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guxinzh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去世那年,我只有14岁,弟弟小我三岁。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母亲如此痛哭,是那种泣不成声的悲伤。弟弟一脸凄惶,扯着母亲的衣角呜咽。刚刚放学的我失魂落魄地站在门口,完全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
  尽管父亲卧病已快十年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他会彻底离开我们。死亡对于我和弟弟,还是一个很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听到别人家有人死了,只是意识到那是一个老人必然的归宿,却没有想到,它会突然之间蛮不讲理地闯入我们家。
  那一年,父亲只有42岁。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住院,都是母亲给父亲打针。家里有个小药箱,屋里也总是飘着一股来苏水混合着碘酒的味道。我看到母亲试着将粗大的针头扎进父亲的血管里,由于紧张,常常要两三次才能成功。而母亲直到退休,都只是供销社的一名营业员。
  有很长时间母亲走不出阴影。她会在半夜无缘无故地号啕大哭,惊醒过来的我连忙到隔壁,叫醒姥姥过来劝她。姥姥并非是亲姥姥,只是我们的邻居老太太。这是母亲教我的,她说:“我难受的时候,你就叫姥姥过来。”
  这样的情形大概持续了有一年多,母亲才渐渐平复下来。生活好像重新回到了正轨。但是,母亲发呆的時候明显多了。
  母亲是从35岁那年,开始了守寡。
  我大学毕业前夕,母亲来信,说起一个叔叔,和我父母从前都认识,爱人过世不久,彼此觉得很合适,想征求我和弟弟的意见。我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快十年了。我和弟弟一天天长大,相继考上了大学。我再也没看见母亲掉过眼泪。只是,从高中到大学,有七年时间我们都住在学校。我无从想象,母亲的那些深夜,她一个人醒来时,是怎样独自面对墙壁,一直坐等到天亮?
  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见到了继父。看得出来他与母亲相处得很好。我上班后,每次母亲打电话来,我都能感觉到她声音里透出的快乐。后来,我和弟弟相继结婚生子。加上继父的三个儿子,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这个大家庭,十几口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母亲和儿媳们张罗各种吃的,孙儿辈在地上窜来窜去,五彩的爆竹将夜空点亮。
  母亲曾经向我描述过,我和弟弟在外念书的时候,她一个人的孤单冷清。我知道,人生其实是不可以补偿的。母亲现在享受的,本来就是应该属于她的。
  2006年春节,母亲将继父的X光片子拿给我妻子,说他咳嗽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平时抽烟比较凶,一直没太在意。我妻子是肿瘤科医生,她一下子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我们迅速安排他作了一系列检查和会诊,结果毋庸置疑:肺癌。
  继父是个很乐观的人,当他知道这个结果时,没有表现出一点颓唐。随后的化疗、放疗,在妻子的细心安排下,进展得也很顺利。但我们都知道,这将是一场异常艰难而又无比残酷的漫长行程。即使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也可能收获百分之零的结局。母亲,曾经伺候过十年病人的母亲,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又生活十年的母亲,在刚刚过了十八年平静日子之后,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岔路口!我们只能一点点地看着继父逐渐衰弱下去,听见母亲一遍遍地给他打气:“咱家有大夫,会好的。”
  两年后的一个凌晨,继父家的大哥打来电话,告诉我:“老爷子走了!”
  送走继父后,母亲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她给它洗澡、喂食,白天猫跑出去玩,母亲会把窗子打开一道缝儿,好让它夜晚回家。她知道猫一定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猫再也没有出现。母亲睡不着觉,常常坐在床上,盯着窗户看。
  母亲病倒了,空腹血糖一下子到了15。在医院里,她常常自言自语。我和妻子都明白,她这病,是一股火闹的。
  我把母亲接到了身边。有一天,我在厨房,突然听到客厅里传出一记悠长且凄厉的声音。我下意识地想到是母亲在哭。这是我心理早有准备的,我希望母亲哭出来,我知道这些日子她的情绪是不正常的,她需要一场痛哭来释放。我慌忙跑进客厅,却见母亲正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里,是一个农民歌手在舞动着手臂清唱。
  我想错了。母亲,没有哭。
  每天下班了,远远地看见家的灯光,我知道,那是母亲在厨房正准备着晚餐。清晨,母亲早早下楼,为的是排队去买我爱喝的豆腐脑。刚成家的时候,由于双方父母都不在身边,我们只能自食其力,家里家外忙碌疲惫。特别羡慕那些有机会“啃老”的年轻人。多少年后,我没想到又能天天吃上妈做的饭。母亲买菜做饭,侍弄花草,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我带回家的杂志,成了母亲枕边的必备。中午,阳光从窗子洒进来,母亲躺在那一片温暖之中,不知不觉睡着了。
