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很多学生虽然把有关的规律、概念、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应用时却不知如何下手。面对此种情况,我认为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学得更扎实,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运用的能力,然而很多学生虽然把原理、定律、定义等有关的规律、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应用时却不知如何下手。面对此种情况,我认为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学得更扎实,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之,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
2.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如“密度”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其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究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指导,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探究学习,独立自主学习,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1-08-13
【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物理学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运用的能力,然而很多学生虽然把原理、定律、定义等有关的规律、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实际应用时却不知如何下手。面对此种情况,我认为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把物理知识学得更扎实,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近朱者赤,近墨者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之,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
2.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如“密度”教学时,可以用实验——探究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其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究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指导,要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探究学习,独立自主学习,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收稿日期:2011-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