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
(2)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教学难点:
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设想:
(1)结合范文,指导学生明确写法。
(2)结合图片、相关的材料(枫叶)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联想,开拓思路。
(3)课堂迁移:参照范文,描写枫树。
(4)课堂交流。
(5)课后迁移、内化。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每个同学的理想、目标。在平时的作文训练练笔中,越来越多的同学正在向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靠拢。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觉得这是一块鸡肋——吃着没有味道,但又不能放弃。该如何行之有效地让我们的写作能力上一个台阶呢?
我们今天就从写景人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景写好了,可以为其他写作的学习积累经验。
(展示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①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②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写景不仅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具体而言,描写景物时,要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视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来描绘景物。即苏轼笔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使景物千姿百态。,再引用几句诗,注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景物不仅千姿百态,呈现立体美,而且具有诗情画意。
注意关键字眼:远、近、高、低、静、动、五官感觉、诗文。
二、示范:展示图片——桃李园(校园一景)
这是我们校园中的桂花,现在让大家来观察—下,把桂花的神韵化为笔下的文字,怎么写?如何从远、近、高、低、静、动人手,调动五官感觉,结合诗文,将情感灌注其中?
(配乐朗读范文,并结合范文具体分析)
附范文: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
音乐好像桂花的芳香,渐渐远去了,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缥缈的桂花化为笔下具体的文字,在字里行间表现桂花的神韵。最关键的是首句要点题,“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接着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随着镜头的推进,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视觉调动了,味觉也没有落下,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通感。
师:大家在《荷塘月色》中已经学过相关的手法了,写荷花的香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也是借助通感把五官感觉调动起来,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最后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用“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来赞美桂花,写出桂花芳香的特点。
三、练习
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校园中另一处景物——图书馆前非常有特色的三棵树。
(展示图片)我们就按照由远及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来观察图书馆前的这三棵枫树。先来看树冠的外观,刚才描写桂花树的树冠是“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如果还是夏天,我们看见的树冠也一定是像绿云,可现在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枫树像什么呢?
生:像火!
师:很好,除了火,还像什么?从颜色上还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纷纷):晚霞、朝霞、红旗……
师:很好,像飘扬的红旗,都点出了它颜色上的特点。这些都是从远处看树冠整体的,如果从树冠的组成部分来观察呢?
生:树冠像火,那树叶就是火苗。
生:树叶像火红的蝴蝶,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憩于枝头。
生:我觉得它像金鱼的大尾巴。
师:像金鱼的大尾巴,非常好,动感也出来了。大家再想想,看看谁有新的突破。刚才大家都是从视觉角度来观察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换成肤觉或者嗅觉呢?(学生思考)这幅画面上的枫叶色彩绚丽,很像丝绸,摸上去一定是滑润的感觉。(生纷纷点头赞许)
师:远处的观察过了,让我们拉近距离看看枫叶吧。(分发课前准备好的落叶)刚才我们说枫叶远看像丝绸一样滑润、华丽,大家观察一下手中的叶子,甚至反过面来摸一摸,闻一闻。枫叶有四叶、五叶的,有很多品种,它的外形像什么?
生:像手掌。
师:叶如手掌,那叶脉是什么?
生(纷纷):血管、筋、青筋……
师:你们摸摸自己的手,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筋?(生看,摇头)那这应该是什么人的手呢?
生:劳动者的手。
师:对,劳动者的手,回家看看父母亲的手,肯定也是这样的。他们饱经沧桑,辛勤操劳。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手中的枫叶,有的已经红了。越是红的叶片,开始枯萎或枯萎的面积越大,有的甚至还有虫洞,这正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不经历风霜怎么见枫叶红。枫叶这一路走来,用此时此刻的状态告诉我们它的经历。甚至你可以闻一闻,它现在不能告诉你绿的茂盛、生的蓬勃,但它可以告诉你秋的沧桑、秋的收获。所以,我们要把五官感觉调动起来。
师:接下来,我们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由上而下来观察这三棵树。大家看图书馆前的三棵树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生:笔直。
师:对,笔直笔直的,由这你们能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师:很好,枝枝叶叶向上团结的白杨。那旁逸斜出的细的枝叶你们可以分辨出是这三棵树中的哪—棵的吗?
生:没办法。
师:由这我们可以联想到舒婷的《致橡树》中的“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三棵树不也是这样吗?团结,并肩站立,共担风雨,共享虹霓。
师:除此之外,由三棵树的数字“三”,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三个臭皮匠,抵上—个诸葛亮。
师:很好,那这说明什么?
