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及意义
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要有语文味,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味是什么? 2011年版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一)学习内容
一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上,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语言结构上,为什么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用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表达方法上,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二是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三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根本
“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
(三)“实践”和“综合”性
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特别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初探
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中彩那天》第一、二自然段教学中,一是读,二是复述训练。先指导读好这两段课文,又指名四位学生背诵,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所有的感悟体会都在“读得好”里头。接着,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请学生按顺序用这些词说说两段话的意思。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然而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积累、内化了词语,会熟练地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富于个性活力地运用母语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阅读教学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具体以《草原》为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草原》一文要先读懂课文,体会表达蒙汉情深这一情感,接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哪方面写得特别好。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让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中“飞”,体会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连续运用“欢呼着,飞驰着”“车子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我们的车先是“走”,再“飞”,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透过三个“飞”,真切体会蒙汉情深,触到文章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
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尝试运用。心理学将只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怎样突破?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在领悟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基础上,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离开时,作者没有写话别后的场景,请模仿我们相见、敬酒等场景,大胆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场景,尝试反复用好一个动词来表情达意。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如《草原》最后结束时,联系生活设置有趣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自主观察身边一个人,重点观察动作。如妈妈出差一个月回来,第一眼看到你时,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实践。其教学流程应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四步,依据此四步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让得言又得意这朵鲜花绽放得更绚丽多姿。
增加结合课堂小练笔。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随堂练笔要自然、恰当、形式多样,防止模式化,更不要为写而写,搞形式主义。要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精心选择练笔内容,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可以结合实际,设计如下练笔点:第一,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是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可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并灵活运用提示语;第二,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细致具体,可针对性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描写平时观察的场面,如游戏、运动项目、才艺展示等,把人物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
语文教育教学的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语文要姓“语”,要有语文味,不要“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语文味是什么? 2011年版课标对此作出了明确响亮的回答——“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对语文课程孜孜探索的结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显然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缠绵”于理解、“沉迷”于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
(一)学习内容
一是学习别人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上,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语言结构上,为什么用这样的句法、段法、篇法,而不用那样的组句构段、谋篇布局?表达方法上,为什么运用叙述而不是说明,为什么展开议论而不是抒情;二是学习用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见闻、思悟;三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解决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运用根本
“运用”体现实践性,“运用”才能接地气,服务学习及生活。因为学习、理解、欣赏、评析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当然,对“运用”应作宽泛理解,听说读写实践都是运用,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就是运用的过程。具体到阅读教学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分析概括、组织表达、欣赏评价都应属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
(三)“实践”和“综合”性
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学,在听说读写中用。特别突出两个环节:一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与特点;二是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言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初探
从内容的理解走向“语言的习得”。阅读教学重在课文内容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中彩那天》第一、二自然段教学中,一是读,二是复述训练。先指导读好这两段课文,又指名四位学生背诵,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所有的感悟体会都在“读得好”里头。接着,出示“拮据”“梦寐以求”和一辆玩具汽车,请学生按顺序用这些词说说两段话的意思。贾老师对有关理解内容的问题一个不提,然而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积累、内化了词语,会熟练地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注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理解是学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语文中的理解不仅仅指理解思想内容,还包括理解怎样运用语文。如低年级在理解词句中培养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中年级在整合信息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高年级在进行评价中,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富于个性活力地运用母语评论的积极的语用能力。阅读教学要先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方法,再训练语言运用能力。具体以《草原》为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草原》一文要先读懂课文,体会表达蒙汉情深这一情感,接着看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哪方面写得特别好。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恰当地多次运用动词表达情感的。让学生抓住“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中“飞”,体会蒙古族迎接速度快,而此段连续运用“欢呼着,飞驰着”“车子跟着马飞过小丘”。抓住“飞”字,通过前后联系、对比,引导发现,我们的车先是“走”,再“飞”,急于到蒙古包和他们联欢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透过三个“飞”,真切体会蒙汉情深,触到文章情脉,这就是语言文字能传情达意的魅力。
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尝试运用。心理学将只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怎样突破?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在领悟了“运用动词传达情意”的基础上,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离开时,作者没有写话别后的场景,请模仿我们相见、敬酒等场景,大胆想象,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场景,尝试反复用好一个动词来表情达意。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如《草原》最后结束时,联系生活设置有趣的语言自主运用作业:自主观察身边一个人,重点观察动作。如妈妈出差一个月回来,第一眼看到你时,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语言运用等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語言实践。其教学流程应经历“阅读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四步,依据此四步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让得言又得意这朵鲜花绽放得更绚丽多姿。
增加结合课堂小练笔。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随堂练笔要自然、恰当、形式多样,防止模式化,更不要为写而写,搞形式主义。要根据文本的核心价值,精心选择练笔内容,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可以结合实际,设计如下练笔点:第一,伯父笑谈“碰壁”时的语言描写生动风趣,巧妙地融入了说话者的动作和神态,是非常经典的对话片段。可写一个生活中的对话场景,要求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并灵活运用提示语;第二,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片段,对人物动作描写细致具体,可针对性设计小练笔,让学生描写平时观察的场面,如游戏、运动项目、才艺展示等,把人物动作具体细致地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