案。比如新建公路桥梁自身的基础沉降量相对比较大,那么会直接导致新建公路桥梁与原本公路桥梁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横向拉应力。如果该应力在经过测量之后,发现已经超出了混凝土自身的结构承载范围,那么势必会导致结构裂缝等问题的出现[1]。将桩基结构作为出发点,发现目前由于桩端变形、土体结构固结沉降等问题,导致基础沉降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对拼宽桥梁而言,原本桥梁沉降问题已经达到极限,目前新建桥梁正处于刚刚使用的阶段,所以沉降也刚刚开始。基于此,新旧两部分结构在沉降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基础沉降差对上部结构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设计以及具体施工时,要注意对基础沉降差的有效控制。此时,通过对桩体直径以及长度的增加,促使整个结构强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施工工序进行确定。通常在新建桥梁完成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降之后,才能够进行拼宽施工。
2.2 收缩徐变差控制
结合拼宽桥梁施工内容,发现其中还会涉及到原混凝土结构桥梁,其自身在收缩以及徐变方面已经相继达到极限。新拼宽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收缩以及徐变处于刚开始状态,在拼宽施工完成之后,两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整体结构。新结构收缩与徐变由于受到原结构的约束影响,会直接对整个结构造成严重危害影响。通常在拼宽施工完成后,要将附加应力全部都限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对符合要求方法的合理利用,促使收缩、徐变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3 工程实例
某公路桥梁1997年建设而成,整个桥梁的宽度为17 m,车辆荷载设计为汽车超过20级、挂120。上部结构为4×30 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面呈现出连续性特征,基础则是以钻孔灌注桩为主。桥梁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近年来我国交通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多年前投入使用的公路桥梁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背景下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对其进行拓宽改造和升级。在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可以在该桥梁的两侧分别增加9 m的宽度,改造结束之后的桥面宽度可以达到35 cm。
经过全方位分析之后,确定该公路桥梁项目在改造施工时,要对原本的公路桥梁结构进行合理利用,在新建公路桥梁方面,则要满足新国标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该桥梁改造之后,新建桥梁部分应当满足目前行业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的-I级[2]。在桥梁拼接方面,是以上部连接、下部不连接方式为主,施工完成之后,原桥梁与新建桥梁受力、变形量等各方面因素间必须要达成一致,同时要保证上下结构形式的相同。对拼宽部分,也就是主梁当中的横梁位置进行加宽处理,以此来保证新旧横梁可以直接在刚性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的连接。原桥梁的T梁横梁厚度为18 cm,新桥T梁横梁的整个厚度为20 cm。结合结构组成的基本需求,在横梁位置拼接中,要增加50 cm的厚度。在JL32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钻孔施工中,要提前对尺寸进行检测,以此来保证其自身的精准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禁止出现孔道与原本公路桥梁应力钢束干涉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其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证上部横梁相互之间在连接时的稳定性。
3 结论
公路橋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交通形式之一,由于车流量的增加,部分老旧公路桥梁很难满足目前的通行需求。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其进行适当的拼宽处理,保证公路桥梁拼宽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跃辉.高速公路桥梁拼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安全,2020,35(5):38-40.
[2]黄俊平.高速公路扩建桥梁加固拼宽的监理[J].交通世界,2018(12):126-127.
