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案例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选择,遵循以人为本原则、精选案例原则、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为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以人为本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重点在于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讨论,深化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质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有益选择。
一、案例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眼中显得呆板、晦涩,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认识往往是“没必要开设”。而“基础”课开设的目的是要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精力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不但可以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扭转学生对“基础”课的不良认识,更是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开辟了途径。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通过案例教学,很多学生感谢“基础”课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认为它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案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把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课堂掌控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而学生对于案例的良好反映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况且,“基础”课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授课效果的评判直接影响他们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因而,运用案例教学,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动、教育学生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使“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意义重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明了改革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促进自我的实现和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多采取说教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抵触心理明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能够放下架子,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开展教学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非常明确,需要一定的场合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案例教学即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认识社会的平台,在案例的选用和分析上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虚拟游走,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精选案例的原则
案例的选择强调真實性、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要求选择的案例来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而非凭空捏造。当前大学生对“基础”课普遍持质疑态度,认为“基础”课与中学的政治课程毫无差别,不过是进行思想教育,听不听无所谓,不会对自己有多少帮助。同时,大学生对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为了顺应理论教学编造案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现象,建议选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解决多年冻土问题的科学家张鲁新的案例“张鲁新——一生只做一件事”,通过对这一真实案例的认识和分析,不但能够避免空谈理论引起学生的疑问心理,还能够使学生从真人真事中深刻体会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实现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
典型性是指选择的案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联系紧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中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实践证明,案例愈是典型,对学生的吸引力愈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愈高,对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效果就愈明显。如:在讨论“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内容时,可选用“德国T恤衫”、“韩国宠物店招牌”、“故宫星巴克”、“功夫熊猫”等学生关注且具有很强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爱国。
启发性是指选用的案例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在内心中有触动,在生活中有行动。如:在谈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勤俭自强”内容时,选用案例“洪战辉——永不放弃”,把学生放入案例发生的背景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使学生能够有所启发,“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3、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证实: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25%,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的记忆为65%。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最大可能地结合多媒体,能够加深学生对案例的感知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作反映案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中应注意体现授课思路,内容安排合理,有头有尾,同时配置相应的图片、文字、视频,使案例与多媒体效果有效结合起来。授课时教师可以用文字呈现案例,也可以一边呈现案例一边亲自朗读,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整个案例清晰明了,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同时,需要注意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案例进行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确保不挤压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手段,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有益尝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加速,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的状态之中,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需要任课教师紧跟时代要求,在坚持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原则。唯有如此,方可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案例教学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为随后进行的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邱伟光: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4-1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案例教学 以人为本
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重点在于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讨论,深化学生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比较理想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是提高质量。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有益选择。
一、案例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眼中显得呆板、晦涩,课堂气氛沉闷,很多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认识往往是“没必要开设”。而“基础”课开设的目的是要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精力所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难以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课堂讨论,不但可以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扭转学生对“基础”课的不良认识,更是为大学生表达自我开辟了途径。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思维模式,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通过案例教学,很多学生感谢“基础”课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多问题,认为它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案例教学要求任课教师把案例与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课堂掌控能力的培养,从而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热情,而学生对于案例的良好反映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况且,“基础”课是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授课效果的评判直接影响他们对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因而,运用案例教学,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动、教育学生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使“基础”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意义重大。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指明了改革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促进自我的实现和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多采取说教的方式,教师与学生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学生的抵触心理明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教育者能够放下架子,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开展教学对话,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生的自我表达意识非常明确,需要一定的场合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案例教学即是教师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认识社会的平台,在案例的选用和分析上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虚拟游走,体验到成长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精选案例的原则
案例的选择强调真實性、典型性和启发性。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要求选择的案例来自生活,来自学生身边,而非凭空捏造。当前大学生对“基础”课普遍持质疑态度,认为“基础”课与中学的政治课程毫无差别,不过是进行思想教育,听不听无所谓,不会对自己有多少帮助。同时,大学生对社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如果为了顺应理论教学编造案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疑问。因此,针对当代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现象,建议选用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解决多年冻土问题的科学家张鲁新的案例“张鲁新——一生只做一件事”,通过对这一真实案例的认识和分析,不但能够避免空谈理论引起学生的疑问心理,还能够使学生从真人真事中深刻体会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实现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
典型性是指选择的案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历史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联系紧密,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中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实践证明,案例愈是典型,对学生的吸引力愈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愈高,对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升效果就愈明显。如:在讨论“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内容时,可选用“德国T恤衫”、“韩国宠物店招牌”、“故宫星巴克”、“功夫熊猫”等学生关注且具有很强争议性的案例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爱国。
启发性是指选用的案例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思考,在内心中有触动,在生活中有行动。如:在谈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的“勤俭自强”内容时,选用案例“洪战辉——永不放弃”,把学生放入案例发生的背景中,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分析,使学生能够有所启发,“听别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
3、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证实:人们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记忆为25%,而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的记忆为65%。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最大可能地结合多媒体,能够加深学生对案例的感知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制作反映案例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在设计中应注意体现授课思路,内容安排合理,有头有尾,同时配置相应的图片、文字、视频,使案例与多媒体效果有效结合起来。授课时教师可以用文字呈现案例,也可以一边呈现案例一边亲自朗读,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整个案例清晰明了,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同时,需要注意多媒体技术只是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案例进行展示的时间不宜过长,确保不挤压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和讨论时间。
案例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教学手段,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的有益尝试。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加速,整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准则处于一种调整和变动的状态之中,社会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需要任课教师紧跟时代要求,在坚持精选案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多媒体相结合的原则。唯有如此,方可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把案例教学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为随后进行的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学生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邱伟光:人文关怀的历史方位与育人效应[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