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主题生活化环境区域化活动空间,模拟一些不同的社会化场景设置在区域化活动空间内,提供丰富的材料,每个幼儿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自主地选择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进行探索、学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体验到快乐、成功和自信。通过这些自主体验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可以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行为,提高幼儿的一些基本素养。《指南》中也指出:户外运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每天必须进行,区域化运动区生活化环境创设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城乡幼儿园;区域化学习活动;自主活动;自主体验;生活化环境创设;层次性;间接指导
由于社会阶段性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社会。集体教学一直是过去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进入21世纪,幼儿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加大了改革力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集体教学形式一再受到质疑和挑战。尤其出现很多的独身子女,平时缺少同龄的玩伴的生活环境,在家都是跟祖辈在一起,而由于祖辈自己在年幼时吃过很多苦,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女不要在吃苦,养育孙子女过程中经常代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或者干扰幼儿玩耍,如地上很脏,不能玩泥土泥沙等等。由于过度溺爱或者不正确的养育幼儿,从而导致幼儿在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一些共性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使很多幼儿“在家是老虎,出门如老鼠”,“在家无法无天,外出寸步不行”。古人常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幼儿的养育过程没有形成正确行为生活方式,那将对其今后一辈子的人生将产生重大不利的影响。要改变幼儿某些行为问题,首先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共识、共谋,幼儿园与幼儿父母的提前做好相关的沟通,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幼儿园区域化学习活动,可以很好的逐步改善幼儿的很多问题行为,让幼儿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从而预防问题趋向严重、恶化,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区域化学习活动的特点
什么是区域化学习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区域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目标、阶段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创设涉及多种智能领域的主题式生活化环境学习区域,并提供有深度的活动材料,幼儿自主自愿地选择学习区域,自己去发现材料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区域”,不同于简单培养幼儿社会化能力的角色活动区(如娃娃家、小医院、小菜场等),它是专为幼儿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而创设的。“区域”涉及多种智能领域,如计算、语言、音乐、空间认知、机械组合等。每一种类型可以扩散出多个活动内容。材料是区域化学习活动的重要操作因素。教师把教育目标、学习内容等不断转化为活动材料,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出现,暗示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获得认知经验。
二、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域化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內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二是游戏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三、区域化学习活动的设置
1.区域化学习活动与主题课程、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当教师在设计开展一个主题内容时,要对该主题的“素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甄别出哪些更适合动手操作性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适合语言交流性的学习(集体学习);哪些需要幼儿有过程性的探索、尝试、体验、发现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需要师幼共同碰撞、挑战、分享、合作式的学习(集体学习)。区域化学习活动可以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基础,让幼儿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把经验概念加以归纳和提升。个别化学习活动也可以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在集体学习中获得经验,再在个别学习中得以继续探索、模仿、练习、尝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主题”与“领域”之间的关系。一个主题下的区域化学习活动,大致有八成主题内容与两成非主题内容的有机组合,这样既保证了主题经验的达成,也平衡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主题内容材料安排要有一定的机动性,可供选择性,可变化性。
四、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注重材料设计的意义。区域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有目标、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是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并具体体现在所投放的活动材料之中。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域活动的目标更宽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目标也绝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达成,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材料设计的意义,通过精心预设活动材料实现发展目标。
2.注重过程观察的价值。观察,是教师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主要的指导策略。教师主要观察以下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看看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有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如果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细心地观察、再观察,也许会发现幼儿“另类”的玩法;耐心地等待、再等待,也许幼儿会带给你别样的惊喜。
3.注重教师指导的有效。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的策略是:第一,以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在区域中学习拼动物六面图,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不高,便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对新的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以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现象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如可以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第三,指导要适时、适度。适时,是指教师要灵活掌握介入指导的时机,这种时机一般出现在幼儿的探索难以深化时,幼儿缺少材料、学具时,幼儿发生纠纷时,等等。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要尽量鼓励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而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
4.注重活动评价的组织。当幼儿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区域化学习活动交流的内容,应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牛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在师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冲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冯夏婷.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冷小刚.区域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2006(12)。
