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综合能力发展影响极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当前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优化教学策略。文章对此进行了具体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同样影响重大。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应用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所以必须要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而后以应用题教学特点与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探索有效的优化策略,改变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让教学质量提升,让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观念占据主导
小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尚且没有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理解,所以较大程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逐渐加深对应用题的了解和学习兴趣。而目前,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的应用题授课,仍旧表现出教学死板、题海战术、气氛沉闷等问题,与小学生的发展和心理需求不匹配,让不少小学生对应用题学习产生了明显的排斥感,且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二)忽视学生水平差异
应用题相比基础算式题而言,因为需要学生考虑应用题中给出的各类问题条件,运用思维进行综合思考并解决问题,所以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这就导致了班级中数学能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应用题时,思维的周密性、系统性、逻辑性都会因为存在差异,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解题。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予以针对性指导。但是,一些小学教师习惯了大班授课制,仍旧保持只顾整体而忽视个体的教学习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学生耽误全班进度”。没有灵活思考和探究更有效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方法,导致目前学生应用题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主动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不仅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还要从内心真正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当前阶段能力、思维等发展特征,积极探究如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的有效策略。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学习“乘与除”时,有应用题:三年级三个班在植树节要去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请问平均每班要植树多少棵?要让学生不仅是解答问题,还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则教师可以用图片将题目中的36棵树苗划分为每10棵一捆,另外6棵单独展示。然后让学生以应用题的问题为指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比如用加减法、加减混合、乘除法等。在学生探索解题方法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动手对图片中的树苗进行挪动、分组。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分析问题的条件,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二)关注差异,科学个性指导
即便是在大班授课制,要有效落实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大班授课制,可以让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进程,而结合“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原则开展分层指导,则能让教师将教学目标、内容和作业要求等,都设计为更符合每个小组内学生平均水平的针对性内容[1]。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优生小组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再为他们设计一些稍难的题目,可以让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后进生小组,教师就要设计多元形象的教学视频,帮助他们将三角形内角和探索和证明的过程,直观化呈现。这样可以将知识与后进生零散化的思维相联系,帮助他们建立逻辑关联,从而确保真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和结论。这样就可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接触到与本组学生最近发展区匹配的内容,就能有效减少后进生学习困难应用题、学优生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存在的畏难情绪或倦怠感。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努力提高的过程和成就感,应用题学习积极性也能被有效调动,实现坚持面向整体与关注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联系生活,提升综合能力
数学应用题的内容基本都是源自于生活,许多小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解题,思维不够系统、缺乏逻辑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观察所致。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应用题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隐含條件的关注也会变弱[2]。而且,应用题解答也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就可利用微课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三角形这一基础图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让学生不只是认识三角形,还能认识到数学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对有能力的学生,教师也可进一步鼓励他们搜集资料,学习并探究三角形结构稳定性的原理等内容,让他们迁移学习,扩展知识面,增强对数学的探究兴趣。这样,将应用题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解答,能让学生思维的发散、逻辑、系统等特质得到有效提升,更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适应性,为未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综上,尽管整体上素质教育在不断全面落实,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上,仍旧因为教师、教学等因素而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学习方法、观念也未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限制。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积极主动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关注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更要联系生活,让学生从局限的教材视野转移到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的实践价值,并强化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国杰.试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9(11):186-187.
[2]苟瑞莉.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34):31.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题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同样影响重大。但是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应用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所以必须要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而后以应用题教学特点与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探索有效的优化策略,改变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让教学质量提升,让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观念占据主导
小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尚且没有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理解,所以较大程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逐渐加深对应用题的了解和学习兴趣。而目前,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的影响,一些数学教师的应用题授课,仍旧表现出教学死板、题海战术、气氛沉闷等问题,与小学生的发展和心理需求不匹配,让不少小学生对应用题学习产生了明显的排斥感,且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二)忽视学生水平差异
应用题相比基础算式题而言,因为需要学生考虑应用题中给出的各类问题条件,运用思维进行综合思考并解决问题,所以具有明显的复杂性。这就导致了班级中数学能力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样的应用题时,思维的周密性、系统性、逻辑性都会因为存在差异,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解题。客观上,要求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予以针对性指导。但是,一些小学教师习惯了大班授课制,仍旧保持只顾整体而忽视个体的教学习惯,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也不愿意“为了一个学生耽误全班进度”。没有灵活思考和探究更有效的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方法,导致目前学生应用题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一)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主动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不仅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还要从内心真正重视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小学生当前阶段能力、思维等发展特征,积极探究如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充分结合的有效策略。比如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学习“乘与除”时,有应用题:三年级三个班在植树节要去植树,一共有36棵树苗,请问平均每班要植树多少棵?要让学生不仅是解答问题,还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则教师可以用图片将题目中的36棵树苗划分为每10棵一捆,另外6棵单独展示。然后让学生以应用题的问题为指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比如用加减法、加减混合、乘除法等。在学生探索解题方法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自动手对图片中的树苗进行挪动、分组。这样学生就可以更直观地分析问题的条件,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二)关注差异,科学个性指导
即便是在大班授课制,要有效落实个性化教学,也可以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落实。大班授课制,可以让教师整体把握教学进程,而结合“组间异质,组内同质”原则开展分层指导,则能让教师将教学目标、内容和作业要求等,都设计为更符合每个小组内学生平均水平的针对性内容[1]。比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学优生小组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教师再为他们设计一些稍难的题目,可以让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后进生小组,教师就要设计多元形象的教学视频,帮助他们将三角形内角和探索和证明的过程,直观化呈现。这样可以将知识与后进生零散化的思维相联系,帮助他们建立逻辑关联,从而确保真正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方法和结论。这样就可确保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接触到与本组学生最近发展区匹配的内容,就能有效减少后进生学习困难应用题、学优生学习简单应用题时,存在的畏难情绪或倦怠感。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努力提高的过程和成就感,应用题学习积极性也能被有效调动,实现坚持面向整体与关注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联系生活,提升综合能力
数学应用题的内容基本都是源自于生活,许多小学生之所以无法有效解题,思维不够系统、缺乏逻辑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生活观察所致。因为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应用题中的一些常识性问题、隐含條件的关注也会变弱[2]。而且,应用题解答也是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就可利用微课等多媒体教学形式,向学生介绍三角形这一基础图形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让学生不只是认识三角形,还能认识到数学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对有能力的学生,教师也可进一步鼓励他们搜集资料,学习并探究三角形结构稳定性的原理等内容,让他们迁移学习,扩展知识面,增强对数学的探究兴趣。这样,将应用题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解答,能让学生思维的发散、逻辑、系统等特质得到有效提升,更能帮助学生增强对生活的适应性,为未来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综上,尽管整体上素质教育在不断全面落实,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细节上,仍旧因为教师、教学等因素而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学习方法、观念也未完全摆脱传统模式的限制。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教师积极主动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关注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指导,更要联系生活,让学生从局限的教材视野转移到现实生活,感受数学的实践价值,并强化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国杰.试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2019(11):186-187.
[2]苟瑞莉.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