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教训等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的教训是我们现有的课本,我们将它完完整整地读一遍,这时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失败的痕迹。
  一位雕塑家得到一块质地非常好的大理石。他觉得大理石非常适合雕刻人像,于是,他拿起凿子。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用力过猛,只那么一凿,他就敲下了一大块碎屑。
  雕塑家立即停下来,经过三天思索,他决定放弃构思好的雕塑,因为他意识到自己难以驾驭这块宝贵的材料。
  后来,这块大理石被赠送给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用这块大理石雕刻出旷世杰作——大卫像。
  细心的观赏者指出大卫背上的一道明显的伤痕,为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美而略感惋惜,并慨叹先前的那位雕塑家有些冒失。
  米开朗基罗纠正道:“那位先生已经相当慎重了,如果他冒失草率的话,这块特别的材料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我的大卫像也就无从产生了。”
  “这么说,你还要感谢那位雕塑家?”有人困惑不解。
  “是的,我要感谢他难得的认真,他的雕刻和放弃都是极其认真的。另外,我还要感谢他留下的那块伤痕,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让我的每一刀、每一凿都千百倍地细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米开朗基罗充满敬意地道出了他获得成功的一个秘诀——吸取别人的教训,以最大的认真去做好手头上的每一件事。
  其实,别人的教训是我们现有的课本,我们将它完完整整地读一遍,这时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失败的痕迹。
  (荐云轩/荐师艳卫/文)
  
  
  从前在美国,有两位家住乡下的陶瓷艺人,一位叫休斯,另一位叫吉姆。
  这天,休斯和吉姆听说城里人喜欢用陶罐,便决定自己烧制出最好的陶罐送到哥伦比亚特区去卖。经过锲而不舍的反复试验,十年之后,二人终于烧制出了自认为最好的陶罐。他们兴奋不已,雇了一艘轮船,准备将所有陶罐都运到哥伦比亚特区去出售。
  然而乐极生悲,就在轮船快抵达哥伦比亚特区时,突然遇到了强风暴的袭击。等风暴过后,轮船靠岸,陶罐全部成了碎片,二人的富翁梦也随着陶罐一起破碎了。
  吉姆提议先去酒店住上一晚,明天再在城里四处走走,好好见识见识。而休斯则捶胸顿足,痛哭着问吉姆:“你还有心思去城里四处走走,难道就不心疼我们辛辛苦苦烧出来的那些陶罐?”吉姆心平气和地说:“我们失去了那些陶罐,本来就够不幸的了,如果还因此而不快乐,那不是更加不幸吗?所以,我们既然来了,就不妨开开心心地玩一玩!”
  休斯觉得吉姆的话有道理,跟着他去城里好好地玩了几天。结果,二人意外地发现,城里人用来装饰墙面的东西很像他们烧制陶瓷的材料。于是,二人索性将那些碎陶罐全部砸得更碎,做成了马赛克,出售给城里的建筑工地。结果,他们不但没有因为陶罐的破碎而亏本,反而因为出售马赛克而大赚了一笔。
  成功总是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曲折人生路上的某个岔道口与你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此时,良好的心态便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为成功也愿意青睐好心态!