生(纷纷):团结。
师:对,团结,智慧也需要团结。 生:一个好汉三个帮。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好汉也需要团结。还有吗?(学生思考)
师:这三棵枫树在图书馆前,又是在学校之中,孔子有一句话刚好可以借用,大家想想。
生(不约而同):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我想,大家对这句话有充分的理解。所以说,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可以收获很多。我们接着往下,同学们每天在图书馆进进出出,可以看见这三棵树比六层楼要高,而且,大家刚才也看见了,远看时这树冠很大,要支撑起这么高的树,这么大的树冠,那这树根要怎么样?
生:要深,根要粗壮。
师:对,要深扎根,如果像墙上芦苇就不行了。那这三棵树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大的站立在这的吗?
生:不是,是小树苗。(有学生强调是小小的树种)
师:一开始,的确只是小树苗,要长成这么高大的树,这个过程需要什么?(生纷纷发言,师总结)要不断汲取营养,要深扎根。你们现在就是小树苗,以后就是参天大树,你们要学问高深,就要好好利用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把树上下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没有枝干壮,那得秋叶红。你们要学问高深,就要狠下苦功。这里我们是把心里话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用诗意的话语呢?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要从小做起,要抓早。如果根基没有打好,就达不到好的目的。
师:在展开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各个方面的信息。像枫树在冬天,叶子纷纷落下,由这可以想到什么?
生:冬天的枫叶是红色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灿烂、美丽。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飘飘扬扬的红色的枫叶,离开枝头,回到大地的怀抱,回报大地的供养之情。只是,大家要注意,原诗句中的“落红”是指落叶吗?
生:落红是花。
师:对,指落花,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借用一下,将枫叶飘离枝头形象而诗意地表达出来。
师:引用诗句最关键的是要切合此情此景,让情景交融,而不是生搬硬套抓过一句诗。要从写景的角度,为写景服务,让情景上升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现在,我们一起动笔,把刚才的思路整理一下,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调动五官感觉,注人情感,引入恰当的诗句。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词语、诗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动笔时可以顺着刚才讨论展开的思路,也可以写自己新的想法。(学生动笔写)
附描写树的词语:新枝、枝杈、树冠、青.翠、苍翠、葱绿、油绿、浓荫、挺拔、笔直、盘曲、倒垂、摇曳、飘舞、婆娑、修直、袅娜、苍劲、遒劲、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参天耸立、奇美挺秀、笔直娟秀、秀颀修直、卷曲拐扭、盘根错节、青翠欲滴、枝叶如盖、林涛滚滚、扶摇直上、旁逸斜出、虬枝盘曲、青枝绿叶。
相关的诗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霜重色愈浓
枫叶满阶红万片
……
四、反馈
①学生口头作文,梳理条理,开拓思路。②让已完篇的或有特色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鼓励创新、破格。
生:深秋了,秋风起了,瑟瑟地,挟着连绵的秋雨浸淫着大地。它总带给人丝丝凉意。这时,高大的枫树在秋风中摇曳。不知从何时起,碧绿一夏的枫树的叶儿枯萎了,失去它原有的光辉。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一个人靠着它,默默地看着一片片叶儿落下,慢慢地铺满了,踏上去软绵绵的。看着纷纷扬扬的落叶,我不禁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虽落了,但它们把自己融入了大地,变成养料滋养着大树,来年高枝上的嫩芽上定会闪现它们的笑容。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辛勤耕耘的园丁———老师。他们身上不正体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师:从落叶写起,“化作春泥更护花”,由物及人,想到老师,写得很好。
生:在我们宁静而美丽的校园里,有三位高大而团结的守护神。它们很高,比它们守护的七层楼的图书馆还高。挺直而粗壮的枝干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枝繁叶茂,枝叶间相互延伸、交错,紧密地联系着,俨然是一道铜墙铁壁。守护神虽然高大,却也不乏温柔的一面——枫叶,男陛霜降后,换上火红衣裳的枫叶。经霜的它们已失去嫩滑的光泽,历经沧桑而经络毕现,但这并不影响它被文人骚客用来寄托无限的思恋和无边的遐想。
师:抓住树的外形、颜色来写,体现了细节,若能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总结、增色,效果更好。
生: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之中,片片枫叶随风飘落,仿佛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顽皮地逗留玩耍,纷纷扬扬的,煞是壮观。与其说枫叶们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如说它们是向生活发起挑战的勇士,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母枝,承载着一份美丽的理想,飞舞在风雨中,越飘越高远,到茫茫的未知世界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路途多么艰辛,它们从未有半点退缩和迟疑,摔倒了,爬起来,全力以赴,再度前进。经过一段漫长曲折的“人生路”,枫叶们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地。它们感到无限的自豪,因为它们曾经轰轰烈烈,因为它们问心无愧,因为它们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时,我不禁想到:树犹如此,人将如何?
