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近年来,心理效应已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且论述颇多,但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领域的实践中却相对较少。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存在两个不良倾向:一是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普遍不够;二是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强,缺乏方法指导和反馈评价。我在长期的实践中,尝试着根据心理效应,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引导和支持学生的阅读行为。
一、利用“浸润效应”,感受阅读的温度
我国传统绘画中有浸润这一笔法:在宣纸上,用饱蘸墨汁的笔点一点,任其浸润开去,然后稍加勾勒,便自成一幅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画面。浸润效应在教学中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潜移默化,它往往能收到用力小、收益大的效果。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是经过潜移默化,慢慢浸润而成的。书香拂面溢校园,最是书香能醉人。学生在无声的滋润中,自发地想读书,爱读书,与书为伴,增长智慧。
1.处处有书味
努力创设广阔的读书空间,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让书无处不在。班级设立书香小屋,有“知识苑”“智慧屋”“芳草地”“走进名人堂”等,图书定期更新,让学生信手拈来就有书读;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全天开放,让学生时时享受读书的乐趣;家庭创建“红领巾小书房”,使学生回家也能徜徉书海。在校园内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阅读,时时领悟,走进奇妙的世界;学校的电视台每周向学生介绍名家生平、名家故事、名家作品。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处处有书景
晨光熹微,学生迎着朝阳开始朗朗早读;课间饭后,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夕阳西下,学生们又吟诵着《弟子规》《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愉快地回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我安排每天一次的课外阅读时间。短短20分钟,整个校园宁静、祥和,老师在讲台前静静地阅读,学生在座位上专注且静静地看书。
3.处处有书情
书能传递真情。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最心爱的藏书三到五本,在文明新颖的阅读接力中分享知识、增进友谊。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书传递浓浓的亲情。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开辟读书专栏,学生抒发对书的热爱和读书感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展赠书于班、赠书于人的活动,奖励先进班级,奖励先进学员,树立最好的奖品是书、最好的馈赠礼物是书的观念。
二、发挥“圆桌效应”,拓展阅读的广度
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圆圈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联系和产生出“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等形象和感受,这便是人们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特别是儿童,这种欲望更为强烈,这是学生乐意阅读的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圆桌效应,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读书是甜蜜的、有趣的。
1.充分发挥小书院的主体作用
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红领巾小书院。该书院完全由少先队员里一些特别爱好读书的骨干为主体组织起来,从院长到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互相协调,专门为校内同学的读书活动提建议、想办法、作安排,并请辅导员老师做顾问、参谋。还有,倡导各个中队设计、布置别具一格的读书角。读书角有的是图文并茂的小宣传栏,有的陈列着推荐书,有的张贴着同学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刊录读书名言,有的给课外书画插图,还有的展示《红领巾读书成长册》。“读书角”定期更换,大家轮流负责。另外,小院士们还经常组织“专题读书”。一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推荐书目。二是针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阅读、讨论,比如围绕伦敦奥运会、钓鱼岛等问题,同学们可以读相关的书籍报纸。
2.积极倡导教师“下水”阅读
北师大一知名教授曾有这样的感慨:“坦率地说,读书不多,无暇读书,是我们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这多少影响了我们教师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对学生读书的关注和指导。”我认为,阅读需要引领。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充满睿智和灵气。当学生轻轻叩问时,我们随时就会喷洒出智慧的清泉,让如饥似渴的学生们心旷神怡,让精彩的生命更加亮丽。此时,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对话。
三、遵循“门槛效应”,把握阅读的梯度
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赏识是老师满怀热情地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它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是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很难坚持,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把握学生阅读的梯度。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面,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从长远考虑,可以把低年级阅读定位在主要是为了增加识字量,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上,可以推荐童话、寓言、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书籍,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段,阅读面拓展了不少,阅读方法积累了一点,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些,因此可以围绕“大量阅读,快乐积累”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增加儿童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及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积累,因此,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推荐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等书籍。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读写链接”,通过“写”深化“读”、巩固“读”、检查“读”。 2.对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阅读量不大、缺少阅读经验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在阅读篇幅上由短到长,在内容上先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作品。而最为有效的是,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型。如好书推荐课、方法指导课、作品导读课、阅读交流课、比较阅读课。好书推荐课与班级读书会相结合,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或美文,指导学生选择图书;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欣赏美文佳句,制作读书卡片,学习表达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作品导读课分享阅读期待,让学生对作品心驰神往;阅读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彼此碰撞,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丰富阅读体验;比较阅读课让学生在比较文本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清除经典名著的阅读障碍