关键词:城乡幼儿园;区域化学习活动;自主活动;自主体验;生活化环境创设;层次性;间接指导
由于社会阶段性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阶段性社会。集体教学一直是过去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甚至唯一方式。进入21世纪,幼儿教育加快了改革步伐,加大了改革力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集体教学形式一再受到质疑和挑战。尤其出现很多的独身子女,平时缺少同龄的玩伴的生活环境,在家都是跟祖辈在一起,而由于祖辈自己在年幼时吃过很多苦,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孙子女不要在吃苦,养育孙子女过程中经常代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或者干扰幼儿玩耍,如地上很脏,不能玩泥土泥沙等等。由于过度溺爱或者不正确的养育幼儿,从而导致幼儿在自然发展过程形成一些共性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等行为问题,使很多幼儿“在家是老虎,出门如老鼠”,“在家无法无天,外出寸步不行”。古人常言: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幼儿的养育过程没有形成正确行为生活方式,那将对其今后一辈子的人生将产生重大不利的影响。要改变幼儿某些行为问题,首先要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共识、共谋,幼儿园与幼儿父母的提前做好相关的沟通,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幼儿园区域化学习活动,可以很好的逐步改善幼儿的很多问题行为,让幼儿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观。从而预防问题趋向严重、恶化,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区域化学习活动的特点
什么是区域化学习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区域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目标、阶段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目标,幼儿发展水平和幼儿的发展现状,有目的创设涉及多种智能领域的主题式生活化环境学习区域,并提供有深度的活动材料,幼儿自主自愿地选择学习区域,自己去发现材料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个别化学习方式。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的“区域”,不同于简单培养幼儿社会化能力的角色活动区(如娃娃家、小医院、小菜场等),它是专为幼儿有意义、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而创设的。“区域”涉及多种智能领域,如计算、语言、音乐、空间认知、机械组合等。每一种类型可以扩散出多个活动内容。材料是区域化学习活动的重要操作因素。教师把教育目标、学习内容等不断转化为活动材料,以一定的层次和序列出现,暗示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获得认知经验。
二、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性质定位
从区域化活动的性质这一维度,我们把它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內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二是游戏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域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三、区域化学习活动的设置
1.区域化学习活动与主题课程、集体教学活动的关系。当教师在设计开展一个主题内容时,要对该主题的“素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析,甄别出哪些更适合动手操作性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适合语言交流性的学习(集体学习);哪些需要幼儿有过程性的探索、尝试、体验、发现的学习(个别学习),而哪些则更需要师幼共同碰撞、挑战、分享、合作式的学习(集体学习)。区域化学习活动可以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基础,让幼儿在充分感知、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再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把经验概念加以归纳和提升。个别化学习活动也可以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在集体学习中获得经验,再在个别学习中得以继续探索、模仿、练习、尝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主题”与“领域”之间的关系。一个主题下的区域化学习活动,大致有八成主题内容与两成非主题内容的有机组合,这样既保证了主题经验的达成,也平衡了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要求。主题内容材料安排要有一定的机动性,可供选择性,可变化性。
四、区域化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注重材料设计的意义。区域化学习活动是教师有目标、有计划进行的活动。其活动目标往往是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并具体体现在所投放的活动材料之中。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区域活动的目标更宽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目标也绝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达成,而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材料设计的意义,通过精心预设活动材料实现发展目标。
2.注重过程观察的价值。观察,是教师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主要的指导策略。教师主要观察以下内容:一是重点观察、分析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看看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有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如果遇到案例中的情况,教师千万不要操之过急。细心地观察、再观察,也许会发现幼儿“另类”的玩法;耐心地等待、再等待,也许幼儿会带给你别样的惊喜。
3.注重教师指导的有效。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的策略是:第一,以学具、材料为媒介。如,小班幼儿在区域中学习拼动物六面图,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不高,便及时投放九面图、十二面图等,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对新的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以问题为媒介。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疲软现象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如可以启发幼儿:“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以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第三,指导要适时、适度。适时,是指教师要灵活掌握介入指导的时机,这种时机一般出现在幼儿的探索难以深化时,幼儿缺少材料、学具时,幼儿发生纠纷时,等等。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要尽量鼓励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而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
4.注重活动评价的组织。当幼儿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进行了探索、学习后,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把有些关键经验加以提升。区域化学习活动交流的内容,应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操作经验),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这天牛老是要倾斜?”“有什么办法使这枚回形针又快又准地取出来?”这样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思维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也使有些关键概念得到学习。在师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冲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的兴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里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参考文献:
[1]冯夏婷.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2]冷小刚.区域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早期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