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襄阳市教育局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德育系统化、课程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做文章,推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构建系统化模式,筑牢德育基础
襄阳市教育局从理念、目标、实践三个宏观层面着眼,系统构建了“五四三”德育模式,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序可遵、有章可循。
用“五个一切”统领德育理念。多年实践,襄阳市逐渐提炼形成了“五个一切”德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能更好、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的一切在人。其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转化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最美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
为促进“五个一切”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贯彻实施,襄阳市连续七年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逐步构建学生评价教师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中心。连续10年开展“市级优秀学生评选”,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学生600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全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有4所学校被授予“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3所学校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6所学校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评选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00名、先进集体50个、优秀德育案例50个。
用“四个人人”细化德育目标。为防止德育目标抽象化,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人人成为生态公民、人人书写伟大梦想“四个人人”教育实践活动。一是“万名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坚持群众性和普遍激励的原则,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唱主角,人人有机会。目前计划到2020年累计评选10000名市级美德少年,圆满完成“万名美德少年”培养工程总目标。二是文明养成教育。依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和“襄阳文明20条”提倡的29条主要内容(以下简称“29条”),以文明养成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体师生广泛开展“人人都是文明使者”教育实践活动。师生文明素质普遍提升,初步形成了阳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内外人文环境。三是生态文明教育。以“美丽襄阳,我是行动者”为主题,开展“人人成为生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做到“四个一”,即:教师上好一节生态文明教育课、学生学会一门生态文明小技能、学校落实一项生态文明硬措施、家校共建一个生态文明社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市教育系统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四是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人书写伟大梦想”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指导各地各校通过开展“少年强、中国梦”主题征文,“少年中国说”主题演讲比赛,“梦想大讲坛”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梦想,在不断的“寻梦、筑梦、追梦、圆梦”过程中,成就自我。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活动。
用“三篇文章”汇聚德育合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上做文章,基本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德育教育格局。一是借势宣传动员,形成舆论合力。借创文之势,在校园及周边全面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借各主流媒体号召全社会关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校合力。全市702所中小学成立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三是积极协调各方,形成协同合力。每年联合宣传、科技、妇联、民政、团委、关工委等近20家部门开展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诚信征文等德育活动24项。同时,借助外部资源为德育工作助力,以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为抓手,统筹利用博物馆、革命遗址、历史遗迹、青少年活动中心、知名企业生产基地等育人资源,开发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效果,惠及学生达20万余人。
落实课程化标准,增强德育实效
在襄阳市的学校里,如今基本构建形成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做到“三个坚持”,将德育内容细化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坚持德育课堂主阵地。严格按照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学校开设《道德与法治》,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严格落实省级地方课程《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起点阅读》《朝读经典》等。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小学1-2年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了德育课程教学评估和检查制度,德育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坚持德育课时严保障。目前,襄阳市义务教育德育课时比列占8%,高中阶段德育课时占8个必修学分。学校严禁以任何理由减少德育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德育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和挪作他用。将课程开设情况纳入学期开学检查和常规督查必检内容,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为“一票否决”项。
坚持德育素材广覆盖。一是实现《起点阅读》《朝读经典》课程“三纳入”。纳入课程计划,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范围,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体系。《朝读经典》(1-6年级)朗读范本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唯一媒体信息平台——云上襄阳APP中增设专版,全省“双读”优质课不断涌现。二是全力打造地方精品课程。精心编写了襄阳地方德育教材《襄阳好风日》,通过深度挖掘襄阳本土自然人文资源中的德育元素,激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该教材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和中考命题范围。
三是鼓励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和资源禀赋,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楹联文化让荆州街小学大放异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楹联规范化教学60强学校”、“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单位”,被教育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开展特色化育人,彰显德育魅力
襄阳市的德育工作,还充分挖掘、利用“本土基因”,把襄阳特色、县域特色和学校特色融入其中。
一是突出襄阳特色。2018年初,我们以“中国梦——少年行”为主题,启动襄阳市中小学首届隆中艺术节活动,设置孟浩然经典诵读大赛、光未然合唱大赛、米芾书画大赛三大板块。活动坚持学校全覆盖、学生全参与的原则,做到校校组织、班班开展,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
二是突出县域特色。积极引导各县(市、区)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德育教育特色创建。比如,老河口市深入实施德育“1135”工程;保康大力推行生本德育;樊城狠抓养成教育;南漳县坚持以文育德,开创山区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谷城县全域创建书香校园,以传统文化为蓝本,夯实学校文化底蕴。