很多经典名著篇幅较长,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大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图书时,可介绍经典作品的概况、人物、思想内涵,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可邀请作家为学生品读经典引航,感受名家品读经典的智慧;可成立“我与经典有约”大讲坛,由爱好文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
四、注重“巡视效应”,强化阅读的深度
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好动、好奇、好胜,渴望与老师亲近并获得赞许,进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欲高效地组织师生的双边活动,必须加强信息的双向沟通,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就管理小学课堂而言,巡视是比较实用的,其有巡查、巡管、巡导等各种功能。它可以有效施以时空调控,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按照巡视的目的,我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巡视。一是检查性巡视。圈点、批注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平时,我经常会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是否有圈点、批注的痕迹,因为这是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的重要环节。经过多次的检查督促,让学生学会有重点的阅读,并且使其养成做批注、写感悟的好习惯。二是辅导性巡视。学生阅读了精美的作品后往往能感悟到新的思想和理念。那么用什么方式体现出来呢?我觉得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辅导。第一,读写有效链接。我经常要求学生通过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作品,使阅读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小学阶段,不少学生对读后感是有畏难情绪的,那就从简单的开始,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引入已读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议论文中的一种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总结观点,点明题目。另外,督促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展览,以增强学生边读边记的自觉性。第二,组织一些活动。一些童话、寓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如《安徒生童话选》《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水浒传》等,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让阅读走向纵深。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如何编剧、如何表演作品,这样不仅能增进台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加深台下小观众对作品的印象。三是综合性巡视。这种巡视我主要做到边检查,边提示,边评价,侧重点在评价学生的阅读,通过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建立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阅读的篇目、阅读时间、故事梗概、精彩语段的批注、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情况。接着,我每月对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综合性评价。总之,在巡视时不纠缠于琐事,不过于频繁,做到目的明确、统领全局、秩序正常。
一、利用“浸润效应”,感受阅读的温度
我国传统绘画中有浸润这一笔法:在宣纸上,用饱蘸墨汁的笔点一点,任其浸润开去,然后稍加勾勒,便自成一幅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画面。浸润效应在教学中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潜移默化,它往往能收到用力小、收益大的效果。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是经过潜移默化,慢慢浸润而成的。书香拂面溢校园,最是书香能醉人。学生在无声的滋润中,自发地想读书,爱读书,与书为伴,增长智慧。
1.处处有书味
努力创设广阔的读书空间,目之所及,行之所至,让书无处不在。班级设立书香小屋,有“知识苑”“智慧屋”“芳草地”“走进名人堂”等,图书定期更新,让学生信手拈来就有书读;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全天开放,让学生时时享受读书的乐趣;家庭创建“红领巾小书房”,使学生回家也能徜徉书海。在校园内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阅读,时时领悟,走进奇妙的世界;学校的电视台每周向学生介绍名家生平、名家故事、名家作品。在浓厚的“书香”氛围中,学生会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2.处处有书景
晨光熹微,学生迎着朝阳开始朗朗早读;课间饭后,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夕阳西下,学生们又吟诵着《弟子规》《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愉快地回家。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我安排每天一次的课外阅读时间。短短20分钟,整个校园宁静、祥和,老师在讲台前静静地阅读,学生在座位上专注且静静地看书。
3.处处有书情
书能传递真情。我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学期每位学生拿出自己最心爱的藏书三到五本,在文明新颖的阅读接力中分享知识、增进友谊。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以书传递浓浓的亲情。每周一次红领巾广播,开辟读书专栏,学生抒发对书的热爱和读书感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开展赠书于班、赠书于人的活动,奖励先进班级,奖励先进学员,树立最好的奖品是书、最好的馈赠礼物是书的观念。
二、发挥“圆桌效应”,拓展阅读的广度
圆桌所呈现出来的柔和感和圆圈曲线美使就餐者很容易联系和产生出“亲切的关系”“和谐的闲聊”“融洽的气氛”等形象和感受,这便是人们对圆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圆桌效应”。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特别是儿童,这种欲望更为强烈,这是学生乐意阅读的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我们如果能充分发挥圆桌效应,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动机,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读书是甜蜜的、有趣的。
1.充分发挥小书院的主体作用
少先队大队部成立红领巾小书院。该书院完全由少先队员里一些特别爱好读书的骨干为主体组织起来,从院长到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互相协调,专门为校内同学的读书活动提建议、想办法、作安排,并请辅导员老师做顾问、参谋。还有,倡导各个中队设计、布置别具一格的读书角。读书角有的是图文并茂的小宣传栏,有的陈列着推荐书,有的张贴着同学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刊录读书名言,有的给课外书画插图,还有的展示《红领巾读书成长册》。“读书角”定期更换,大家轮流负责。另外,小院士们还经常组织“专题读书”。一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推荐书目。二是针对重大社会生活事件阅读、讨论,比如围绕伦敦奥运会、钓鱼岛等问题,同学们可以读相关的书籍报纸。
