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与立命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men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实践的成功。总的来说,就是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坚决承认存在的第一性,承认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也承认客观规律是能够被人所认识和利用的。孔子“知命”思想内涵的两个方面恰恰就同辩证唯物主义看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两个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既要“知命”,又要“立命”。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天命”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本身也是孔子天命观的重要诠释和体现。“知命”而后“立命”,不轻言委于命。孔子的天命观是一种源于天而又高于天,“知命”而不“畏命”的人生境界,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所以,可以说孔子是早期的朴素唯物论者。
  一、知命:知天道,知人道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很多人讲,人到五十便到了“知天命”的年龄,要做儒家所推崇的君子,知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先决条件。而何谓命?关于命的注解古往今来不外乎三种解释,除了最为常见的寿命一意以外,还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命运”,朱熹有云:“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康有为说:“命者,人受于天也。人生富贵贫贱,寿夭穷达,皆有定命,非人力所能为。”意思就是人的命运皆有天定,不可强求,且非一人之力可以改变,所以应当顺受安之,可谓天道。其二为“使命”,所谓“天命不可违”,命者,虽受之于天,然立于己。儒家认为,人就是天之使命的接收者,虽受之于天,但掌控权仍然在个人,可谓人道。因此,可以说,孔子所说的知命,即知天道,知人道。
  (一)天道
  孔子云:“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礼记·哀公问》)孔子在这里所说到的“天”,就是自然的天。囿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孔子不可能知道天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他主张要敬畏上天。敬畏之外,孔子也相信,天具有某种意志,笃信天道,就可以靠着对天的景仰和信任,度过人生的低谷和困顿时期。
  (二)人道
  孔子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孔子认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就在于,“天之道”具有某些品德,而如何发扬显现,则在于“人之道”。“人之道”的任务就在于达成和弘扬“天之道”,实现天人合一。因此,可以说,人道更多是在于洞察天道,洞悉命运之后,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使命,什么是个人顺天道,尽人道的最佳方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问题。从孔子对此的各种表述来看,儒家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那就是认识到时势和天道对人生使命的决定作用。例如,生活在太平盛世的我们,想成为乱世枭雄,那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以上来看,人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孔子所讲的“命”,体现出一种鲜明的必然性。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孔子所理解的必然性是否有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否经得起推敲。但至少他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就是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期,对于哲学基本问题思考的一个重大突破,对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而反观孔子如何看待这种必然性,人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中所蕴含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那就是“知命”更要“立命”。
  二、立命:遵循天道人道,为我所用
  上文提到,知命就是知天道,知人道。然而,这种认识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而实践才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荀子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就是儒家思想对于“立命”最简练和准确的阐释。要认识天命,但又不轻言委于天命,积极主动地为己立命,就能做到利用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孔子所提出的“立命”并不是唯心主义所指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是机械唯物主义所指出的“天命不可违”,而是在朴素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在承认天道和人道的前提下,变被动“俟命”为主动“立命”。这是一种内心的超越,是“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这就同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的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某种一致性。
  对于什么是立命,应当如何立命,儒家学说也有一定的论述。知命在于知天道,知人道。同样地,立命也包括两方面,即个人和社会。儒家学说主张入世,即“学而优则仕”。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大儒士无一不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齐治平”也就成了大儒知命而后立命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本文从“知命”和“立命”两个方面大体介绍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为什么要知命而后立命?对此,孔子也有一定的论述。按照孔子的说法,知命是为了成为君子,而成为君子便能“不忧不惧”。何晏有云:“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从“至于学”到“不惑”是求真的過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要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规律,知天道;从“知天命”到“耳顺”是求善的过程,要具体到个人,认识自己命运的过程,知人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求美的过程,达此境界,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结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冯友兰所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中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们从知命到立命的过程,就是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来说,这就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人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再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飞跃,是人本质、本性的真正解放。