师:这是紧扣树的成长历程,以落叶为突破点,由树联想到你们现在了,“树犹如此,人将如何?’,巧妙借用,很好地过渡提升。
生:在图书馆的前面矗立着三棵高大的枫树,它们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又像威严的哨兵,粗大、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是那么的惹人喜爱。碧绿的枝叶,像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在飒飒的微风中摆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的动听悦耳的琴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这绿的海洋、诗的世界里,呼吸新鲜且带有点儿清香的空气,静听悦耳的虫鸣,真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这是让时光倒流,写夏天的枫树了,抓住夏天树叶的特点:颜色、气味来写。大家写作时,先锁定目标,从不同角度着笔,调动五官感觉。思路—打开,境界就开阔了。
师(总结):写景,不仅是写出景物的美,是把情感抒发出来,吏重要的是情景交融,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单单是为了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议论服务的。我们进行这种写作训练,主要是帮助大家在写作初期,刚起步时能比较轻松地从无到有、由低到高,走上写作的轨道,品出耕耘的乐趣。其实,等大家的写作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大家就知道,好作文并不都是这么去分解、琢磨出来的,更多的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是从内心不可遏制地流出来的。要达到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平时不仅要勤练笔、勤积累,还要善于观察、捕捉、挖掘生活中的美。千万不要认为熟悉之处无风景,我们的生活里、校园中就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去观察它的外在美,挖掘出它内在美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
(展示图片校园风景,边展示边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的美)
五、拓展
要求:从所展示的校园风景中任选二、三处,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结束语: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同学们,坚持练笔,你会发现你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梁媛)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
(2)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重点:
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教学难点:
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教学设想:
(1)结合范文,指导学生明确写法。
(2)结合图片、相关的材料(枫叶)引导学生观察,并展开联想,开拓思路。
(3)课堂迁移:参照范文,描写枫树。
(4)课堂交流。
(5)课后迁移、内化。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够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是每个同学的理想、目标。在平时的作文训练练笔中,越来越多的同学正在向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靠拢。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觉得这是一块鸡肋——吃着没有味道,但又不能放弃。该如何行之有效地让我们的写作能力上一个台阶呢?
我们今天就从写景人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景写好了,可以为其他写作的学习积累经验。
(展示幻灯片,明确教学目标:①从不同角度着笔,使景物呈现立体美。②即景生情,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写景不仅是为了写景,而是为了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具体而言,描写景物时,要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静态、动态、视觉、肤觉、味觉、嗅觉、听觉等角度来描绘景物。即苏轼笔下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使景物千姿百态。,再引用几句诗,注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景物不仅千姿百态,呈现立体美,而且具有诗情画意。
注意关键字眼:远、近、高、低、静、动、五官感觉、诗文。
二、示范:展示图片——桃李园(校园一景)
这是我们校园中的桂花,现在让大家来观察—下,把桂花的神韵化为笔下的文字,怎么写?如何从远、近、高、低、静、动人手,调动五官感觉,结合诗文,将情感灌注其中?
(配乐朗读范文,并结合范文具体分析)
附范文:
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
音乐好像桂花的芳香,渐渐远去了,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缥缈的桂花化为笔下具体的文字,在字里行间表现桂花的神韵。最关键的是首句要点题,“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接着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随着镜头的推进,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视觉调动了,味觉也没有落下,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通感。
师:大家在《荷塘月色》中已经学过相关的手法了,写荷花的香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也是借助通感把五官感觉调动起来,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最后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用“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来赞美桂花,写出桂花芳香的特点。
三、练习
师: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校园中另一处景物——图书馆前非常有特色的三棵树。
(展示图片)我们就按照由远及近、从高到低的顺序来观察图书馆前的这三棵枫树。先来看树冠的外观,刚才描写桂花树的树冠是“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如果还是夏天,我们看见的树冠也一定是像绿云,可现在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枫树像什么呢?
生:像火!
师:很好,除了火,还像什么?从颜色上还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纷纷):晚霞、朝霞、红旗……
师:很好,像飘扬的红旗,都点出了它颜色上的特点。这些都是从远处看树冠整体的,如果从树冠的组成部分来观察呢?