关键词:公路桥梁;拼宽设计;设计要点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交通量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部分老旧道路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实现公路桥梁的拓宽改造和升级。公诉桥梁拓宽改造项目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要实现有组织的施工。尤其是在桥梁拼宽之前,要对设计方案进行合理编制,以此来保证公路的实用性。
1 公路桥梁拼宽设计原则
桥梁拼宽设计工作在展开中,其中会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多,比如原桥梁的利用、新桥梁的设计以及新旧桥梁相互之间的有效拼接等。桥梁拼宽设计时,要结合公路工程项目在建设时的特点,对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这样才能够公路桥梁在安全性、耐久性等各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实现对各方面工作的协调处理。在公路桥梁拼接时,最为基础的内容就是要实现对原桥梁的检测和评价,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要求。拼宽施工中,新建桥梁与原本桥梁相互之间在结构连接时,要保证整体性能检测工作的全面有序开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基本的施工要求。
2 公路桥梁拼宽控制要点
2.1 基础沉降差控制
在公路桥梁拼宽设计中,可以利用上部连接、下部不连接的设计方案。比如新建公路桥梁自身的基础沉降量相对比较大,那么会直接导致新建公路桥梁与原本公路桥梁之间存在非常严重的横向拉应力。如果该应力在经过测量之后,发现已经超出了混凝土自身的结构承载范围,那么势必会导致结构裂缝等问题的出现[1]。将桩基结构作为出发点,发现目前由于桩端变形、土体结构固结沉降等问题,导致基础沉降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对拼宽桥梁而言,原本桥梁沉降问题已经达到极限,目前新建桥梁正处于刚刚使用的阶段,所以沉降也刚刚开始。基于此,新旧两部分结构在沉降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性。基础沉降差对上部结构会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设计以及具体施工时,要注意对基础沉降差的有效控制。此时,通过对桩体直径以及长度的增加,促使整个结构强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施工工序进行确定。通常在新建桥梁完成之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降之后,才能够进行拼宽施工。
2.2 收缩徐变差控制
结合拼宽桥梁施工内容,发现其中还会涉及到原混凝土结构桥梁,其自身在收缩以及徐变方面已经相继达到极限。新拼宽施工中,混凝土结构收缩以及徐变处于刚开始状态,在拼宽施工完成之后,两者组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整体结构。新结构收缩与徐变由于受到原结构的约束影响,会直接对整个结构造成严重危害影响。通常在拼宽施工完成后,要将附加应力全部都限制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对符合要求方法的合理利用,促使收缩、徐变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3 工程实例
某公路桥梁1997年建设而成,整个桥梁的宽度为17 m,车辆荷载设计为汽车超过20级、挂120。上部结构为4×30 m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桥面呈现出连续性特征,基础则是以钻孔灌注桩为主。桥梁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近年来我国交通量一直在不断增加,多年前投入使用的公路桥梁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背景下车辆通行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对其进行拓宽改造和升级。在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可以在该桥梁的两侧分别增加9 m的宽度,改造结束之后的桥面宽度可以达到35 cm。
经过全方位分析之后,确定该公路桥梁项目在改造施工时,要对原本的公路桥梁结构进行合理利用,在新建公路桥梁方面,则要满足新国标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该桥梁改造之后,新建桥梁部分应当满足目前行业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的-I级[2]。在桥梁拼接方面,是以上部连接、下部不连接方式为主,施工完成之后,原桥梁与新建桥梁受力、变形量等各方面因素间必须要达成一致,同时要保证上下结构形式的相同。对拼宽部分,也就是主梁当中的横梁位置进行加宽处理,以此来保证新旧横梁可以直接在刚性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有针对性的连接。原桥梁的T梁横梁厚度为18 cm,新桥T梁横梁的整个厚度为20 cm。结合结构组成的基本需求,在横梁位置拼接中,要增加50 cm的厚度。在JL32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钻孔施工中,要提前对尺寸进行检测,以此来保证其自身的精准度可以达到标准要求,禁止出现孔道与原本公路桥梁应力钢束干涉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其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最大限度保证上部横梁相互之间在连接时的稳定性。
3 结论
公路橋梁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交通形式之一,由于车流量的增加,部分老旧公路桥梁很难满足目前的通行需求。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其进行适当的拼宽处理,保证公路桥梁拼宽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张跃辉.高速公路桥梁拼宽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建筑安全,2020,35(5):38-40.
[2]黄俊平.高速公路扩建桥梁加固拼宽的监理[J].交通世界,2018(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