  (长安大学)
其他文献
金少凡,1957年生,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还没有西装》《诗人李晨曦的再婚生活》《兄弟》《一树梨花压海棠》,中短篇小说集《拼婚》等。中短篇小说散见于《河北文学》《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当代小说》《岁月》《中华文学选刊》等报刊。影视作品有电视系列剧《快乐电信街》《没有发芽的春天》等。  太阳快落山时,老人骑车出去了一趟,大概十来分钟,匆匆地到超市买了点牛奶,之后赶紧又匆匆地往回返。一路上,他在心里计算
期刊
回族文化丰富多彩,既涵盖了宗教信仰方面,又涵盖了日常生活方面。宗教信仰方面保留了基本的伊斯兰信条和功修,日常生活方面保留了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部分生活习俗、着装风格以及少量的语言词汇。在回族文化中,除了宗教信仰外,保留最多的就是阿拉伯语词汇,阿拉伯语词汇在当前回族日常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回族“经名”中。几乎每一位回族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经名”。  众所周知,中国56个民族中,有10个少数民
期刊
现实主义的绘画在当时来说是记录生活,并寻求绘画真实的作用。而在图像泛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画者采用图片记录素材的手段,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许多画者和艺术家直接用油画还原图片。画的好坏,得看照片拍的好坏。画者逐渐失去感受,画中只留下一个僵硬、呆板、无味的图像。“真实”的问题是现实主义油画的核心问题。除了取材和表现手段的真实外,重点指作画者赋予的真情实感、主客观的统一。人们需要用独立的审视角度
期刊
近年来,国内影视剧中以现实主义题材为噱头,强调阶层间差距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其“艺术化”地夸张所谓社会现实,挑逗受众的阶层敏感意识,以获得关注度和收视率。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以热播电视剧《欢乐颂》为例,分析探讨影视剧阶层观念对受众在价值观、消费观、婚恋观、就业观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望可以为影视剧创作中的阶层刻画尺度提供參考。  近段时间文学作品翻拍热不断升温,许多网络热门小说被搬上电视荧屏,其中内容、制
期刊
矛盾冲突是戏剧开展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在进行情节叙事、推动剧情发展、以及表达主题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在校园话剧《爱,不殊不忘》中,其建构的矛盾冲突系统,是整部剧作的引擎,为剧情的推进制造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矛盾冲突的掩映下,关于人类之爱与人类之情以及对于生命过程的审视等具有普适性的话题,也找到了成长的基质。  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理想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这句话具有两层含义:第一
期刊
总结张艺谋1987-2010年间的电影以及宣传片的研究,笔者发现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对其作品褒贬不一,也造成了国家形象的正负对峙。但是,这些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正面弘扬与反面批判,且批评多于赞美,但事物皆有两面性,一味地批评是有失偏颇的。张艺谋电影之所以成功,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即使他电影中有贩卖中国的贫穷、落后之嫌,但这未尝不是代表着人们开始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历史的审慎的思辨
期刊
本文通过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结合儿童房的设计应用,在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使用环保材料来设计和改造儿童房。针对儿童房的改造,有助于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养成良好的人格。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甚至成功有割不断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性格都是从小养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过来。留守儿童早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儿童房间的设计也是当
期刊
2017年1月科幻电影《降临》热映,这部影片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它讲述了外星文明降临地球,语言学家试图破解外星语言与之沟通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在语言学家的意识中缓缓展开,人类思考世界的方式与维度至此翻天覆地。特德·姜的科幻小说中充满了诸如语言学、宗教、哲学、美学之类的人文学科元素,其小说虽然没有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那样宏大,也没有科技感十
期刊
棠梨因独特的外形及深厚的内蕴特征,使人形成了开放性的理解,其不再是单一的物体和意象,广泛应用于诗歌中充当背景环境、反应现实生活、借景抒情等,形成多重意蕴含义,也成为诗人希冀政绩高升、有利于民的托物言志的重要象征对象。反差式的对比和延伸式的比喻是诗歌铺排记叙的重要手法。  棠梨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品貌不佳,但其根、叶、果具有药用价值。唐代诗人或借其外形讽刺时政,或赞美棠梨花的美丽,或借棠梨比喻新的希望
期刊
历史上,关于文艺与道德关系的争论前后持续了两千余年,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卷入争论中。直到现在,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似乎成了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有两种观点占据着争论的主流,一是“文艺寓道德”,即文艺与道德密切相关;一是“为艺术而艺术”,即文艺应该独立自主与道德没有关系。大多数学者总是先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然后利用各种理论和论据来证实自己学说的正确。文艺与道德关系的这两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