生:树冠像火,那树叶就是火苗。
生:树叶像火红的蝴蝶,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憩于枝头。
生:我觉得它像金鱼的大尾巴。
师:像金鱼的大尾巴,非常好,动感也出来了。大家再想想,看看谁有新的突破。刚才大家都是从视觉角度来观察的,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换成肤觉或者嗅觉呢?(学生思考)这幅画面上的枫叶色彩绚丽,很像丝绸,摸上去一定是滑润的感觉。(生纷纷点头赞许)
师:远处的观察过了,让我们拉近距离看看枫叶吧。(分发课前准备好的落叶)刚才我们说枫叶远看像丝绸一样滑润、华丽,大家观察一下手中的叶子,甚至反过面来摸一摸,闻一闻。枫叶有四叶、五叶的,有很多品种,它的外形像什么?
生:像手掌。
师:叶如手掌,那叶脉是什么?
生(纷纷):血管、筋、青筋……
师:你们摸摸自己的手,看看有没有这样的筋?(生看,摇头)那这应该是什么人的手呢?
生:劳动者的手。
师:对,劳动者的手,回家看看父母亲的手,肯定也是这样的。他们饱经沧桑,辛勤操劳。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手中的枫叶,有的已经红了。越是红的叶片,开始枯萎或枯萎的面积越大,有的甚至还有虫洞,这正应了那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而不经历风霜怎么见枫叶红。枫叶这一路走来,用此时此刻的状态告诉我们它的经历。甚至你可以闻一闻,它现在不能告诉你绿的茂盛、生的蓬勃,但它可以告诉你秋的沧桑、秋的收获。所以,我们要把五官感觉调动起来。
师:接下来,我们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由上而下来观察这三棵树。大家看图书馆前的三棵树的树干有什么特点?
生:笔直。
师:对,笔直笔直的,由这你们能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白杨礼赞)中的白杨。
师:很好,枝枝叶叶向上团结的白杨。那旁逸斜出的细的枝叶你们可以分辨出是这三棵树中的哪—棵的吗?
生:没办法。
师:由这我们可以联想到舒婷的《致橡树》中的“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三棵树不也是这样吗?团结,并肩站立,共担风雨,共享虹霓。
师:除此之外,由三棵树的数字“三”,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
生:三个臭皮匠,抵上—个诸葛亮。
师:很好,那这说明什么?
生(纷纷):团结。
师:对,团结,智慧也需要团结。 生:一个好汉三个帮。
师:众人拾柴火焰高,好汉也需要团结。还有吗?(学生思考)
师:这三棵枫树在图书馆前,又是在学校之中,孔子有一句话刚好可以借用,大家想想。
生(不约而同):三人行必有我师。
师:我想,大家对这句话有充分的理解。所以说,展开想象的翅膀,你就可以收获很多。我们接着往下,同学们每天在图书馆进进出出,可以看见这三棵树比六层楼要高,而且,大家刚才也看见了,远看时这树冠很大,要支撑起这么高的树,这么大的树冠,那这树根要怎么样?
生:要深,根要粗壮。
师:对,要深扎根,如果像墙上芦苇就不行了。那这三棵树是一开始就这么高大的站立在这的吗?
生:不是,是小树苗。(有学生强调是小小的树种)
师:一开始,的确只是小树苗,要长成这么高大的树,这个过程需要什么?(生纷纷发言,师总结)要不断汲取营养,要深扎根。你们现在就是小树苗,以后就是参天大树,你们要学问高深,就要好好利用图书馆,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师: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把树上下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没有枝干壮,那得秋叶红。你们要学问高深,就要狠下苦功。这里我们是把心里话用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用诗意的话语呢?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要从小做起,要抓早。如果根基没有打好,就达不到好的目的。
师:在展开联想与想象时,要注意各个方面的信息。像枫树在冬天,叶子纷纷落下,由这可以想到什么?
生:冬天的枫叶是红色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灿烂、美丽。
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飘飘扬扬的红色的枫叶,离开枝头,回到大地的怀抱,回报大地的供养之情。只是,大家要注意,原诗句中的“落红”是指落叶吗?
