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甚夷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_Chen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岭南画坛的隐者吴灏,虽数十年不求闻达于主流画界,在自己的艺术天地里自得其乐,其画作却被谢稚柳评价为:“足使青藤却步、苦瓜袖手。”。自称为“岭南派叛徒”的吴灏家学渊源,自幼酷爱艺术,5岁学画,18岁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为校长丁衍庸所器重。24岁拜谢稚柳为师,学业精进,绘画上追宋、元水墨,下及明董其昌、徐渭,清八大山人、石涛,直取古人神韵。近日,“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囊括了吴灏的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其中油画作品是首次展出。得传统三熏三沐的吴灏,诗书画篆刻俱佳,在美术史家杨小彦的眼里“在当下广东,传统和旧学功力能到这个程度的,似乎仅此一人”。
  
  吴灏:艺术之道全乎于心,心正则笔关
  采访:李怀宇
  
  《收藏·拍卖》:这次在澳门的展览“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有什么特点?
  吴灏:较之以往的展览,这次是囊括了书法、国画、油画、篆刻、诗词。我从小便喜欢东涂西抹,5岁学画,到今年80岁,不知不觉已经作画75年了。但是我直至18岁才有正式的指导老师像丁衍庸、赵少昂等,24岁时接触谢稚柳老师,他也是我学画生涯中重要的老师。好在能够趁青春留倩影,有得快活就快活。我有一个特点,就是认识不少师友,学习是需要师友的,光是自己一个人闭门造车是不管用的,要自己努力加上师友间学习交流。我小时候写生画也学,铅笔画也学,我祖父还叫我学《芥子园》的水墨画。祖父好画,但职业是中医生。我们家三代从医,到我这辈“掉队”了,换成长辈戏称的“会饿死的艺术行业”。
  艺术之路很艰难,中外皆然。梵高没卖出一张画,莫奈住马房,毕加索没有素描纸作画,一个画家在成名之前,生活是很苦的,要卖出一幅画,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努力。我直至50多岁才卖出自己的第一幅画作。当时我住在危房,从正梁到地面有很大一条裂缝,刮风下雨的时候简直不能工作,处处漏水,好在最后还是熬过来了。很庆幸的是,我还能自学很多方面的知识,填饱肚子。这次展览算是我所学的一次总结吧,将我70多年的学画成绩表现出来,虽然算是拿到了“毕业证”,但是学无止境,我仍要继续努力。
  《收藏·拍卖》: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画家?
  吴灏:若是讲现代的话,毕加索、马蒂斯、梵高都是我很喜欢的画家。若是说中国画,就很多了,宋徽宗、石涛、八大、石溪等我都喜欢。
  《收藏·拍卖》:你在小时候听说画画是挨饿受穷,为什么后来以作画为生呢?
  吴灏:完全是出于爱好。从来都没有想过要以画画来赚钱,更何况是年纪那么小,又怎么懂得呢?我是真的爱好画画。就像以歌唱为生的,要是仅仅企图以唱歌来赚钱,也是不行的,很难在艺术上有更深的造诣。艺术始终要讲究本心,应当表现你正当的爱心。要对人和物有一种真爱,那才行;仅仅是表面功夫,那是不行的。唐代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即是讲感情。其实不仅中国画要这样,西洋画也是一样。像梵高,他是全身心扑在画画上,你们觉得他傻而已,其实他确是真心真意地作画。
  《收藏·拍卖》:在学习古人的画作里,你是不是临摹石涛和八大很多?