2.积极倡导教师“下水”阅读
北师大一知名教授曾有这样的感慨:“坦率地说,读书不多,无暇读书,是我们许多教师存在的问题,这多少影响了我们教师理论修养、知识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对学生读书的关注和指导。”我认为,阅读需要引领。作为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自己首先必须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老师只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充满睿智和灵气。当学生轻轻叩问时,我们随时就会喷洒出智慧的清泉,让如饥似渴的学生们心旷神怡,让精彩的生命更加亮丽。此时,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心灵对话。
三、遵循“门槛效应”,把握阅读的梯度
所谓“门槛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心理学表明,只有那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赏识是老师满怀热情地发现学生的成功或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其沿着成功的方向更加努力。它是一种正面的强化手段,是激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很难坚持,教师在指导时要注意把握学生阅读的梯度。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低年级孩子识字量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阅读兴趣,限制了他们的阅读面,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效率。因此,从长远考虑,可以把低年级阅读定位在主要是为了增加识字量,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上,可以推荐童话、寓言、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等书籍,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中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年段,阅读面拓展了不少,阅读方法积累了一点,阅读能力提高了一些,因此可以围绕“大量阅读,快乐积累”重点指导阅读方法,增加儿童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及科普读物等;高年级学生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都有了一定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积累,因此,对高年级学生应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推荐阅读古典小说、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等书籍。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读写链接”,通过“写”深化“读”、巩固“读”、检查“读”。 2.对缺乏阅读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对于阅读量不大、缺少阅读经验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其在阅读篇幅上由短到长,在内容上先阅读故事性强的作品,然后再逐渐过渡到情节复杂、含义深刻的作品。而最为有效的是,可以探索课外阅读课型。如好书推荐课、方法指导课、作品导读课、阅读交流课、比较阅读课。好书推荐课与班级读书会相结合,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或美文,指导学生选择图书;方法指导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欣赏美文佳句,制作读书卡片,学习表达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作品导读课分享阅读期待,让学生对作品心驰神往;阅读交流课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彼此碰撞,在交流中不断完善、丰富阅读体验;比较阅读课让学生在比较文本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清除经典名著的阅读障碍
很多经典名著篇幅较长,学生们往往会产生阅读障碍。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来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另外,为了拉近学生与大师之间的心灵距离,教师在向学生推荐图书时,可介绍经典作品的概况、人物、思想内涵,引发学生读的欲望;可邀请作家为学生品读经典引航,感受名家品读经典的智慧;可成立“我与经典有约”大讲坛,由爱好文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品读经典作品。
四、注重“巡视效应”,强化阅读的深度
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好动、好奇、好胜,渴望与老师亲近并获得赞许,进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教学控制论的研究表明,欲高效地组织师生的双边活动,必须加强信息的双向沟通,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就管理小学课堂而言,巡视是比较实用的,其有巡查、巡管、巡导等各种功能。它可以有效施以时空调控,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按照巡视的目的,我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巡视。一是检查性巡视。圈点、批注的过程是读者对作品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平时,我经常会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是否有圈点、批注的痕迹,因为这是学生由“浅阅读”状态进入“深阅读”状态的重要环节。经过多次的检查督促,让学生学会有重点的阅读,并且使其养成做批注、写感悟的好习惯。二是辅导性巡视。学生阅读了精美的作品后往往能感悟到新的思想和理念。那么用什么方式体现出来呢?我觉得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辅导。第一,读写有效链接。我经常要求学生通过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的形式来组织自己的作品,使阅读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小学阶段,不少学生对读后感是有畏难情绪的,那就从简单的开始,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读后感的一般结构:引入已读的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议论文中的一种现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总结观点,点明题目。另外,督促学生多写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展览,以增强学生边读边记的自觉性。第二,组织一些活动。一些童话、寓言、小说的故事性很强,如《安徒生童话选》《伊索寓言》《爱的教育》《水浒传》等,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阅读兴趣,让阅读走向纵深。同时,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如何编剧、如何表演作品,这样不仅能增进台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加深台下小观众对作品的印象。三是综合性巡视。这种巡视我主要做到边检查,边提示,边评价,侧重点在评价学生的阅读,通过阶段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策略,积极主动地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通过建立阅读记录卡,记录学生阅读的篇目、阅读时间、故事梗概、精彩语段的批注、对人物的评价、写作上的收获、思想上的启迪、优美语句的积累等情况。接着,我每月对学生的阅读记录卡进行一次检查,并对学生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进行综合性评价。总之,在巡视时不纠缠于琐事,不过于频繁,做到目的明确、统领全局、秩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