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养成为技能 促德育走向务实

来源 :职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德育,很多人都会想到千篇一律的说教和高不可及的道德标杆。传统的德育方法令老师疲于应付、学生心生抵触,很难收到满意的效果。近年来,富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德育工作注重对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引领中职学校的德育从说教走向训练,从浮于表面走向深入务实。
  何为“第一技能”?从内容方面说来,“第一技能”和职业素养大致相仿,包括踏实勤奋的态度、吃苦耐劳的品质、坚持顽强的意志、忠诚敬业的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适应能力、文明的行为举止以及阳光自信的形象。
  “第一技能”为何重要?首先,国家高度重视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该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其次,企业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素养。爱立信(中国)人力资源招聘经理胡芳说:“我们公司对应聘者的专业往往不做硬性要求,更注重的是软素质。”发展“第一技能”便是我校在國家政策的大背景下为应对当下招聘形势对在校学生作出的具体要求。
  “第一技能”的创新性何在?2013年10月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国家督学、浙江省教育科学院院长方展画为“第一技能”的创新意义作了解读:“‘第一技能’的创新意义在于,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受教育者产生需求感;借鉴了技能形成原理来改造传统学校德育,使德育走向务实;借鉴了专业技能训练的经验,凸显了品行习惯培养的常态化。”
  从“第一技能”的“理论内核——总体模式——实践平台”逐级投射,由抽象到具体,我校构建起了中职生“第一技能”养成的三大体系。
  核心体系:
  “第一技能”的内涵外延和理论依据
  1.内涵外延——辨析两种关系
  (1)职业素养和“第一技能”的关系。“第一技能”是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第一”是对重要性的强调,“第一技能”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应该排在诸项技能之首;“技能”是对培养方式的揭示,之所以不叫“第一素养”而叫“第一技能”,说明学校是以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方式和理念对学生进行品德培养教育。此种德育培养方式是中职院校所特有的,对中职学校的学生有很强的针对性。
  (2)道德品质和“第一技能”的关系。“第一技能”的内容是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品质内容比“第一技能”更为广泛。“第一技能”专指道德品质中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特质。泛泛的道德培养不能代替学校对于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
  2.理论依据——弱化三种矛盾
  (1)冰山理论:弱化专业技能与“第一技能”之间的矛盾。管理学的“冰山理论”认为:个人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只有1/8,是一个人的学历、技能、获得的荣誉等比较容易鉴别的显性素质;水下部分占冰山的7/8,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等隐性素质。职业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办学目的,往往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等显性素质的训练,而忽视其“第一技能”等隐性素质的培养。“冰山理论”同样揭示了培养学生“第一技能”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水下“第一技能”等隐性素质为基础,何来水上1/8的显露。
  (2)期望价值理论:弱化期望与效价之间的矛盾。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指出,人的行为动机有两个决定因素:期望和效价。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学校往往对学生灌输较高的行动效价,企图一步到位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素养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由于制定的目标较高,学生认为实现结果的可能性较小,便会降低自身的行动期望,从而缺乏素质养成的动机。“第一技能”培养借鉴专业技能训练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为学生制定具体而实际的目标,通过具体任务的完成一步步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素质。由于降低了行动效价,学生感觉到实现结果的期望大增,便会激发行动欲望。
  (3)多元智能理论:弱化学校德育与学生“习得性无助”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困难较大?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习得性无助”倾向。“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这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常年接受老师批评而缺乏自信,对自己抱有“破罐子破摔”或“放任自流”的态度,不相信自己能达到学校的德育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智力立场:智力属于各行各业的每一个人,智力的品质只有类别不同而无高下之分。即便是职业高中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第一技能”的培养目标。多元智力理论为所有的孩子(包括职业高中生)提供了完善自身素养的可能性,也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第一技能”的信心。
  架构体系:
  “第一技能”的训练模式和评价
  1.训练模式——“阶梯递进”夯实技能基础
  “技能”的练就需要经历“认识理解→实践练习→反复练习→体验提升→自觉完善”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也借鉴专业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通过丰富具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长期强化训练,引导学生的职业素养获得阶梯式的稳步提升。
  2.评价机制——“三方合力”明确德育方向
  对学生“第一技能”的评价不能仅仅依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还要更多地参考企业的相关要求和用人标准。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学生“第一技能”的养成有着导向、强化、巩固的作用。
  因此对于学生“第一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生活,还要外扩到家庭和社会,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能彰显出素质。“第一技能”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涉及企业、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实践体系:
  “第一技能”的活动载体和平台
  1.认知平台——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对“第一技能”的认识理解
  首先要做的是提高学生对“第一技能”的内涵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第一技能”在学生认识中的意义感,我们从三个层面为学生搭建认识感知“第一技能”的平台。   (1)学校层面。学校召开以“强化‘第一技能’,创造美丽人生”为主题的全校师生动员会,向全校师生普及“第一技能”的含义、内容,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第一技能”对于学生就业、创业、成业的重要作用。
  班级召开关于“第一技能”的主题班会。各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剖析自己“第一技能”的现状,提出切合自身实际的努力目标和方向。
  营造“第一技能”校园文化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第一技能”的LOGO设计,增强学生对“第一技能”的直观认识。在学校所有可能的区域都增设有关“第一技能”的宣传牌和宣传标语,构建浓郁的“第一技能”学习氛围。
  (2)家庭层面。学校给每位学生家长寄去一封家长信,介绍学校开展“第一技能”教育的相关情况及意义,赢取家长对于学校开展此项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号召家长和子女一起制定“第一技能”的努力方向和目标,并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表现进行监督。
  (3)企业层面。通过企业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一技能”的重要性。邀请企业老总或人事经理以“最受企业欢迎的人”为主题来校作报告,让学生了解拥有过硬的“第一技能”的人才是最受企业欢迎的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人。同时邀请相关校友分享自己在企业的亲身经历,以切身的成长体会教育学生重视培养自身的“第一技能”。
  2.训练平台——通过练习使“第一技能”内化成习惯
  任何技能的训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第一技能”内化成行为习惯。