  吴灏:我临石涛多一些,八大少一点,山水画的基础就在那里。我拜赵少昂先生为师时,赵先生脾气很好,完全没有架子,整天夸我乖、学习能力强,劝我快点上学。我也想早点上学,能够去欣赏他展示收藏的作品,像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黄君璧、叶浅予等等。我一心想去看他的藏画,因为在小县城里很难看到有价值的作品,你不看真品,是学不到东西的,所以说师友很重要。我想向赵先生学习,他把我带到他二楼的画室,地下室是教学生用的。他对我说,有机会的话,带我去上海先学黄宾虹和张大千,看看是否适合。
  我小的时候便很喜欢岭南派。尽管鉴赏的眼力未到火候,但是我临摹很多的,如赵少昂、高剑父、高奇峰等的作品,我都学过。但我自认是岭南派“叛徒”,长大之后,随着鉴赏能力的增长,我就不喜欢岭南派了。打个比方,你看现代舞,要懂得欣赏芭蕾才能够说明功夫到家,因为它相对较高雅。当然不是说你只看表演者身材好,他们一举手一顿足,都是要表达一定意思的。我大概是在10岁的时候就不再学习岭南派了。
  《收藏·拍卖》:我听说你临摹张大千的画,几乎可以乱真。
  吴灏:初出道的人,没有人会说你行的。比如说,黄君璧画石溪,是能够乱真的。在这以前都要经历一段艰苦的日子,张大干早年作画要养活几十个人,当时画作不好卖。我记得“文革”前张大千的扇面一张六块钱,不值钱,生活要紧。总之,搞艺术是很艰难的。我没有张大千的本事,他是自产自销的,我只是帮人家写,多少钱一张,就做这样的交易。当时中国大陆很少人喜欢字画,我就给港澳地区的人作画,逐张算钱,曾有一次还被海关抓去问话。我照实说,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婆又没工作,我靠帮人临摹画为生。
  《收藏·拍卖》:你画油画又是跟谁学的?
  吴灏:是跟丁衍庸学的。我的油画卖出去两张,比梵高还好一点,他才卖出去一张,生活很困苦,只能穿别人不要的旧衣服。艺术家的生活都是很清苦的。齐白石没出名之前还是画死人像的呢,整天对着死人像,别提有多烦闷了。好在他的朋友安慰他,鼓励他去北京,才有了成名的机会。他在北京日子很难过,别人常常奚落他,他坐过的椅子别人要用手帕擦过才坐。其实全靠徐悲鸿带齐白石上来,但徐悲鸿有一点做得不好的就是在美术学院否定了书法,以素描作为美术的基础。其实素描不过是掌握写到物形而已。苏东坡的诗是讲“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这概括了中西画的道理。
  《收藏-拍卖》:1948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时,丁衍庸先生是如何教你的?
  吴灏:丁先生既是老师,也是校长。我们俩有共同的志趣爱好。我不喜欢政治,因为我为人直率,不会讲“曲话”。书法上,他懂马蒂斯,我也喜欢马蒂斯。我学石涛、八大,也是他所钟爱的。所以我晚间经常到他办公室聊天,他就将他的古玩给我观赏。
  《收藏·拍卖》:现在很多画家注重技术,你如何理解境界?
  吴灏:拿音乐来比喻,弹奏小提琴这些乐器都是需要技术的,指头功夫就是技术。有一点我就很不明白,为什么在音乐学院,他们需要学以前的名曲,如肖邦、贝多芬,但是现在的美术学院却从不提倡学习古典名家的画了。画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很久的锤炼,才能成为今日的名画,为什么不向他们学习呢?舍近求远。正如毕加索说:“中国这么好的艺术,何必来法国学呢?”我们的画他们懂得欣赏却不会临摹。
  《收藏·拍卖》:你觉得国画、油画、诗词这些艺术门类有没有相通之处?
  吴灏:孔夫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些东西是相通的,就是取法不同。这就好比我握笔写字跟用刀雕刻一样,取法不同而已。至于西洋画也是同样的道理。   《收藏·拍卖》: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你没有加入任何一个美协、美院、画院之类的团体。
  吴灏:我的想法是“不求闻达于诸侯”,这美术界的诸侯,我是不会跟人家争的。逍遥自乐才是我的人生哲学,作画都是我自己玩玩的东西,快乐就好。我所得到的都是我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所应当属于我的东西,这样就够了,别的我不强求。
  
