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50025547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能促使学生品德、智力、体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体育家袁敦礼先生认为体育家必须懂得教育,而不懂得体育的教育家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的教育家。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他还指出,素质教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全体学校;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一、品德素质的培养
  
  教会学生求真、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教育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爱护公物。
  2.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所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才有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4.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逐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而智力是文化素质最重要的一方面。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像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2.培养学生的求知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三、身体素质的培养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
  1.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运动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掌握动作技术和科学方法,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例如,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用投排球来代替猎枪)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投准和躲避能力,更能使他们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相协作、团结一致,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由于各种游戏的手段不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也不同。在培养体育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如组建业余运动队,为大学输送体育人才等。
  
  四、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学校体育鉴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学科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地理课堂的生活化和现实化是新时代地理教学的要求,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堂教学,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熟悉生存环境,增强生存能力。地理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才会有无穷的地理资源可供开掘,学生学习地理才有兴趣,从而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  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一种对话活动,在这一对话活动中必须贯彻语文教学审美化原则,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一、与文本对话,激发情感,发现美    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文本(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美的素材。紧扣文本,充分利用教材中蕴涵的
2001年颁布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明确指出:“将妇女教育的主要目标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在课程、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中,把性别意识纳入到教师培训课程”。《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也规定“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表明我们的政府已经注意到教育在传播性别观念和实现性别平等上所承载的重要功能,并能具体到通过课程、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的改善来努力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强烈。高知识意味着高收入,精技术意味着高报酬。这一社会现象,使很多家长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意识到提高子女文化知识的紧迫性。在“教育是一种投资”的心理作用下,家长、社会、学校把培养孩子变成一种商业行为。在眼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驱动下,家庭教育已经在慢慢变成工厂的流水线,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个麻木不仁的产品。教育的
环境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处理其与环境关系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的教育。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普及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增强环保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历史作为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其实质反映的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
搞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外教育工作者都做了不少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内容,对学生德育进行一些探索。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古代传统篇目中有许多谈及个人修养和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的内容,对德育工作有些帮助,于是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第一,整理挖掘概括  通过对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及所能找到的古代散文的整理,归结发现古人的思想教育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个人修养
作为教师的我总愿化作一缕微风,轻轻吹起学生心田的浪花朵朵。  1.课前栏目,张扬个性  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总喜欢在上第一节课时发表一通议论:“语言是架通事业成功的桥梁,语言是连接人生风景的纽带,高超的语言表达是一个人行走社会和成就事业的万能绿卡。同学们,你们想获得这张绿卡吗?请跟随我一同走进‘智慧’栏目。”  此时,所有的学生被我深深地吸引着。我接着主持“智慧”小栏目:“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
在英语教学中,用电脑、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動作等直观手段,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从而吸引学生产生兴趣。但如果能采用种种表演手段,创设种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则更能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兴趣经久不衰,使英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表演可加强学生对教材的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往往让学生去背诵:背单词,背对话,背课文
地理作为高考科目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了。而初中地理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教学中,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中、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初中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而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笔者在讲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签订的有关内容时,发现学生眉头紧锁,疑云重重:鸦片战争是由鸦片问题“引发”,而南京谈判及所签订的《南京条约》却没有提及鸦片问题,为什么?笔者一时难以作答,只好带着疑问翻阅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才弄清了一点眉目,现梳理如下,以笔者之砖,引他人之玉。  问题要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谈起。这一场技术领域的革命,使英国社会特别是其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各主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