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席勒于1759年11月l0日生于符腾堡湼卡河畔的马尔巴赫。其父约翰·卡斯巴·席勒没有受过很高教育,在卡尔·欧伊根公爵的军队中作随军医生兼军需供应人员。曾经走遍欧洲大陆,有着丰富的阅历。母亲是一个贫穷面包师的女儿。他们的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困苦。本文就以其出生以至经历论述美育书简。
【关键词】:美育书简;观后感;席勒
一、席勒的经历
1766年席勒一家迁至路易堡。由此,席勒开始去拉丁文学校学习。1779年秋,席勘完成了毕业论文《心理学哲学》。由于他不受拘束的写作方式和对某些权威的蔑视而未获通过。第二年,池重又提出了《论人的动物性和精神性的关系》一文。该文指出,人的精神是与人躯体的物质结合在—起的,并且是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着。他还试图由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去解释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产生。作为21岁的医学毕业生,虽然他还不能完全摆脱他的先辈唯心主义一宗教的束缚,但已经对人的生命有了唯物主义的认识并闪现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萌芽。
1781年席勒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强盗》,这是他对封建专制的德国社会的挑战。剧中发出了“德国应该成为一个共和国”的呼声。在剧本的第二版上印上了“反对独裁者“的字样。鉴于席勒的革命影响,在推翻路易十六以后的法国国民大会(1792年8月26日)曾经通过法案授予席勒等人以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公民的称号。他的剧本《强盗》以及诗歌《卢梭》等成了冲击专制王国巴士底狱的精神风暴。
1788年席勒完成了《尼德兰独立史》。次年,由歌德等人推荐到耶拿大学担任了编外历史教授,康德在哲学上的批判精神,他对本体与现象、感性、知性与理性三十范畴的区分以及把美与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道德观念的联系,都成为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席勒明白无误地确认这一点。他说:“我对您毫不隐讳,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基本原则。”但是,他并不囿于康德的观点,总是力图克服康德的二元论和缺乏现实性的道德哲学。
1795年以后是席勒与歌德正式订交、密切合作的几年。在他们相互切磋和鼓励下,席勒完成了大量诗歌和剧本创作。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1805年5月12日席勒与世长辞。以上是席勒传奇的一生。
二、美育书简的诞生
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而且还是一本对美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入哲学探讨的难能可贵的著作。席勒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的运用了“游戲”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
读不是太懂席勒,但是我反复地读。我产生一种厚重的激情。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当轻飘飘的情感文字不再频繁的强烈的吸引我的时候。也许就在我啃一本对我有难度的专著的过程中我在蜕变,我在突破自我设限,我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实,我早就应该反思我 井底之蛙意识了。总局限在自己的小悲哀中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在字的夹缝间我隐约地发现席勒对形式的相当重视:“艺术家的素材虽然是由现时代取得的,而他的形式却是从一个高贵的时代甚至由一切时代的彼岸取得,从他的本质的绝对不变的统一中取得。”
“轻视外观也就是轻视一切美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西方的美学家可以把外观、形式看得超越一切的地位,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方面彰显西方学术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使得美学在这种坚持中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其实,学术往往就是这些片面的真理在闪烁着迷人的魅力。
美使人和谐,这是建立在个人心中。这就是有效地阻止了人性格分裂和人的异化。审美可以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审美是对人生最大的关照和给人以终极的关怀。
《美育书简》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礎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三、美育书简中的美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自由形式的美成为全书的主题。席勒说:“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因为只有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到自由。”这样看来,席勒的美和自由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没有自由无法表达美的形式, 没有美无法通向自由。
美又是人们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自由本应该由人来创造,与其它抽象观念的事物关系不大。但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讲究意境,而这种意境就是美。历数历史重大维权活动,人们在争取自由使用的途径几乎都是暴力战争,是一种动态手段。其实,自由的获得还有一种静态的特殊手段,即美的途径。通过美而获得的自由,是一种美育的过程,讲究的是道德和仁慈,更重要的是心态。国家内外诸多毁灭性的纷争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发生了分裂,这种分裂破坏导致了方方面面的不和谐,不是“美”所要求的寻求自由的途径。各种关系之间没有纷争是不可能的,但如何达到最佳境界,更能接近美,就要求学会用恰当的心态来迎接问题了。在自由之路上,施与美的教育,大概是席勒倡导的一种意境。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形式冲动则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则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从上述可见,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冲动可以看作一种“变”,而形式冲动可以看作为一种“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在一种对比与冲突中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席勒美学的核心。因此,两种冲动需要摆在一起看,单独分开后,只能看见一种状态,合并之后即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现出1+1>2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的概念,极力追求一种平等与和谐,但是却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结语
美是由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理想美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衡即游戏冲动的对象。这样的结合只是理想中的观念,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因此观念中的理想美永远只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的美,经验中的美则永远是一种双重的美。理想美虽然是不可分割的、单纯的,但在不同关系中显示出溶解的和振奋的特性,而在经验中就有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溶解性的美起松弛作用,其任务是使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各自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振奋性的美起紧张作用,其任务是使两种冲动都保持自己的力。
席勒用游戏冲动的概念把美与人性联系起来,他明确指出了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与美进行游戏,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作者简介:陈霞(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美育书简;观后感;席勒
一、席勒的经历
