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旧的方法变新、“死”的方法变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点创新的小方法。
一、变换角度法
一堂课乃至一个小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富有创意的。创意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新颖独到之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以往因循下来的教学思维定势。要依据《课标》、教学内容等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到新颖,对所要学习、探究的知识产生好奇的求知心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感到快乐和美好。这就涉及到教学角度的变换问题了。善于思考而又有创见的教师往往以独特的教学视角,独具慧眼地发现并选择教学中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填加“衣物”法
即教师在原有教学框架内,为弥补教学上的缺憾和不足,有意增添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新项目内容。例如,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提出并倡导的让学生写“作文反评语”之举,便属此类。其大体作法是:每次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后,要求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持肯定或否定意见,还可由此兼及其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在教师的评语后写出来,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形式、内容、字数不限。此举为作文教学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拓展了学生试笔的途径,又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反思自己作文的习惯,更密切了师生间学术、情感的交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反彈琵琶法
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从常人习惯性思维方式、作法相反的方向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它往往既在教学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显现出执教者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在教学上颇为新奇。譬如,以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为例,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检测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时,习惯上总是出示试题,要求学生作答。而有位语文教师,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并不急于亮出试题样卷,而是先将答案让学生一一听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答案拟出相应的题目,学生在猜想拟题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内容进行反刍,否则就会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给答案拟题目”的作法,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的老套路,对于在迎考复习阶段,有引导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内容、认识题型特点、把握中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等诸多作用,更能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说是反“题海战术”又一新招儿!其实,此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是“换位”艺术而已,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很少想到。
四、异科链接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倘若在教学上进行相关链接,也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化解作用,让教学翻出一层新意。比如有教师在讲“作文立意的角度”时,为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角度”的有关问题,就很巧妙地与数学学科进行了对接。他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即:“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问树上可能还有几只,在什么情况下?”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得出以下答案:①一只也没有了,树上的鸟都吓跑了。②还有一只死鸟挂在树上,其余的跑了。③还有9只,用无声手枪击中的。④还有两只,树上鸟巢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⑤还有9只,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⑥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⑦还有2只,这两只鸟受伤了飞不起来……并由答案进而拓展到数学上的“一题多解”。进而推广到一般作法:[答案①]。特殊作法:[答案②—⑦]。然后,由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作文角度的俗与新上面来,通过形象直观的类比点拨,让学生对作文的角度及选择方法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本案例来看,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通过相关学科的巧妙链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在这方面执教者引导的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教者的高超之处。
五、借宾衬主法
古时有首写“风”诗:“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诗中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没有固定的形态,因而难以描绘。这种“借柳画风”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把它称之为“借宾衬主”。有位教师在教学上就巧妙地运用了此法,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教学印象。如他在引导学生给说明文阅读训练中被说明对象“昆虫”如何下定义时,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了“双向互动”问答式教学:
师:鸟为什么不是昆虫?
生:凡是鸟都比昆虫大许多。
师:还有什么区别?
生:鸟有羽毛,昆虫没有羽毛。
师:骨骼上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鸟是有脊椎动物。
师:头部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鸟没有触角。
师:手和脚的部位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胸部有三对足,而鸟只有两条退。
师:很好!经过大家的提示,我对什么是昆虫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谁再来帮助我说一说什么是“昆虫”?
生:凡是属于昆虫纲的任何明显分节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即为昆虫。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采用演讲的形式来介绍什么是昆虫,而是提出一个貌似愚蠢的问题:“鸟是昆虫一类的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积极地帮助教师认识和区别鸟和昆虫。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感到理论概念的枯燥乏味,反而觉得教师在昆虫的概念方面需要帮助,于是积极响应,巧问妙答,教师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点子上,直到师生双方共同达到一种理论高度,这种“借宾衬主”的方法,着实令人称奇。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就是创造,这些在教学中俯拾即是、看似零星的“小艺术”,却溶注着教师的大智慧,折射出语文教师的思想光彩和独特的教学魅力,并也能给人以教学上的深深启迪。当然,大语文教学里的“小创新”方法不只以上所列,但仅就其翻新的艺术手段而言,不难看出,大多采用“人正我侧”、“人窄我宽”、“人平我奇”、“人大我小”、“人顺我逆”、“人繁我简”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的某些方面推陈出新的。新时期高素质并具有创新品质的教师,他们总是在教学中不但善于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而且更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挖掘教材或教材以外的趣味因素,无不体现“以趣释疑,以趣促思”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并勇于实践,就能在教学上打破旧规,就能在教改的道路上闯出一条新的理想之路,谱写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一、变换角度法
