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按照有关人士的分析,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扩充寿险有效需求的客户基础,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随着人均GDP不断上升,带来了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这对于保险业而言,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一个细节曾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那就是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陈尉华作为代表参会。
陈尉华备受关注的亮点之一,是她的职业——精算师。
精算师,对于公众来说,或许比较陌生。作为目前金融保险业稀缺的高级专业人才,精算师一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今,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正预示着涉及保险产品设计、费率厘定、清偿能力评估、风险管控等领域的精算工作将与公众生活越来越紧密。同时,更预示着保险行业越来越与国计民生不可分割。
“主动消费”时代的责任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按照国家统计局有关部门有关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陈小龙表示,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增速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有关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
陈小龙说,测算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陈小龙说,“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年度,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
对于今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对此,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认为,在社会财富爆炸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各阶层对保障财富安全的要求将更为迫切,人们的保险意识日益增强。
“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扩充寿险有效需求的客户基础。”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华民亦有同感,“收入增长速度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收入水平越高,收入增长速度也越快,中等收入群体的兴起有助于增强市场对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
“城乡地区现实存在着大量低保费、高保障要求的消费需求,但随着务工人群增多、务工收入增加和务工收入回流农村力度的加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希望用有限的可支配资金购买既满足基本保障需求又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保险产品,一举多得。”中国人寿广西恭城支公司经理沈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来自金融系统的党的十七大基层代表、拥有24年农村保险工作生涯的沈潜认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年增长,保险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升温,对保险产品的消费能力在逐步增强,其中兼具保障、理财功能的保险产品,甚至会成为城乡居民家庭理财计划中的重要一员。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近年我国城镇和农村都同时出现了家庭小型化趋势,即家庭户均人口数下降,这对中国家庭传统养老方式养老提出挑战,取而代之的将是个人自我养老为主。按照黄华民的分析,这种个人自我养老的方式,寿险产品的作用不可替代。
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人均GDP不断上升,带来了对金融服务需求乃至保险需求的快速增长。满足基本保障需求以上的商业保险需求,会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多而逐步升温,且相当数量的居民会变目前的被动消费为将来的主动消费。
竞争力提升:一个严峻的课题
居民对于保险的消费能力在日益增强,“显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公司治理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称,这同时意味着保险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尤为关键,因此,保险业保障功能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会在短期内对寿险业务产生一定的分流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分流会带来居民股票、基金这一类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最终会提升其内在的保险保障需求,反之,则更能凸显保险业独有的保险保障功能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和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需重点提升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即重在强化保障功能、扩大承保范围,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企业乃至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教授称,报告提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在目前中资保险企业仍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情形下,和其他行业相比,不论是人身险还是财产险,保险产品的技术含量仍然有待于提高,比如依赖于高科技含量的责任险需要进一步扩大承保范围,高保障程度、能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人身保险,仍需要给予大力研发和推广,以其人性化、灵活高效的保障功能和服务手段扩大保险覆盖面。早在今年6 月份的“ 第三届京津保险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就指出,“要清醒认识到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短、基础差、底子薄、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保险业的总资产。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仅占GDP的8 . 7%,而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超过20%;二是保费收入。我国GDP占世界第4位,但保费排名世界第11位;三是保险深度。世界为8%,我国为2.7%;四是保险密度。我国为人均47美元,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人均512美元,相差极为悬殊。
对此,吴定富认为主要存在三个方 面的问题:一是保险产品不丰富。保险公司在客户需求调查清算技术运用和产品开发设计上水平还需要提高,各保险公司之间的产品差异不大、险种单一,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保障型的产品还比较缺乏,尚不能满足社会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二是保险服务跟不上。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现象,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理赔难、保单难看懂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三是诚信建设有待加强。诚信是保险经营的基础,是保护被保人的利益和决定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目前保险业的社会信誉状况不容乐观,欺诈客户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仅侵犯被保险人的利益,而且损害保险业的社会形象。
对于保险行业竞争力的提高,吴定富称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保险业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保险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发挥保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健全金融体系,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第二,提高保险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竞争力。积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扩大保险覆盖面,充分发挥保险业在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三,提高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的竞争力。继续深化保险改革,积极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与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保险(金融)集团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性保险公司。
目标:保费直冲1万亿
10月19日,吴定富在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第十三届年会上作主旨发言时表示,自2002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均17.3%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预计到2010年,全国保险业务收入将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业管理的总资产将比2005年翻两番,达到5万亿元。
之所以有这样的预计,是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保险需求,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将越来越广阔。
中国保监会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共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中国保险业发展势头最好、变化最快的时期。这期间,中国保险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到目前,除政策性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外,所有保险公司都已完成了股份制改造。2003年11月,中国人保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内地金融企业。随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也相继在境外成功上市。
现在,中国保险业的改革正走向纵深,保险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强化股权约束,初步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制衡机制。
改革同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2002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在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今年前8个月,全国保费收入4683亿元,同比增长22.6%,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这其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3家龙头企业的保费收入合计3410亿元,比2003年增长30.9%,企业不良资产率均在0.06%以下,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超过百分之百,中国人寿更达到350%。
现在,中国人寿的市值已跃居全球上市保险公司第一位。在2007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中,中国人寿排名192位,比2003年提高了98位。
目前,中国保险业资金的运用日益规范化专业化。中国9家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已成立了专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保险公司设立了相对独立的保险资金运用中心。保监会还就加强保险资金管理颁布了近30余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特别强化了全面风险管理制度。
中国保险业在国际化方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截至2006年底,15个国家和地区的41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内地设立115个营业性机构,设立代表机构和办事处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个。同时,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保国际、民安控股等中资企业则先后“走出去”,在广阔的国际市场上一显身手。
同时,中国保险业还积极参与国际保险监管规则的制定,深入推进国际监管合作。2005年保监会同来自亚洲14个国家和地区的保险监督官签署了《北京宣言》,初步确立了亚洲地区保险监管合作框架,为中国保险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保监会的报告显示,中国现已初步确立了现代保险监管框架,保险监管逐步从以市场行为监管为主,过渡到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再发展到初步形成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框架。
对于保险业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今后的发展,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强调,必须走出行业,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的功能作用,才能抢抓机遇,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求得主动。
作为保险机构主业之一,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肩负着增强保险核心竞争力、参与财富管理的重要使命。缪建民表示,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保险资产管理行业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市场化程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他提出,首先要整合保险资源,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要充分发挥保险营销网络的优势,推动企业年金、委托投资、投资咨询等业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二是加快产品创新,积极推出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当前,保险除了要继续创新负债型产品外,重点要创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比如以投资咨询的形式推进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同时加快保险“债权计划”的配置,丰富保险资产管理的产品线,提升保险资产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可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兼并等形式进入相关金融子行业,既分享当前资产价格膨胀带来的保值、增值机会,又为客户在细分市场中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向综合金融服务机构转变。四是推进市场化管理,提升专业化水准。
十七大代表、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裁杨超则称,作为我国机构网点最多最全、经营规模最大的国有控股保险集团,中国人寿责无旁贷地应该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因此,在中国人寿保险的发展规划中,一是努力发展县域保险业务,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保险服务。二是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三是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中国人寿在助学、扶贫、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杨超认为,这些探索和实践,为今后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他们将按照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进一步解放思想, 不断开拓创新,干本行、想全局,干好本行、服务全局,充分发挥行业特点和公司优势,努力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吴焰则表示,一是进一步树立服务民生的理念。中国人保的使命和奋斗目标就是要造福人民。二是积极投身改善民生的实践。三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切实增强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