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把酒黄昏后”是“此境”还是“彼境”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s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早年之作,嫁给赵明诚后二人感情甚笃,结婚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独守空闺,常以鸿雁传书,托词表情。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在重阳佳节日致函赵明诚,在词里表达了自己真切缠绵的感情,为历代词家所称道。李清照用的皆是浅俗语,字面意思不难理解,而对其中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所描述的是“此(即日)境”还是“彼(昔日)境”始终心存狐疑。胡适曾提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叫做“大胆假设,小心论证”,不妨作一假设:该句是“彼境”即回忆之境。求证如下:
  首先,从词作所表现的时间来看,词的上片写她重阳节这一天到晚的愁绪:愁如浓云密雾始终笼罩在心头,白天一天百无聊赖,直至半夜还难以入眠,不时地感到凉意,以至于凉“透”。而下片中又出现“黄昏”,显然不合常理,在时间上显得有些错乱。
  其次,从词的意境上看,该句与整首词的意境不协调。词的上片所写愁绪,隐含的感情是绵绵的思念,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表达方面用的是白描之笔,真切而自然。而“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句把酒赏菊,菊香盈怀,本是一件极富情趣的事,浸透在其中的是甜蜜,是馨香,所以才有“暗香盈袖“,这句与上片在意境上有些龃龉。
  从词所表达的感情上看,强烈的感情从心底发出是词的最后一句“莫道不消魂”,前几句不过是铺垫。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情为依托,为这种切身的感受蓄势张本:佳节重阳,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之情萦绕于怀、弥漫于心,致使自己了无心绪,好不容易熬过了白天;夜晚则更加难捱,乃至半夜还不能入眠,所以感到阵阵凉意;孤枕难眠之时借昔日和丈夫在一起把酒赏菊的美好时光来慰藉自己,让回忆来温暖一下寒凉的内心;不想一股西风袭来,打断了回忆,又回到了眼前,想起篱前菊花,经风后应该香消玉损,由此想到自己,日复一日的等待,年复一年的期盼,思君催人老,自己有如这经西风的黄花。一句“莫道不消魂”以双重否定表达极其肯定的意思,其中蕴含着词人最切己的经历,最真实的感受,是经历了相思之苦而自然生发的,是温馨的回忆与冰冷的现实碰撞出的感情火花,从心底发出的声响本该强烈,而作者却让感情“软着陆”,巧借西风中瘦菊来传情达意,感情内敛而含蓄。正是这温馨的回忆之境,思念又加深了一层,感情达到高潮,又急转而下,从而使“人比黄花瘦”这句感染力极强,也更符合情境。有如辛弃疾的《破阵子》前几句全是梦境: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可谓“酣畅淋漓”,为结尾抒情句“可怜白发生”蓄足了势,梦境与现实两种感情的落差把词人壮志难酬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从手法上说,这是一处虚笔。如柳永《雨霖铃》送别至“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离愁别绪无以复加,柳永巧用虚笔——想像别后(彼时)无人倾诉衷肠而写(此时)的离别,则离别更添一份缠绵。同样,李清照的“思念”写到深夜已无以再写下去,所以词人在这里笔锋一转,把思念拉回到了从前,这好比电影镜头里常出现的情景:当一个人在思念另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是夜深人静时,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回忆。这样既丰富了词作的内涵,又含蓄地表达了感情。
  当然,此句若理解为倒叙手法,是为了突出强调重阳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惆怅:词人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黄昏,才强打精神“把酒赏菊”。可是,这不仅没有宽解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面对菊香盈怀,她又不禁触景伤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也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所以作者说“莫道不消魂”:不要说这样的佳节美景会让人忘忧释怀,此情此景因你的缺席反而更让人惆怅。但这样的理解和结句“帘卷西风”衔接就显得突兀。
  诗无达诂,读者可以有多种解读,在这多义的理解中,或许并非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有道是:作者未必然,而读者未必不然,就像刘心武、周密等红学专家对《红楼梦》做探微知著的研究,但这样的解读并没有遮蔽原作之美,而是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发掘出来的,到底哪种解读更符合诗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进了作品的世界,完成了一次“精神”旅行。
其他文献
或许,你已经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十多年、二十多年,经历了很多个“开学第一次”,但最难忘的仍然是第一次登上讲台时的战战兢兢、嗓音颤颤吧!从“第一次”不断反思与提升,人才能成长。    教书十多年,与新班级、新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历历在目。这些第一次,不论圆满、遗憾,不论平淡、精彩,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记得刚上班那年,我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晚读时间,当时校园书声琅琅,这琅琅书声像是战场的厮杀声,我
期刊
一、慧眼拾珠——准确把握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目标  第二学段处于整个小学语文学习的中间环节,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关键时期。这个学段的词语教学绝对不等同于第一和第三学段。那么第二词语教学有哪些具体的要求呢?让我们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中与词语教学相关的内容:  从上表,清楚可见词语相关的要求共有五条,是三个学段中涉及词语教学要求最多的一个学段。无疑说明第二学段的
期刊
诗词语言凝练,内容浓缩,意蕴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因此要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在现当代语文教学论的语境下,朗读在诗文赏析中有着重要作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体会,倾听诗人的心声,可以体现个人对诗文内涵的自我诠释,可以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节奏,可以营造和谐动情的学习气氛。朗读能净化情感,陶冶情操。那么,朗读在
期刊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教学理论中的一个热点。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的教育。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呢?我认为可以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
期刊
图书馆是中小学校装备的重要内容之一,生均图书要达到一定量的要求,每年还需有一定量的新书充实到图书馆中,并以此作为考核学校办学条件是否标准的重要依据。  但实际上不少农村中小学在学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在学校装备中图书馆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轻视图书馆的管理。建立是为了达标,管理没有专职管理员,兼而不管的现象普遍,图书登记不规范,陈旧图书多,不重视添置新书;  二、重形式,轻应用。
期刊
教育家哈里?麦克多斯认为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看法和动力,会使学习任务完成得更自然更有效。开展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多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课堂讨论在调动主体参与、激活主体思维、加深主体体验、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使讨论流于形式,导致“有讨无论”、“启而
期刊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教育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绚丽的前景。下面就计算机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前景作粗线条的描绘。    一、以计算机技术为“课堂”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    1 课堂时空
期刊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这是古人对教师职业的诠释。教师主动的去讲解,学生被动的听,被动的接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课标的开展,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却发生了变化,下面浅谈一下新课标背景下的教与学:  第一:让语文课堂上的读书声美起来  现在的语文新课堂,学生读得少了,读书声似乎已不再是校园里该存有的独特风景了;读的形式少了,读书似乎已不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叶圣陶先生指出:“阅
期刊
电化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运用于各科教学当中。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能力。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电化教学手段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了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手
期刊
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播信息,而且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大谈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与利用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语文阅读,以一种最具审美优势和情感优势的态度去钻研教材,甚至是去透视教材。    一、我的教学认识    1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树立服务与学生的观念  2 诱发问题,探索新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  3 带给学生理智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