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5月末,英国利用一周时间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港口成功撤退30余万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因此名垂史册,为盟国保存了反攻所需的关键人员。而在比这更早一些时候,发生在中国川江航线上的宜昌大撤退,为中国民族工业保存了发展命脉。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以空间换时間”,将东部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工矿企业等向西部迁移。迁移所依靠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火车、汽车资源有限,速度最慢的水路成为内迁主要通道。
当时,大多数人,包括国民政府,对能抵抗到哪一步并不清楚。有些厂家以为到了武汉基本就安全了,于是开始寻址建厂,着手恢复生产。但战事发展超出预料,南京沦陷不久,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的宣言,随后,企业被要求继续内迁入川。
由汉入川,宜昌是必经之地。长江航道,自宜昌至四川,水流湍急,滩险林立,两岸峭壁,船只只能满帆借助风力上行,且大型船只根本无法上驶。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处在日军的星月形包围之中。此刻的宜昌长江码头,物资器材积压成堆,从下游运来的各种器材设备,加上兵工器材总计在12万吨以上,可以说,全中国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了宜昌,一旦无法及时入川,后果实难预料。
但以当时可用轮船数和单艘轮船运力计算,完成这批人员与物资的抢运,需要约1年时间,且此时离川江枯水期只有40多天,一旦进入枯水期,抢运就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轰炸,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在码头上抢着登船,慌乱和无序的境况成为制约抢运工作最大的不确定性问题。
已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兼任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的卢作孚临危受命,经过调查和计算后,他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驾驶员以及宜昌港口的管理人员开会,商定出详细的抢运计划。
在这次抢运计划中,首先要求所有单位将物资按轻重缓急分为三个顺序,优先起运最重要物资,按秩序装船,不得争先恐后;根据航段情况、物资重要程度和装卸难度实行分段航运,调节航程以提高现有运力;增加装卸设备,设立转运站,增添趸船大型起重吊杆;同时增设电台,加强调度,把船、岸和宜昌指挥中心连接起来,随时了解船舶运输情况,以保证有序调度。
为此,卢作孚每天都到码头、驳船、轮船上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调整。在他的指挥下,整个抢运工作如同一台精密仪器在高速运转。
最终,在宜昌失守前,堆积的物资和滞留的难民、伤病员全部运入四川,这些物资在重庆周围和西南各地重新建立起工业基地,生产出的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对支援长期抗战、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证了这次抢运的著名教育家晏阳初认为,“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敦刻尔克大撤退离不开部分英法军队的英勇阻击,同样,宜昌抢运得以顺利完成,除了卢作孚的卓越组织指挥外,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和牺牲。
当时,张自忠、薛岳等部在宜昌周边地区与日军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推进步伐,给抢运留下了较多时间。民生公司的职工在卢作孚的带动和影响下,不怕牺牲,冒着敌机轰炸进行抢运,“民俗”号轮遭遇敌机轰炸,加油工邱宝定在机舱值班时腹部中弹、流血不止,但他坚守岗位,最后连同加煤工杨培之、引水员王炳荣、大副李晖汉等人壮烈牺牲。
摘自《军事文摘》
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决定“以空间换时間”,将东部沿海地区的机关、学校、工矿企业等向西部迁移。迁移所依靠的交通工具中,飞机、火车、汽车资源有限,速度最慢的水路成为内迁主要通道。
当时,大多数人,包括国民政府,对能抵抗到哪一步并不清楚。有些厂家以为到了武汉基本就安全了,于是开始寻址建厂,着手恢复生产。但战事发展超出预料,南京沦陷不久,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的宣言,随后,企业被要求继续内迁入川。
由汉入川,宜昌是必经之地。长江航道,自宜昌至四川,水流湍急,滩险林立,两岸峭壁,船只只能满帆借助风力上行,且大型船只根本无法上驶。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宜昌处在日军的星月形包围之中。此刻的宜昌长江码头,物资器材积压成堆,从下游运来的各种器材设备,加上兵工器材总计在12万吨以上,可以说,全中国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了宜昌,一旦无法及时入川,后果实难预料。
但以当时可用轮船数和单艘轮船运力计算,完成这批人员与物资的抢运,需要约1年时间,且此时离川江枯水期只有40多天,一旦进入枯水期,抢运就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轰炸,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在码头上抢着登船,慌乱和无序的境况成为制约抢运工作最大的不确定性问题。
已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兼任运输联合办事处主任的卢作孚临危受命,经过调查和计算后,他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驾驶员以及宜昌港口的管理人员开会,商定出详细的抢运计划。
在这次抢运计划中,首先要求所有单位将物资按轻重缓急分为三个顺序,优先起运最重要物资,按秩序装船,不得争先恐后;根据航段情况、物资重要程度和装卸难度实行分段航运,调节航程以提高现有运力;增加装卸设备,设立转运站,增添趸船大型起重吊杆;同时增设电台,加强调度,把船、岸和宜昌指挥中心连接起来,随时了解船舶运输情况,以保证有序调度。
为此,卢作孚每天都到码头、驳船、轮船上实地查看,发现问题立即调整。在他的指挥下,整个抢运工作如同一台精密仪器在高速运转。
最终,在宜昌失守前,堆积的物资和滞留的难民、伤病员全部运入四川,这些物资在重庆周围和西南各地重新建立起工业基地,生产出的军工产品和民用产品,对支援长期抗战、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见证了这次抢运的著名教育家晏阳初认为,“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
敦刻尔克大撤退离不开部分英法军队的英勇阻击,同样,宜昌抢运得以顺利完成,除了卢作孚的卓越组织指挥外,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和牺牲。
当时,张自忠、薛岳等部在宜昌周边地区与日军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推进步伐,给抢运留下了较多时间。民生公司的职工在卢作孚的带动和影响下,不怕牺牲,冒着敌机轰炸进行抢运,“民俗”号轮遭遇敌机轰炸,加油工邱宝定在机舱值班时腹部中弹、流血不止,但他坚守岗位,最后连同加煤工杨培之、引水员王炳荣、大副李晖汉等人壮烈牺牲。
摘自《军事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