  (瑞瑞/荐陈蓉/文)
其他文献
缘起    6月5日,我在“《班主任之友》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发帖《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见下文),一时间众说纷纭,“论坛”的很多网友参与了这场讨论。我又著文《就一文答网友问》,这次,李镇西老师也参与了进来。现将大家的意见和我的想法一一呈现,供大家进一步探讨。还是那句话,讨论的目的不是达成共识,而是为了解放思想。  写说明书就不是体罚了?  那天,有位老师介绍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时,谈到
期刊
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却文绉绉地逛过一回书店,买过一回书。  时间久远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温饱已经不成问题,即使在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粮仓里依旧满满实实的。眼看夏麦收获在望,父亲第一次挑了一担陈粮,到集镇上去卖。  卖完粮,父亲乐呵呵地点数着钞票,笑容像绽放的菊花,嘴里不住地念叨:“龟儿子,这日子比过去巴适多了。”  父亲带着我慢慢悠悠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逛,眼睛不住地往街两边的商店扫描,我知
期刊
写张万祥先生,心里没底。朋友写,他的徒弟写,资深记者也在写。“网星”,“青春老人”,“富有老人”,“网上收徒”,均有捷足先登了。写朋友的情谊,我觉得底气不足,有攀附意,因而颇费踌躇。加上张万祥先生为人的好,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他的好,是放在心上的,许多时候需要用心体会。  先生在2003年9月,来教育在线注册,我在班主任论坛跑堂,端茶送水,洒扫门庭,一来二往,便算是认识。作
期刊
2008年6月9日上午监高考,最后一场考试是基本能力。一位考生在草稿纸上写下了毕业感言,感觉很不错,留了下来。他是这样写的:  高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人生能有几个三年呢?  想起当初走进校园的时候,记忆仍是如此的清晰。  生命定格在18岁,这注定是一副美的画卷。  我不想离开,可是我别无选择。三年了,一草一木虽不曾深深爱过,却也曾静静地触摸过。  我的远方,我的未来。别了,曾经让我无比厌恶的校园
期刊
采到灵芝的那条路    “这座山上,真的还有灵芝吗?”我狐疑道。  “当然有,还不少呢。”朋友肯定地回答。  “哦?那我爬了多少次山了,怎么连灵芝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嗯……你走的,是哪一条路?”  “哪一条路?要上这座山,不就只有南面一条路吗?”  “呵呵,还有其他路的,你跟我走吧。”  我们便从山后出发,沿着一条羊肠小道上山了。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啊:有的地方多少还有点路的痕迹,大多数路
期刊
读初中的时候,我很喜欢看课外书,甚至在课堂上也遮遮掩掩地看,或许是我特别小心谨慎,老师们一直没有发现。所以,在课堂上看课外书便成了我的“爱好”,直到初三的某一天。  那天上语文课的时候,我正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不知什么时候,语文老师已站在我的课桌前,我只好无奈地等待老师的批评。但老师当时没有批评我,也没有收缴我的课外书,而是要我写一份检讨书。写检讨书对我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我洋洋洒洒地写开了,
期刊
这似乎是个很“敏感”的词——整风运动。但和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班级的发展也是有张有弛、循环往复。因而,整顿班风的举措,不得不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多数情况下,我的“整风运动”是和风细雨的。但是,2006年春末夏初的“整风运动”却带了惩罚——甚至体罚的味道。体罚显然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也不免常审视自己的惩罚行为,自问是否真的爱学生。这个问题想了多年,至今尚未想通,却常常有人问我是否在教学中对
期刊
我的不长不短的班主任生涯,可以用“四个一”来描述。    一副对联    我是七年前怀揣梦想迈入建港中学的。初上讲台的我可以说是激情万丈,可几节课下来豪情就被雨打风吹去,学生上课之前还是精神抖擞,经过我几分钟的“不懈努力”,下面很快就能出现趴倒一大片的壮观场面。记得当时,我给自己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教学无方”,下联是“催眠有道”,横批——“误人子弟”。听到这副对联的同事,大多一笑而过,而它的作者
期刊
有一个教育口号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切为了孩子”。走进德国的课堂,也能让人不由自主产生这样的感受。德国的课堂有几样教具与中国的不太一样:黑板、粉笔和黑板擦这三样课堂上必备的东西。  在中国很多学校里的黑板分为四块并能上下移动,德国的黑板却是能够折叠和上下移动的,黑板是一大块,又能打开分为三块,其中的左右两块能够正反两面板书,大大提高了利用率,同时还节省了空间。黑板还可以上下移动,当老师板书完后,可
期刊
王老师中途调任九年级一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A同学一贯纪律涣散,换了一个班主任他想“试探试探”,第一节课时A同学就迟到了,王老师没说什么,于是又有了第二次迟到。第三次王老师再也忍不住怒火,指责A同学是故意与自己作对,“我早就听说你不是省油的灯”,两人顶了起来。王老师课也上不下去了,抄起电话打给了家长。家长来到学校后,对儿子一顿拳打脚踢……    案例分析:    1.王老师是个宽容的老师,头两次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