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明就在附近,怎么就找不到呢?走过一条条马路,穿过一个个胡同,问过一个个路人,找了老半天,原来就在东边十几米处,差一点就错过了。为什么要费尽周折地找它呢,而且把它当成到青岛游玩的第一站呢,因为这是儿子期待已久的事。在小学三年级《作文》最后面封皮上,有老舍《五月的青岛》里的一段话,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吧,甚至于有一天晚上在公园里闲逛,他还向我问及老舍为什么自杀。
院门在院子的东北角,门东边的牌子,黑底绿字:“老舍,老舍”;西边的牌子,同样是黑底绿字:“骆驼祥子博物馆”,这几个字的左下角几个小字:“舒乙题”。
进到院里,首先看到在紧靠院门墙东角有一间十几平方的小屋,门朝西,门楣上写着"祥子书店"四个大字,几个书架上摆满了书,大多是老舍的作品。
从小屋南边的东墙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墙,是一幅幅黑白墙画。每一幅画的右边大都是两竖行繁体字,对画面进行讲解。这几十幅墙画连起来就是《骆驼祥子》的内容简要。我一幅幅挨著念给女儿和儿子听,偶尔加以解释。祥子做梦都想有辆拉人的洋车。闹“兵匪”,外出躲避,却出人意料地牵回三头骆驼,卖了钱,人称他"骆驼祥子”。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因为他个子高大有力气,像骆驼一样,才有此绰号呢。当年确实是看过《骆驼祥子》书和电影,大体有些印象,竟忘了这绰号的由来了。
有了钱就有了车,“就是这辆车吗?”儿子指着院子东南角的雕塑说,那是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拉着一辆洋车。“肯定不是了,那只不过是雕塑!”旁边一个女的听着这话,也跟着笑了。
一幅幅画上的字终于念完了,刚想在院子里闲逛一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讲解的真好!”哪里有人讲解啊?我扭头四处望,只看见有一些人来参观罢了!转念一想,是不是指我啊!呵呵,我只不过能认出一些繁体字,偶尔给孩子们加以提示并解释罢了!比如虎妞父亲的车行叫“人和车行”,有一天祥子发现名字变了,“哪个字变了?”问儿子,他真没注意,“好好看看!‘人’变为了‘仁’,说明了什么——主人变了!”二强子把女儿小福子卖了二百块大洋买了辆新车,却因把媳妇踢死了,只得八十块大洋把车贱卖给虎妞,祥子又有了车。我感叹道:“人命,不值钱!”
最后一幅画是一只瘦狗陪着祥子了此残生,在这堕落的无望的世界里苟延残喘。让儿子仔细地观察那幅画,看那瘦狗的形象。我提起余华的《活着》。这是他没有看过的,毕竟九岁的孩子,更喜欢科普和轻松的故事,太沉重的话题不太适合。《活着》的结局也是动物陪着人,只不过狗换成了牛。同样是瘦骨嶙峋,同样是亲人们一个个离去,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不过是活着而己,老舍的笔调更苍凉;而福贵,余华更多的是想表现生命的坚韧——即使经受了一次次沉重的打击,福贵依然顽强地活着,给老牛起名叫“福贵”,与它不停地唠叨,相依为伴。也许是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想表现的内涵不一样吧。后来再找到原著,才知道祥子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并没有一只狗陪着他。他只是“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如果有狗陪着他,他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温情的,不会对生活完全绝望了。
院子中心是老舍先生的半身头像,戴着眼镜,面向东方,下方写着年月:1899——1966。头像在房子前面。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只开放了第一层,最南面有一个小门,进去,是一条东西向的走廊,可通向几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陈设了很多东西,各不相同,大都是他的作品,或中文版,或法文版等。也有他的手稿,多是复印的,字很端正,竖行,誊写在方格纸上。也有电影《骆驼祥子》的资料,或纸质,或音像,墙上挂了三个电视,放着张丰毅与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及人艺演出的话剧,屏幕下方挂着耳机,传出细微的声音,与画面同步。
也有展出的老舍平时用的东西,如一副眼镜,镜片圆圆的;一身衣服:白底红细条衬衣,黑马甲,较瘦,一条类似豆绿色的裤子;一张老式桌子,掉了漆,还能看得出是红漆;三把老式椅子,类似太师椅,三面是由一根木棍围成;还有几把带鞘的刀剑,看来老舍先生极喜欢武功的。这偌大的院子,他腾挪跳跃很能施展开。他身体应该是很好的,他怎么会想不开去投湖自尽呢。对文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文天祥被捕后,撞墙、跳水,只求一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们面对的是敌人,心中充满的是一腔怒火。曾几何时,老舍心中充满的是绝望!哀莫大于心死,他还能怎么办呢!他会想到什么呢?两千多年前,屈原自沉于汩罗江,行吟泽畔,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吧。身处浩劫,蒙受冤曲,每一分每一秒都难熬,看不到一点光明,一点希望。怎能活下去呢!他怎会像这人高马大的骆驼似的祥子一样,在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里苟延残喘地活着呢!
