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在稻浪翻滚的乡野徜徉,丰收在望的喜悦令我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禁回忆起当年吃派饭的经历。
人生中有近20年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后来我作为知青到乡下插队,与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始过上同庄稼和粮食打交道的日子,方知“米粒虽小犹不易”的道理。下乡两年后,我被抽调到公社报道组,成了一名“公社干部”,时常到村屯采访,搜集报道素材,便和其他下乡干部一样在所到村屯吃派饭。所谓“派饭”,即把需要用餐的人分派到村屯的农户家里吃饭。村屯干部总是安排给日子过得相对殷实的人家,并明文规定了每顿饭应付的粮票和饭费,列出不许吃的几种较贵重的食品。依稀记得每顿饭付两角钱、四两粮票。
半个世纪前的辽南山区,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民风淳朴。记得第一次吃派饭是因为到一个村采写春耕生产情况。女主人给我倒上一杯水,麻利地端上饭菜,是玉米面煎饼和韭菜炒鸡蛋,香气扑鼻,但我旋即想到相关规定,立刻犹豫起来。见我不肯动筷,女主人温和地问:“咋还不趁热吃呀?”“我只吃韭菜,不吃鸡蛋。”“那好,咱按规定办,只吃韭菜不吃鸡蛋。”她说着拿起筷子假装把盘子里的鸡蛋拨弄一下,卷进煎饼里送到我手上。其实,我看到她是把鸡蛋和韭菜一起卷了进去。如此这般,我也只好大口吃了起来。临走时,我把应付的两角钱餐费又加上了两角,将四角钱和四两粮票叠在一起放到桌上。
在公社报道组供职大约一年半左右,在农家吃派饭已经习以为常,有时是自己一个人去,有时是和本公社其他干部一块儿去。此间,耳濡目染一户户农家的勤劳、热情,更亲身体验了诸多公社干部勤政为民,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是与公社党委书记景洪明一同吃派饭。尽管日子过得拮据,但看得出主人是竭尽全力准备这餐饭的。玉米面饼子、玉米糁粥、几颗红皮地瓜,咸萝卜条切得细致均匀,一盘海鲶鱼是煎熟的,虽然没有放油却显得外焦里嫩,一盘虾酱加一盘小葱和野菜,摆满了一桌子。我自幼生长在哈尔滨市,很少吃鱼虾类海产品,因此极小心谨慎,总怕被鱼骨扎着。我把鱼头、鱼尾、鱼刺剔除后随意扔在桌上,吃下了三两条。然而快吃完饭时我才发现,坐在我身旁的景书记不经意间竟把我丢下的鱼头、鱼尾和魚刺,以及吃玉米饼时不小心掉下的细渣都收拢起来吃了。此情此景让我的脸瞬息间涨红了,一碗汤喝到嘴里也没品出是什么味道。
在去大队部的路上,景书记严肃又不失温和地对我说:“小王,相处一年多了,我很欣赏你好学上进,工作勤恳热情,是棵好苗子啊。可是或许你很少吃苦,吃东西显得娇气了。咱这地方虽临近大海,百姓赶海会收获些鱼虾,但这里土地贫瘠,粮食单产很低,群众日子过得很苦,甚至难以果腹。你看,老百姓吃点东西多精细呀,一条小鱼都吃得干净利索,不扔下一点鱼骨。俗话说,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一席话,说得我满心羞愧,额上汗涔涔的。
光阴荏苒,插队的时光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然而吃派饭的情景仍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每每吃到海鲶鱼,我总会先把鱼头、鱼尾,乃至鱼骨嚼碎后咽下,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至今未改。
摘自《光明日报》
人生中有近20年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后来我作为知青到乡下插队,与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始过上同庄稼和粮食打交道的日子,方知“米粒虽小犹不易”的道理。下乡两年后,我被抽调到公社报道组,成了一名“公社干部”,时常到村屯采访,搜集报道素材,便和其他下乡干部一样在所到村屯吃派饭。所谓“派饭”,即把需要用餐的人分派到村屯的农户家里吃饭。村屯干部总是安排给日子过得相对殷实的人家,并明文规定了每顿饭应付的粮票和饭费,列出不许吃的几种较贵重的食品。依稀记得每顿饭付两角钱、四两粮票。
半个世纪前的辽南山区,百姓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民风淳朴。记得第一次吃派饭是因为到一个村采写春耕生产情况。女主人给我倒上一杯水,麻利地端上饭菜,是玉米面煎饼和韭菜炒鸡蛋,香气扑鼻,但我旋即想到相关规定,立刻犹豫起来。见我不肯动筷,女主人温和地问:“咋还不趁热吃呀?”“我只吃韭菜,不吃鸡蛋。”“那好,咱按规定办,只吃韭菜不吃鸡蛋。”她说着拿起筷子假装把盘子里的鸡蛋拨弄一下,卷进煎饼里送到我手上。其实,我看到她是把鸡蛋和韭菜一起卷了进去。如此这般,我也只好大口吃了起来。临走时,我把应付的两角钱餐费又加上了两角,将四角钱和四两粮票叠在一起放到桌上。
在公社报道组供职大约一年半左右,在农家吃派饭已经习以为常,有时是自己一个人去,有时是和本公社其他干部一块儿去。此间,耳濡目染一户户农家的勤劳、热情,更亲身体验了诸多公社干部勤政为民,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是与公社党委书记景洪明一同吃派饭。尽管日子过得拮据,但看得出主人是竭尽全力准备这餐饭的。玉米面饼子、玉米糁粥、几颗红皮地瓜,咸萝卜条切得细致均匀,一盘海鲶鱼是煎熟的,虽然没有放油却显得外焦里嫩,一盘虾酱加一盘小葱和野菜,摆满了一桌子。我自幼生长在哈尔滨市,很少吃鱼虾类海产品,因此极小心谨慎,总怕被鱼骨扎着。我把鱼头、鱼尾、鱼刺剔除后随意扔在桌上,吃下了三两条。然而快吃完饭时我才发现,坐在我身旁的景书记不经意间竟把我丢下的鱼头、鱼尾和魚刺,以及吃玉米饼时不小心掉下的细渣都收拢起来吃了。此情此景让我的脸瞬息间涨红了,一碗汤喝到嘴里也没品出是什么味道。
在去大队部的路上,景书记严肃又不失温和地对我说:“小王,相处一年多了,我很欣赏你好学上进,工作勤恳热情,是棵好苗子啊。可是或许你很少吃苦,吃东西显得娇气了。咱这地方虽临近大海,百姓赶海会收获些鱼虾,但这里土地贫瘠,粮食单产很低,群众日子过得很苦,甚至难以果腹。你看,老百姓吃点东西多精细呀,一条小鱼都吃得干净利索,不扔下一点鱼骨。俗话说,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啊……”一席话,说得我满心羞愧,额上汗涔涔的。
光阴荏苒,插队的时光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然而吃派饭的情景仍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每每吃到海鲶鱼,我总会先把鱼头、鱼尾,乃至鱼骨嚼碎后咽下,似乎成了一种习惯,至今未改。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