  陪母亲上市场,母亲会对着熟人大声说:“这是我儿子。”人到中年的我,竟有几分羞赧。母亲拉着我的手,穿过熙攘的人群。三十五岁梳着两条大辫子的母亲,如今七十岁了,她依然还是那个黑发多于白发的母亲。
  我忽然觉得,其实这三十多年来,什么都没有发生。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因在生产队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公社推选为唯一一个出席地区表彰大会的劳模。  父亲在地区开完劳模会回来那天,公社书记亲自乘坐吉普车到火车站去接站。与以往不同,这次表彰大会除了发给劳模一个盖着红彤彤大印的奖状外,还特别奖励给农民劳模每人一双高腰水靴,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大队,就是在公社也是个不小的新闻。  父亲进家后,顾不上洗漱,就将饭桌摆放着炕上,在桌上垫了一张报纸,又
期刊
那一年冬天,又到了父亲的生日。父亲还在病中,母亲决定全家热热闹闹地办个生日聚会,借此也冲冲喜。  按照母亲吩咐,我骑着自行车,去买生日蛋糕。把定制好的蛋糕挂在自行车把手上,急匆匆往家里奔来。在距离家门口不到30米的地方,蛋糕盒上的缎带突然松动,蛋糕轰然坠落在地上。我吓蒙了。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叹了一口气说:“算了吧。”一个多月后,父亲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父亲兄弟姊妹多,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
期刊
一  我的书香梦缘起于姑苏老家,奶奶红木大床的后面。  认真算起来,我也算是出身书香门第,但到我这一辈,家里早就没了满壁的书架,也没有书房。钮家巷三进院的老屋住进了各色人等,有门通向另一条巷子的第三进与前面二进院隔开封死了,我对它完全没有印象。但就前面这两进院究竟住了多少人、多少家,我也始终算不清楚,虽然肯定没有七十二家房客,但其纷杂与热闹也是差不多的。  二进院的正屋,在小小的我的印象中,是很大
期刊
生产队养着三头牛,负责一年的春耕和秋耕(秋收冬种)。一头牛算一个劳动力,养牛的任务自然就落在队里缺劳动力、生活又困难的农户。  我家因有“文革”的冤案,“文革”结束后冤案虽得到平反,但母亲的身体极其虚弱,我才十岁,姐弟仨都在村小学的同一个教室里念着三个年级的书,五口人就父亲一个劳动力,艰辛可想而知。  在父亲的努力下,队里将其中一头牛转给我家养。多了一个劳动力,自然就多了一份收入,但这个劳动力每天
期刊
到了,就是这里。  我站在十字街头,向北望去,长长的老街还是那么亲切,我熟悉老街的每一爿门市,我踩过老街的每一寸土地,我摸过老街的每一块砖石,我还深深地闻过老街的每一种气味。  老街有多老?我也不知道。我只听说打民国那时起,老街就是县城的招牌,周边几个县的百姓都来这里逛街、做买卖。  我最为迷恋的,是十字街头东南把角的那个专售烟酒茶糖的国营门市部。门市部门口的女儿墙上喷涂着“为人民服务”。“烟酒茶
期刊
我曾经在一场暴风雨中找一头牛。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午后,我把牛系在田埂旁的一块大石头上。那时候的阳光很好,地里还没有种上庄稼,一些野草和野花在这里疯长。脚踩下去,土地松软松软的,草可以没过我的鞋子。  我把牛系好,任它在那儿吃草。这是一头安静的大黑牛,我看着它从一只毛色稀疏的小牛犊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在这期间的每个春种和秋收,它负责帮我们耕地和拉粮,人们的呵斥和鞭打让牛越来越沉默。现在,它也老啦,
期刊
“起来起来,快快起来!”我和哥哥揉着惺忪的小眼睛,都有些不情不愿的。“今天早上泡饭过油条,油条冷了就不好吃了,快快起来。”母亲作势来掀小被子,我闻到了油条的香气,一骨碌竖起身子,深吸了一口气,啊,油油的香味。母亲顺势又推开了窗,飘进一丝丝清香,母亲自言自语,“哦,木槿花也开了。”  母亲说,门口的木槿花是生我的那一年种的,现在已经比我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爱种些花花草草,秋天的菊花啊春天的迎春花
期刊
我女儿在念高中的时候,跟大多数同年龄段的孩子一样,成了英国作家J·K·罗琳的忠实的粉丝,狂热地爱上了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每一集新书刚出版,她就叫我给她买。  有一天,我亲眼看见有同村的一個也在念高中的女同学来到我家,向女儿借最新的哈6,没想到女儿竟然一口回绝:“不借!”等那个女同学走后,我责问女儿:“这本书你不是看完了吗?同学向你借,你怎么可以不借给她呢?”  “我又不认识她,干嘛要借
期刊
夜色幽藍,月光朦胧,纺织娘的歌声柔美动听。  今夜,深锁千年的重门次第开启,沉默如石的灵魂轻轻吟唱。沙滩太长了,该不该留下足迹?书本太厚了,该不该翻开扉页?玫瑰太娇弱了,该不该绽放在风雨之中?  千年有约。守候的目光被时光的金线牵引到哪一方注定要魂牵梦绕的家园?千年一瞬。是谁的灵魂之箭洞穿千年的风尘刺痛我坚守的心扉?风尘的碎片纷纷坠落,如雨后的花瓣灿烂一瞬。丘比特之神箭啊,那锃亮的箭头上,真实的疼
期刊
一切日子都远去了,我要告别——  那些飘飞的蝴蝶啊,你们那穿越时空而来永不停歇的婀娜,在水波之上,七彩斑斓,熠熠生辉。你那永远不息的蹁跹,扑闪而出的灵动,如同无比绚丽的仙子,飞啊飞,高回低就,盘旋起掠,忽近忽远,忽明忽暗,在一席山水画的倒影中若隐若现。我惊喜得差不多都要跳起来,可是我却要告别这条河流,告别你,从此远去,浪迹天涯。  那些憨直的蜻蜓哦,你们那晶莹的羽翅,突突地来,突突地去,或是蓦然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