1766年席勒一家迁至路易堡。由此,席勒开始去拉丁文学校学习。1779年秋,席勘完成了毕业论文《心理学哲学》。由于他不受拘束的写作方式和对某些权威的蔑视而未获通过。第二年,池重又提出了《论人的动物性和精神性的关系》一文。该文指出,人的精神是与人躯体的物质结合在—起的,并且是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着。他还试图由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去解释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产生。作为21岁的医学毕业生,虽然他还不能完全摆脱他的先辈唯心主义一宗教的束缚,但已经对人的生命有了唯物主义的认识并闪现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萌芽。
1781年席勒发表了第一个剧本《强盗》,这是他对封建专制的德国社会的挑战。剧中发出了“德国应该成为一个共和国”的呼声。在剧本的第二版上印上了“反对独裁者“的字样。鉴于席勒的革命影响,在推翻路易十六以后的法国国民大会(1792年8月26日)曾经通过法案授予席勒等人以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公民的称号。他的剧本《强盗》以及诗歌《卢梭》等成了冲击专制王国巴士底狱的精神风暴。
1788年席勒完成了《尼德兰独立史》。次年,由歌德等人推荐到耶拿大学担任了编外历史教授,康德在哲学上的批判精神,他对本体与现象、感性、知性与理性三十范畴的区分以及把美与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道德观念的联系,都成为席勒美学的出发点。席勒明白无误地确认这一点。他说:“我对您毫不隐讳,下述命题绝大部分是基于康德的基本原则。”但是,他并不囿于康德的观点,总是力图克服康德的二元论和缺乏现实性的道德哲学。
1795年以后是席勒与歌德正式订交、密切合作的几年。在他们相互切磋和鼓励下,席勒完成了大量诗歌和剧本创作。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1805年5月12日席勒与世长辞。以上是席勒传奇的一生。
二、美育书简的诞生
席勒的《美育书简》是“审美现代性”创生的划时代文献。在德国古典美学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而且还是一本对美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入哲学探讨的难能可贵的著作。席勒批判的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的运用了“游戲”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
读不是太懂席勒,但是我反复地读。我产生一种厚重的激情。我想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当轻飘飘的情感文字不再频繁的强烈的吸引我的时候。也许就在我啃一本对我有难度的专著的过程中我在蜕变,我在突破自我设限,我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实,我早就应该反思我 井底之蛙意识了。总局限在自己的小悲哀中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在字的夹缝间我隐约地发现席勒对形式的相当重视:“艺术家的素材虽然是由现时代取得的,而他的形式却是从一个高贵的时代甚至由一切时代的彼岸取得,从他的本质的绝对不变的统一中取得。”
“轻视外观也就是轻视一切美的艺术,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西方的美学家可以把外观、形式看得超越一切的地位,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方面彰显西方学术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无形之中使得美学在这种坚持中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其实,学术往往就是这些片面的真理在闪烁着迷人的魅力。
美使人和谐,这是建立在个人心中。这就是有效地阻止了人性格分裂和人的异化。审美可以实现自我的完善。所以审美是对人生最大的关照和给人以终极的关怀。
《美育书简》它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深刻批判了启蒙理性的弊端,提出恢复感性的合法性,解除理性对感性的粗暴专制,并在此基礎上阐述了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美和美育。宏扬人的感性本质、对现代人性分裂和异化的揭示和批判、赋予美和美育鲜明的现世性和此岸性、把美和审美作为人的生存范畴来理解,构成了席勒美育理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三、美育书简中的美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歌德说过:“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自由形式的美成为全书的主题。席勒说:“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因为只有通过美,人们才能走到自由。”这样看来,席勒的美和自由是相通的,相互关联的,没有自由无法表达美的形式, 没有美无法通向自由。
美又是人们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自由本应该由人来创造,与其它抽象观念的事物关系不大。但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也讲究意境,而这种意境就是美。历数历史重大维权活动,人们在争取自由使用的途径几乎都是暴力战争,是一种动态手段。其实,自由的获得还有一种静态的特殊手段,即美的途径。通过美而获得的自由,是一种美育的过程,讲究的是道德和仁慈,更重要的是心态。国家内外诸多毁灭性的纷争使人性的和谐力量发生了分裂,这种分裂破坏导致了方方面面的不和谐,不是“美”所要求的寻求自由的途径。各种关系之间没有纷争是不可能的,但如何达到最佳境界,更能接近美,就要求学会用恰当的心态来迎接问题了。在自由之路上,施与美的教育,大概是席勒倡导的一种意境。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所提出的“游戏冲动”是其美育思想体系的关键。“游戏冲动”作为人性完整的象征,是对“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综合。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学史上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从人的本性的历史演进中确立了美学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席勒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从对社会现状的分析中,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而“游戏冲动”一直贯穿席勒的这种美育思想。
形式冲动则是把人当作类归属,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对永恒的追求,他扬弃时间和变化,他要离开盲目的自然控制去实现理想,要把自然法则的强制改造成为自由选择的结果,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要把物质的必然上升为道德的必然,从而克服了对物质现实的依赖,赋予其人格的独,把人变成绝对实在。
从上述可见,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冲动可以看作一种“变”,而形式冲动可以看作为一种“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在一种对比与冲突中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席勒美学的核心。因此,两种冲动需要摆在一起看,单独分开后,只能看见一种状态,合并之后即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现出1+1>2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的概念,极力追求一种平等与和谐,但是却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结语
美是由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相互对立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游戏冲动的对象。理想美就是实在与形式尽可能最完美的结合和平衡即游戏冲动的对象。这样的结合只是理想中的观念,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在现实中,时而实在占优势,时而形式占优势,因此观念中的理想美永远只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单一的美,经验中的美则永远是一种双重的美。理想美虽然是不可分割的、单纯的,但在不同关系中显示出溶解的和振奋的特性,而在经验中就有溶解性的美和振奋性的美。溶解性的美起松弛作用,其任务是使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各自停留在自己的界限之内。振奋性的美起紧张作用,其任务是使两种冲动都保持自己的力。
席勒用游戏冲动的概念把美与人性联系起来,他明确指出了美是游戏冲动的对象,人类与美进行游戏,游戏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作者简介:陈霞(1996—),女,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