一堂课乃至一个小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富有创意的。创意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新颖独到之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打破以往因循下来的教学思维定势。要依据《课标》、教学内容等选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感到新颖,对所要学习、探究的知识产生好奇的求知心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感到快乐和美好。这就涉及到教学角度的变换问题了。善于思考而又有创见的教师往往以独特的教学视角,独具慧眼地发现并选择教学中的最佳突破口,从而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填加“衣物”法
即教师在原有教学框架内,为弥补教学上的缺憾和不足,有意增添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新项目内容。例如,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提出并倡导的让学生写“作文反评语”之举,便属此类。其大体作法是:每次教师批改学生作文后,要求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持肯定或否定意见,还可由此兼及其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在教师的评语后写出来,尽情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形式、内容、字数不限。此举为作文教学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拓展了学生试笔的途径,又给学生营造了自由呼吸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反思自己作文的习惯,更密切了师生间学术、情感的交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反彈琵琶法
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从常人习惯性思维方式、作法相反的方向制定并实施新的教学策略。它往往既在教学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显现出执教者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艺术魅力。在教学上颇为新奇。譬如,以文言文阅读复习教学为例,通常情况下,我们在检测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时,习惯上总是出示试题,要求学生作答。而有位语文教师,则反其道而行之,他并不急于亮出试题样卷,而是先将答案让学生一一听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对照答案拟出相应的题目,学生在猜想拟题的过程中,不得不对原文内容进行反刍,否则就会处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给答案拟题目”的作法,打破了文言文阅读训练上的老套路,对于在迎考复习阶段,有引导考生明确考试范围内容、认识题型特点、把握中考脉搏、提高复习效率等诸多作用,更能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可说是反“题海战术”又一新招儿!其实,此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是“换位”艺术而已,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很少想到。
四、异科链接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倘若在教学上进行相关链接,也能起到以一当十的化解作用,让教学翻出一层新意。比如有教师在讲“作文立意的角度”时,为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角度”的有关问题,就很巧妙地与数学学科进行了对接。他首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即:“树上有10只鸟,打死1只,问树上可能还有几只,在什么情况下?”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得出以下答案:①一只也没有了,树上的鸟都吓跑了。②还有一只死鸟挂在树上,其余的跑了。③还有9只,用无声手枪击中的。④还有两只,树上鸟巢里有2只不会飞的雏鸟。⑤还有9只,风雨交加的天气枪声被掩盖了。⑥还有1只,这只鸟是聋子。⑦还有2只,这两只鸟受伤了飞不起来……并由答案进而拓展到数学上的“一题多解”。进而推广到一般作法:[答案①]。特殊作法:[答案②—⑦]。然后,由此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作文角度的俗与新上面来,通过形象直观的类比点拨,让学生对作文的角度及选择方法等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作文教学的目标。“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本案例来看,教师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通过相关学科的巧妙链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在这方面执教者引导的非常到位,由此可见教者的高超之处。
五、借宾衬主法
古时有首写“风”诗:“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诗中的“风无本质”是说风没有固定的形态,因而难以描绘。这种“借柳画风”的手法,也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之中,所以把它称之为“借宾衬主”。有位教师在教学上就巧妙地运用了此法,给人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教学印象。如他在引导学生给说明文阅读训练中被说明对象“昆虫”如何下定义时,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精心设计了“双向互动”问答式教学:
师:鸟为什么不是昆虫?
生:凡是鸟都比昆虫大许多。
师:还有什么区别?
生:鸟有羽毛,昆虫没有羽毛。
师:骨骼上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是无脊椎动物,鸟是有脊椎动物。
师:头部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头部有一对触角,鸟没有触角。
师:手和脚的部位有什么区别?
生:昆虫胸部有三对足,而鸟只有两条退。
师:很好!经过大家的提示,我对什么是昆虫已经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谁再来帮助我说一说什么是“昆虫”?
生:凡是属于昆虫纲的任何明显分节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即为昆虫。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没有采用演讲的形式来介绍什么是昆虫,而是提出一个貌似愚蠢的问题:“鸟是昆虫一类的吗?”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积极地帮助教师认识和区别鸟和昆虫。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感到理论概念的枯燥乏味,反而觉得教师在昆虫的概念方面需要帮助,于是积极响应,巧问妙答,教师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点子上,直到师生双方共同达到一种理论高度,这种“借宾衬主”的方法,着实令人称奇。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就是创造,这些在教学中俯拾即是、看似零星的“小艺术”,却溶注着教师的大智慧,折射出语文教师的思想光彩和独特的教学魅力,并也能给人以教学上的深深启迪。当然,大语文教学里的“小创新”方法不只以上所列,但仅就其翻新的艺术手段而言,不难看出,大多采用“人正我侧”、“人窄我宽”、“人平我奇”、“人大我小”、“人顺我逆”、“人繁我简”等多种教学手段,从而在教学的某些方面推陈出新的。新时期高素质并具有创新品质的教师,他们总是在教学中不但善于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而且更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挖掘教材或教材以外的趣味因素,无不体现“以趣释疑,以趣促思”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并勇于实践,就能在教学上打破旧规,就能在教改的道路上闯出一条新的理想之路,谱写出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