走出这故居,天阴沉沉的。回头望,那雕塑静静的,老舍、祥子、洋车,无言地静默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院门在院子的东北角,门东边的牌子,黑底绿字:“老舍,老舍”;西边的牌子,同样是黑底绿字:“骆驼祥子博物馆”,这几个字的左下角几个小字:“舒乙题”。
进到院里,首先看到在紧靠院门墙东角有一间十几平方的小屋,门朝西,门楣上写着"祥子书店"四个大字,几个书架上摆满了书,大多是老舍的作品。
从小屋南边的东墙开始,一直延续到南墙,是一幅幅黑白墙画。每一幅画的右边大都是两竖行繁体字,对画面进行讲解。这几十幅墙画连起来就是《骆驼祥子》的内容简要。我一幅幅挨著念给女儿和儿子听,偶尔加以解释。祥子做梦都想有辆拉人的洋车。闹“兵匪”,外出躲避,却出人意料地牵回三头骆驼,卖了钱,人称他"骆驼祥子”。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因为他个子高大有力气,像骆驼一样,才有此绰号呢。当年确实是看过《骆驼祥子》书和电影,大体有些印象,竟忘了这绰号的由来了。
有了钱就有了车,“就是这辆车吗?”儿子指着院子东南角的雕塑说,那是一个高个子的年轻人拉着一辆洋车。“肯定不是了,那只不过是雕塑!”旁边一个女的听着这话,也跟着笑了。
一幅幅画上的字终于念完了,刚想在院子里闲逛一会,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讲解的真好!”哪里有人讲解啊?我扭头四处望,只看见有一些人来参观罢了!转念一想,是不是指我啊!呵呵,我只不过能认出一些繁体字,偶尔给孩子们加以提示并解释罢了!比如虎妞父亲的车行叫“人和车行”,有一天祥子发现名字变了,“哪个字变了?”问儿子,他真没注意,“好好看看!‘人’变为了‘仁’,说明了什么——主人变了!”二强子把女儿小福子卖了二百块大洋买了辆新车,却因把媳妇踢死了,只得八十块大洋把车贱卖给虎妞,祥子又有了车。我感叹道:“人命,不值钱!”
最后一幅画是一只瘦狗陪着祥子了此残生,在这堕落的无望的世界里苟延残喘。让儿子仔细地观察那幅画,看那瘦狗的形象。我提起余华的《活着》。这是他没有看过的,毕竟九岁的孩子,更喜欢科普和轻松的故事,太沉重的话题不太适合。《活着》的结局也是动物陪着人,只不过狗换成了牛。同样是瘦骨嶙峋,同样是亲人们一个个离去,祥子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只不过是活着而己,老舍的笔调更苍凉;而福贵,余华更多的是想表现生命的坚韧——即使经受了一次次沉重的打击,福贵依然顽强地活着,给老牛起名叫“福贵”,与它不停地唠叨,相依为伴。也许是因为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想表现的内涵不一样吧。后来再找到原著,才知道祥子只是苟延残喘地活着,并没有一只狗陪着他。他只是“看着一条瘦得出了棱的狗在白薯挑子旁边等着吃点皮和须子,他明白了他自己就跟这条狗一样,一天的动作只为捡些白薯皮和须子吃。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如果有狗陪着他,他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温情的,不会对生活完全绝望了。
院子中心是老舍先生的半身头像,戴着眼镜,面向东方,下方写着年月:1899——1966。头像在房子前面。这是一座二层小楼,只开放了第一层,最南面有一个小门,进去,是一条东西向的走廊,可通向几个房间。每个房间里陈设了很多东西,各不相同,大都是他的作品,或中文版,或法文版等。也有他的手稿,多是复印的,字很端正,竖行,誊写在方格纸上。也有电影《骆驼祥子》的资料,或纸质,或音像,墙上挂了三个电视,放着张丰毅与斯琴高娃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及人艺演出的话剧,屏幕下方挂着耳机,传出细微的声音,与画面同步。
也有展出的老舍平时用的东西,如一副眼镜,镜片圆圆的;一身衣服:白底红细条衬衣,黑马甲,较瘦,一条类似豆绿色的裤子;一张老式桌子,掉了漆,还能看得出是红漆;三把老式椅子,类似太师椅,三面是由一根木棍围成;还有几把带鞘的刀剑,看来老舍先生极喜欢武功的。这偌大的院子,他腾挪跳跃很能施展开。他身体应该是很好的,他怎么会想不开去投湖自尽呢。对文人来说,士可杀不可辱,文天祥被捕后,撞墙、跳水,只求一死;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们面对的是敌人,心中充满的是一腔怒火。曾几何时,老舍心中充满的是绝望!哀莫大于心死,他还能怎么办呢!他会想到什么呢?两千多年前,屈原自沉于汩罗江,行吟泽畔,他想到:“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老舍先生也这样想过吧。身处浩劫,蒙受冤曲,每一分每一秒都难熬,看不到一点光明,一点希望。怎能活下去呢!他怎会像这人高马大的骆驼似的祥子一样,在当时混乱不堪的社会里苟延残喘地活着呢!
走出这故居,天阴沉沉的。回头望,那雕塑静静的,老舍、祥子、洋车,无言地静默着。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