三是突出学校特色。多年来,襄阳市以“五园”创建(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为抓手,在全市中小学校实施“百花园”工程,让一所学校实现“树有型、花有景、园有意、地有情、墙有音、壁有声”,赋予学校个性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德育特色。目前,全市50多所中小学被命名为“五园”创建示范学校。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襄阳市教育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會“9个坚持”“6个下功夫”要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鄢志勇
构建系统化模式,筑牢德育基础
襄阳市教育局从理念、目标、实践三个宏观层面着眼,系统构建了“五四三”德育模式,推动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序可遵、有章可循。
用“五个一切”统领德育理念。多年实践,襄阳市逐渐提炼形成了“五个一切”德育理念,即: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能更好、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的一切在人。其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并转化为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最美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
为促进“五个一切”理念在德育工作中的贯彻实施,襄阳市连续七年开展“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逐步构建学生评价教师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中心。连续10年开展“市级优秀学生评选”,每年评选表彰优秀学生600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全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一特”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先后有4所学校被授予“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3所学校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6所学校获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每年定期召开一次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评选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100名、先进集体50个、优秀德育案例50个。
用“四个人人”细化德育目标。为防止德育目标抽象化,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了人人争当美德少年、人人都是文明使者、人人成为生态公民、人人书写伟大梦想“四个人人”教育实践活动。一是“万名美德少年”评选活动。坚持群众性和普遍激励的原则,分层分类开展,学生唱主角,人人有机会。目前计划到2020年累计评选10000名市级美德少年,圆满完成“万名美德少年”培养工程总目标。二是文明养成教育。依据《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和“襄阳文明20条”提倡的29条主要内容(以下简称“29条”),以文明养成为重点,动员和组织全体师生广泛开展“人人都是文明使者”教育实践活动。师生文明素质普遍提升,初步形成了阳光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内外人文环境。三是生态文明教育。以“美丽襄阳,我是行动者”为主题,开展“人人成为生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做到“四个一”,即:教师上好一节生态文明教育课、学生学会一门生态文明小技能、学校落实一项生态文明硬措施、家校共建一个生态文明社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市教育系统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四是理想信念教育。以“人人书写伟大梦想”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指导各地各校通过开展“少年强、中国梦”主题征文,“少年中国说”主题演讲比赛,“梦想大讲坛”等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梦想,在不断的“寻梦、筑梦、追梦、圆梦”过程中,成就自我。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活动。
用“三篇文章”汇聚德育合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结合上做文章,基本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德育教育格局。一是借势宣传动员,形成舆论合力。借创文之势,在校园及周边全面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志愿者服务精神的宣传力度。借各主流媒体号召全社会关心、关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二是办好家长学校,形成家校合力。全市702所中小学成立家长学校,通过组织家长会、建立家长微信群、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向家长传授家教经验,引导家长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相互促进。三是积极协调各方,形成协同合力。每年联合宣传、科技、妇联、民政、团委、关工委等近20家部门开展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诚信征文等德育活动24项。同时,借助外部资源为德育工作助力,以研学旅行试点工作为抓手,统筹利用博物馆、革命遗址、历史遗迹、青少年活动中心、知名企业生产基地等育人资源,开发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效果,惠及学生达20万余人。
落实课程化标准,增强德育实效
在襄阳市的学校里,如今基本构建形成了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做到“三个坚持”,将德育内容细化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坚持德育课堂主阵地。严格按照课程方案,义务教育学校开设《道德与法治》,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严格落实省级地方课程《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起点阅读》《朝读经典》等。从2018年秋季学期起,小学1-2年级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了德育课程教学评估和检查制度,德育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坚持德育课时严保障。目前,襄阳市义务教育德育课时比列占8%,高中阶段德育课时占8个必修学分。学校严禁以任何理由减少德育课时,不得以任何理由将德育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和挪作他用。将课程开设情况纳入学期开学检查和常规督查必检内容,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为“一票否决”项。
坚持德育素材广覆盖。一是实现《起点阅读》《朝读经典》课程“三纳入”。纳入课程计划,纳入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范围,纳入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体系。《朝读经典》(1-6年级)朗读范本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唯一媒体信息平台——云上襄阳APP中增设专版,全省“双读”优质课不断涌现。二是全力打造地方精品课程。精心编写了襄阳地方德育教材《襄阳好风日》,通过深度挖掘襄阳本土自然人文资源中的德育元素,激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该教材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并纳入德育课程体系和中考命题范围。
三是鼓励开发校本德育课程。各校根据本校实际和资源禀赋,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楹联文化让荆州街小学大放异彩,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楹联规范化教学60强学校”、“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单位”,被教育部授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开展特色化育人,彰显德育魅力
襄阳市的德育工作,还充分挖掘、利用“本土基因”,把襄阳特色、县域特色和学校特色融入其中。
一是突出襄阳特色。2018年初,我们以“中国梦——少年行”为主题,启动襄阳市中小学首届隆中艺术节活动,设置孟浩然经典诵读大赛、光未然合唱大赛、米芾书画大赛三大板块。活动坚持学校全覆盖、学生全参与的原则,做到校校组织、班班开展,学生参与率达90%以上。
二是突出县域特色。积极引导各县(市、区)以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德育教育特色创建。比如,老河口市深入实施德育“1135”工程;保康大力推行生本德育;樊城狠抓养成教育;南漳县坚持以文育德,开创山区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谷城县全域创建书香校园,以传统文化为蓝本,夯实学校文化底蕴。
三是突出学校特色。多年来,襄阳市以“五园”创建(书香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平安校园、快乐校园)为抓手,在全市中小学校实施“百花园”工程,让一所学校实现“树有型、花有景、园有意、地有情、墙有音、壁有声”,赋予学校个性鲜明的文化内涵和德育特色。目前,全市50多所中小学被命名为“五园”创建示范学校。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襄阳市教育局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會“9个坚持”“6个下功夫”要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