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提问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新课程改革后,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提问进行精心设计,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刻明确新课标教学要求,使得问题的设计更加能促进学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其综合学习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34
二、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看重问题数量而非问题质量
很多教师都在思索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效率,要想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应找到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后,我国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强调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旨在让学生在具备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使两者在对待同一问题上,能进行和谐高效的沟通,并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这一互动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实现难度却相对较大。有大部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方面急于求成,并且追求片面的问题数量,反而对问题的质量要求不高,这样的教学态度直接导致教师一直处在回答问题的状态,但是由于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浅显无深意,根本没深入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很好地解决根本问题。并且这种问问题的观念也严重违背了课本的基本教学概念。而学生在毫无节制地回答大量且浅显的问题,使其深入思考重点与难点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学生对大量的浅显的问题疲于应付,对有深度的问题无暇顾及,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真正学到的也都是碎片化的肤浅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重点内容,达不到一定程度的知识深度,更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问题偏离重点,过于肤浅
正确的提问原则应是让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知识点。而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为学生让出大量的思考空间。问题应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基于我国长期且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当中提出的问题大都还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是非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形成系统性以及更有深度的思考,这种问题只是注重形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考需求,对促进学生提高其思考能力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并且教师长期问这类问题会导致学生随意回答的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起不到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提问针对性强,忽略大多数学生
有很多教师在课堂的提问只是针对表达能力强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这样的针对性过强的提问,直接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长期将提问目标锁定固定的几位学生身上,通常提高了提问的标准,使得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这种小众教育更是使得其他大部分学生受到了严重教育不公待遇,使这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厌烦其从教学科。而最终,学生的这门学科成绩一落千丈,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问题过于形式化,忽略学生的回答
对于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是愿意参与思考并进行回答的,教师的提问是一方面,学生的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在提问完问题后,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且明确的回应。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对问题得到回应的期待,导致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回答热情。
三、解决提问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有技巧性地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要足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并重点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意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首先明确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并对其加以深化,做到对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足够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得设计出的问题能够足够代表当前教学的重点内容,又在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提问,破除“定势思维”
定勢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往往遵循一种固定思考逻辑,而学生一旦形成了定势思维,对其思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像当我们提到长方形,或让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大部分学生会画出两边相对较长,两边相对较短的长方形,而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一种,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也算为长方形,但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维,学生就不会考虑画出正方形。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提出相对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三)从知识点进行发散提问
发散性设问具体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即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重点有意识地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性扩展,将与之相关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都考虑进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性的回答,并做到一题多解。
(四)从知识“衔接点”设计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能结合现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分析,与此同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注意在过渡处提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尤其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也更加跳跃,在课堂学习中不易集中注意力,教师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被问题“牵着走”,从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五)从思维盲区设计问题
思维盲区即在学生的正常思考情况下一般不会注意到的区域。而这种有盲区的思考是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的。并且思维的盲区越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越片面,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有透彻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提高其综合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虽不断更新,但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仍存在着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教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陆,蔡荣啸.课堂大数据视角下的提问倾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707):82-92.
[2]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7(3104):65-70.
[3]江胜华,武立群,李伟清,汪时机,鲍安红.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模糊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1):179-18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5-134
二、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看重问题数量而非问题质量
很多教师都在思索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效率,要想对此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应找到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后,我国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强调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旨在让学生在具备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使两者在对待同一问题上,能进行和谐高效的沟通,并使学生在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这一互动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实现难度却相对较大。有大部分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方面急于求成,并且追求片面的问题数量,反而对问题的质量要求不高,这样的教学态度直接导致教师一直处在回答问题的状态,但是由于所提出的问题大都浅显无深意,根本没深入教学重点内容,教师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很好地解决根本问题。并且这种问问题的观念也严重违背了课本的基本教学概念。而学生在毫无节制地回答大量且浅显的问题,使其深入思考重点与难点的时间被严重压缩,学生对大量的浅显的问题疲于应付,对有深度的问题无暇顾及,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真正学到的也都是碎片化的肤浅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掌握重点内容,达不到一定程度的知识深度,更无法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问题偏离重点,过于肤浅
正确的提问原则应是让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应一个相应的知识点。而在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最终目的是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为学生让出大量的思考空间。问题应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但基于我国长期且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当中提出的问题大都还停留在“对不对”“是不是”等类似的是非性问题,这样的问题无法让学生形成系统性以及更有深度的思考,这种问题只是注重形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思考需求,对促进学生提高其思考能力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并且教师长期问这类问题会导致学生随意回答的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起不到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提问针对性强,忽略大多数学生
有很多教师在课堂的提问只是针对表达能力强且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这样的针对性过强的提问,直接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长期将提问目标锁定固定的几位学生身上,通常提高了提问的标准,使得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这种小众教育更是使得其他大部分学生受到了严重教育不公待遇,使这部分学生对教师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厌烦其从教学科。而最终,学生的这门学科成绩一落千丈,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问题过于形式化,忽略学生的回答
对于教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是愿意参与思考并进行回答的,教师的提问是一方面,学生的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在提问完问题后,并没有给予学生充分且明确的回应。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对问题得到回应的期待,导致学生对其提出的问题没有相应的回答热情。
三、解决提问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有技巧性地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要足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并重点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意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首先明确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并对其加以深化,做到对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有足够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得设计出的问题能够足够代表当前教学的重点内容,又在带动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提问,破除“定势思维”
定勢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往往遵循一种固定思考逻辑,而学生一旦形成了定势思维,对其思维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像当我们提到长方形,或让学生画出一个长方形,大部分学生会画出两边相对较长,两边相对较短的长方形,而正方形也是长方形的一种,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也算为长方形,但一旦形成固定的思维,学生就不会考虑画出正方形。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提出相对有创新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能够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三)从知识点进行发散提问
发散性设问具体落实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即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重点有意识地对同一问题进行发散性扩展,将与之相关的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都考虑进来,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性的回答,并做到一题多解。
(四)从知识“衔接点”设计问题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注重问题的梯度性,帮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能结合现有的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分析,与此同时,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结合实际,注意在过渡处提问,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尤其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也更加跳跃,在课堂学习中不易集中注意力,教师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被问题“牵着走”,从而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五)从思维盲区设计问题
思维盲区即在学生的正常思考情况下一般不会注意到的区域。而这种有盲区的思考是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的。并且思维的盲区越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越片面,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会有透彻的理解,不利于学生提高其综合思考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虽不断更新,但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仍存在着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师对教材研究不透、教学素养欠缺等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陆,蔡荣啸.课堂大数据视角下的提问倾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3707):82-92.
[2]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J].教育研究,2017(3104):65-70.
[3]江胜华,武立群,李伟清,汪时机,鲍安红.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模糊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1):17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