  吴灏的油画是天性使然
  
  吴灏的绘画以传统为归宗,已获广泛认可,此次在澳门首展其油画作品,却为观者呈现了吴灏艺术之道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拜丁衍庸为师学习西画的经历或许是了解吴灏油画作品的另一个视角。艺术批评家杨小彦曾这样评价吴灏:“为人淡然,却有奇遇,生逢乱世,尽遇奇人”,对于吴灏首次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油画作品,杨小彦又有怎样的解读?
  
  《收藏·拍卖》:您是怎么认识和关注到吴灏及其作品?
  杨:我是在一些展览中看到吴老的画。他的山水传统功力很深,难得。后来读到他的《青灯论画》,才知道吴老在书画鉴定方面也造诣很深。再后来还读到吴老的诗词,写得好。在广东,传统和旧学功力能到他老人家这个程度的,似乎仅此一人了。
  《收藏·拍卖》: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大道甚夷——吴灏艺术展”展览中囊括了吴灏所有的创作门类,包括国画、书法、篆刻、油画,可以说是吴灏从艺以来作品最完整的一次大展。为人所熟知的是,吴灏在临摹古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但本次作为第一次展出的油画也颇令人惊讶,让人想起20世纪早期那批油画大家,用笔轻松,灵动,并没有太多写实油画强调的素描和造型概念在其中,请问您如何看待和评价吴灏的油画创作?
  杨:吴老的山水是传统的,但他的油画却是现代主义的路子(即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学习西方绘画的路子,主要学习风格包括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让我想到了马蒂斯,潇洒,别致,有趣,颜色也控制得很微妙,有一种天然的感觉,是好画。甚至,我觉得他的油画更本能,更才情,更自然。
  《收藏·拍卖》:从吴灏的作品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当代绘画”的影子,他的油画作品似乎没有经过新中国以后的经典写实或者当代艺术各种风格的影响,而是保持一种民国遗风,您是怎看这一现象?
  杨:首先我们要定义“当代绘画”,才能说吴老的油画没有“当代”。如果这个当代是指现在的油画,比如张晓刚那一类,吴老的确没有“当代”,但如果是指我所说的“现代主义”,则吴老的油画很当代。“民国遗风”这一点不好解释,可能是由于他的油画和现在人们所熟悉的趣味差距太大的缘故了吧。
  《收藏·拍卖》:吴灏在采访中曾经引用过孔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旁证各个门类书画、诗词和油画之间是融会贯通的关系,您认为吴灏众多的创作门类之间的关系如何?
  杨:诗书画印好解释,是高度一体的,但他的油画就有点另类,似乎不能完全进入吴老传统这个路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觉得应该重视吴老的油画,尽管数量不多。
  《收藏·拍卖》:能否具体谈谈令您感到印象深刻的油画作品?
  杨:油画中,人物比山水更有意思,有一种直率,一种天然,色调也淡然,很好。
其他文献
梅瓶是古陶瓷中的一种常见瓶式。其形小口、短颈、丰肩、胫部渐内收、浅圈足,有的带盖,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清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到了明清,官窑和民窑都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御窑厂的产品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
期刊
大师书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三十九岁之前写的字集于《李息翁临古法书》中,一九三零年纪念大师五十寿诞发行,印数少,一九六二年后辈集资翻印过三百册,由钱君香先生设计,用蜡染布盒装,朴素大方。现已不易得到。前期书法,结体稍扁,章法紧凑,笔锋锐利,才气纵横,逸宕沉稳。他习字的次序是首篆、次隶、再楷、再行,后作草书。然衣冠举止仍是再现古哲风范,功底扎实,为独开流派打下坚实基础。  五十岁左右,字的结
期刊
追求人与自然间的均衡、和谐,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的理念,具体实践于玉石工艺的领域中,即为“量材就质”的设计观。“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材料自然天成的色泽或形态,以决定作品的主题、纹样。这是匠人在预设的条件下,透过充分理解质材特色,以激发个人创意,协调天然与人为的创作方式,其结果往往出人意表,却又似乎理所当然,恰如其分,所以称巧,是所谓“巧雕”。  目前可知,最早的一件巧雕玉石作品,是出土于安
期刊
约瑟·马洛德·威廉·透纳(J.M.W.Turner)(1775—1851)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英国画家之一。他于18世纪末引领英国画坛,毕生致力于风景画创作,并且把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透纳因为其构想极具创作性因而成为风景画现代化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将历史感怀和现实思绪引入风景画之中,使风景画如同历史画那样承载“崇高”内容,而彰显出前所未有的宏大与崇高。他把含义丰富的
期刊
陶醉于蕴育悠久历史的韩国传统之美  在现代化的韩国首都首尔中,仍留有许多李朝时代的痕迹,曾为日据时代总统府的中央博物馆即为其一,在这韩国最大的博物馆中,收藏了无数的文化遗产,展现其传统文化之美,体现出韩国人恢复民族文化的目标。    日据时代的朝鲜总统府蜕变为韩国最大博物馆  首尔,即使到高楼林立,却仍嗅得出李朝五百年历史文化的气息。在首尔北方屹立着1392年李朝时代所兴建的王宫——景福宫,至今依
期刊
不同的民族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但人们为了更好地交流不时还会运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各种意思,其中手势便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之一。在艺术作品中,人物摆出的不同手势也具有各种象征意义。  在中国,双手抱拳隐于袖中的敬礼方式与西方人的握手具有相同的含义,表示拳头不会用来攻击对方。这一手势还伴有七种不同程度上自我贬低的姿势,其中最为极端的是跪在地上,反复以头触地。神则根据地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程度的敬礼的姿势,皇帝
期刊
清初画家恽寿平赞赏说,此画“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炉火纯青的纸本水墨技法,匠心独运的神思妙笔,使得这幅《富春山居图》成为从富春江下游两岸真山真水真景色中提炼出来的经典杰作,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画成之初,黄公望即题款送给无用上人,于是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而开始了它迄今660年的坎坷历程。当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
期刊
箧中旧藏有曹广桢楹帖,上网检索各种资料简介均作:号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进士,曾任吉林学政。寥寥几笔,大同小异。可见其名不显。然检索《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则不见曹广桢之名。唯检得光绪十八年壬辰科二甲七十五名进士曹广植,湖南长沙人。“桢”与“植”字形近,当系一人。故知榜名误书,或后改“植”为“桢”也未可知。特为拈出,以为谈助。    粤中名书家曾景充以碑入帖,北笔南意,风骨雄奇,丰神俊爽,论者谓为岭南
期刊
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在世界博物馆界是个传奇,它是由一个钱永远也花不完的日本老太太建立的;老太太叫小山美秀子,动建博物馆念头时已逾八十岁了,当时她的心气很高,请世界最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不惜金钱,只求最好。  贝聿铭先生对外宣称,此博物馆为他的封山之作(尽管他后来又封了好几回山)。从草图开始,他多次到日本在现场指挥,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亲自过问,直至落成。我们从下车开始,
期刊
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尔小镇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始于1970年,今年已经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41个年头。6月16日,第41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迎来全球37个国家的近300家画廊,展示了2500位艺术家的现代及当代作品,成为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但就在开幕前3个多月前的2月25日,巴塞尔博览会的合伙创始人之一恩斯特·拜尔勒(Ernst Beyeler)在瑞士的家中逝世,享年88岁。拜尔勒是一位艺术经销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