生:落红是花。
师:对,指落花,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借用一下,将枫叶飘离枝头形象而诗意地表达出来。
师:引用诗句最关键的是要切合此情此景,让情景交融,而不是生搬硬套抓过一句诗。要从写景的角度,为写景服务,让情景上升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现在,我们一起动笔,把刚才的思路整理一下,按照远、近、高、低的顺序,调动五官感觉,注人情感,引入恰当的诗句。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词语、诗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动笔时可以顺着刚才讨论展开的思路,也可以写自己新的想法。(学生动笔写)
附描写树的词语:新枝、枝杈、树冠、青.翠、苍翠、葱绿、油绿、浓荫、挺拔、笔直、盘曲、倒垂、摇曳、飘舞、婆娑、修直、袅娜、苍劲、遒劲、枝繁叶茂、傲然挺立、参天耸立、奇美挺秀、笔直娟秀、秀颀修直、卷曲拐扭、盘根错节、青翠欲滴、枝叶如盖、林涛滚滚、扶摇直上、旁逸斜出、虬枝盘曲、青枝绿叶。
相关的诗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霜重色愈浓
枫叶满阶红万片
……
四、反馈
①学生口头作文,梳理条理,开拓思路。②让已完篇的或有特色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鼓励创新、破格。
生:深秋了,秋风起了,瑟瑟地,挟着连绵的秋雨浸淫着大地。它总带给人丝丝凉意。这时,高大的枫树在秋风中摇曳。不知从何时起,碧绿一夏的枫树的叶儿枯萎了,失去它原有的光辉。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喜欢一个人靠着它,默默地看着一片片叶儿落下,慢慢地铺满了,踏上去软绵绵的。看着纷纷扬扬的落叶,我不禁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虽落了,但它们把自己融入了大地,变成养料滋养着大树,来年高枝上的嫩芽上定会闪现它们的笑容。这时,我不禁想起了辛勤耕耘的园丁———老师。他们身上不正体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师:从落叶写起,“化作春泥更护花”,由物及人,想到老师,写得很好。
生:在我们宁静而美丽的校园里,有三位高大而团结的守护神。它们很高,比它们守护的七层楼的图书馆还高。挺直而粗壮的枝干支撑着硕大的树冠,枝繁叶茂,枝叶间相互延伸、交错,紧密地联系着,俨然是一道铜墙铁壁。守护神虽然高大,却也不乏温柔的一面——枫叶,男陛霜降后,换上火红衣裳的枫叶。经霜的它们已失去嫩滑的光泽,历经沧桑而经络毕现,但这并不影响它被文人骚客用来寄托无限的思恋和无边的遐想。
师:抓住树的外形、颜色来写,体现了细节,若能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总结、增色,效果更好。
生: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之中,片片枫叶随风飘落,仿佛一个个红色的小精灵,顽皮地逗留玩耍,纷纷扬扬的,煞是壮观。与其说枫叶们似“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如说它们是向生活发起挑战的勇士,义无反顾地离开了母枝,承载着一份美丽的理想,飞舞在风雨中,越飘越高远,到茫茫的未知世界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路途多么艰辛,它们从未有半点退缩和迟疑,摔倒了,爬起来,全力以赴,再度前进。经过一段漫长曲折的“人生路”,枫叶们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地。它们感到无限的自豪,因为它们曾经轰轰烈烈,因为它们问心无愧,因为它们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时,我不禁想到:树犹如此,人将如何?
师:这是紧扣树的成长历程,以落叶为突破点,由树联想到你们现在了,“树犹如此,人将如何?’,巧妙借用,很好地过渡提升。
生:在图书馆的前面矗立着三棵高大的枫树,它们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又像威严的哨兵,粗大、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是那么的惹人喜爱。碧绿的枝叶,像一把把精致的小扇,在飒飒的微风中摆动着,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从遥远的天际传来的动听悦耳的琴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这绿的海洋、诗的世界里,呼吸新鲜且带有点儿清香的空气,静听悦耳的虫鸣,真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这是让时光倒流,写夏天的枫树了,抓住夏天树叶的特点:颜色、气味来写。大家写作时,先锁定目标,从不同角度着笔,调动五官感觉。思路—打开,境界就开阔了。
师(总结):写景,不仅是写出景物的美,是把情感抒发出来,吏重要的是情景交融,实现“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单单是为了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议论服务的。我们进行这种写作训练,主要是帮助大家在写作初期,刚起步时能比较轻松地从无到有、由低到高,走上写作的轨道,品出耕耘的乐趣。其实,等大家的写作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大家就知道,好作文并不都是这么去分解、琢磨出来的,更多的是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是从内心不可遏制地流出来的。要达到这一层次,就要求我们平时不仅要勤练笔、勤积累,还要善于观察、捕捉、挖掘生活中的美。千万不要认为熟悉之处无风景,我们的生活里、校园中就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去观察它的外在美,挖掘出它内在美的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
(展示图片校园风景,边展示边点评,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的美)
五、拓展
要求:从所展示的校园风景中任选二、三处,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结束语: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同学们,坚持练笔,你会发现你眼前的世界越来越开阔,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