  (1)日练活动。搭建“第一技能”的外显训练平台。通过扩展活动的内涵,制定相应的规范要求,学校每天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强化“第一技能”的平台。例如,班级的阳光跑操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教室、寝室的“7S”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按章办事的规则意识;文明就餐“一米线”活动可以促使学生文明行为举止的养成;仪容仪表规范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塑造出自己阳光自信的形象……经过学生每天练习,“第一技能”就会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习惯。
  (2)周练活动。周练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学期一周的校内“‘第一技能’实践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美化、保洁、进行眼保健操及跑操展示、落实“无声晚自习”检查等活动。“第一技能”训练实践周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练习的过程中不忘总结、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确保学生正确习惯的养成。我们制定了《“第一技能”训练实践周活动方案》,明确了实践周工作职责、工作细则、操作流程、实践情况检查反馈、总结评比等内容,并且每天由一位德育处副主任根据方案专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3.提升平台——通过实践完成“体验提升”到“自觉完善”的过渡
  要想做到技能施展的得心应手,不仅要求学生在“第一技能”形成的阶段进行反复练习,而且在形成習惯以后,还需要继续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练习,使“第一技能”得以巩固,从机械重复上升到“体验提升”的阶段,使学生真正消化“第一技能”的要求,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像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那样展现自己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为此,学校积极组织工学结合活动,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让企业成为学生“第一技能”的试金石。通过到企业见习,学生对“第一技能”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了“第一技能”在工作中对于完成任务和自身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发现了自身“第一技能”方面的欠缺,明确了自身“第一技能”的发展方向。
  (作者系富阳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以微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手段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本文以中技教学为背景,探讨微课在中技教学中的可行性,并以市场营销及案例课程为例,重点思考微课在中技传统课堂下的教学设计,最后提出了微课制作、使用的若干思路。  关键词:微课 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 中技教学  一、微课是什么?  1.微课的含义  2013年“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对微课的定义如下。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摘 要:2011年4月27日,河北省衡水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合职教资源,在技师学院的基础上,将8所市直中职学校合并。新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同时增挂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校牌,一校双牌。学院占地65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教职工647人,在校生7 000余人,是衡水市委、市政府投巨资倾力打造的华北地区实训设施最先进、师资力量最雄厚、专业设置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大、建筑规模最恢弘、校园环境最优美的国家中
为了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低保家庭人员、残疾人、征地农民等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适应就业市场需求,顺利实现就业,进而改进生活质量,同时也為企业用工和地方经济发展培训更多技能人才,荆门技师学院于2015年3月份开展了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春风行动”。3月份,退役士兵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二个项目共9个培训班已顺利开班,384名学员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活动开设了汽车维修与驾驶、汽车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职教师必须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职教师,并从正德、修身、精业、尚能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师 正德修身 因材施教 一专多能  进入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中职教师如果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形势下的教育及学生,不能适应高科技电子时代的快速发展,就
摘 要:本文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从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材的弊端、编写相应教材的基本原则、编写及开发教材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技工教育教材改革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技工教育 自主学习  当前,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基础类教材非常多,但是真正面对技工层次的实用性、应用性的并不多。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 要:创新教育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来提高专业课的教学实效。随着微课被高职类院校的认可,微课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推动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微课教学的概述以及对微课视频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以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为例探究微课教学的开发及应用。  关键词:创新教学 微课 机械设计 视频开发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
一、教学片段实錄
期刊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Tony Buzan)发明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是知识可视化工具的一种。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设计,旨在为枯燥的专业理论教学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即摆脱传统以听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人的知识、态度、观点、情感等以图形方式准确高效地表达出来,被受众正确重构,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促进知识的高效传播。  一、拨开思维导图工具的内涵——百“
在学生成绩分析座谈会上,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模具专业教师们发现,学生在《机械制图》这门课上成绩明显不太理想,原因在于学校使用的教材纯理论性知识多,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们还发现,这群职校生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专业实践更感兴趣。于是,模具专业《机械制图》教学改革小组在企业调研基础上进行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将形象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将课程内容融入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以完成教学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
摘要:本文根据2016年德育总思路,并以2016年度学工处工作计划为例,研究和分析了应如何加强和改进笔者所在学院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改进 德育 传统  一、指导思想  2016学年度,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大纲》(2014修订)、人社部《技工院校德育课程标准》,依据笔者所在学院“十三五”期间德育培养方案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