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做朋友,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从而诱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改变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原来的教的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课堂中的参与者。学生不再唯教师是听,唯课本是纲。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深入和谐的对话关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总结。学生无拘无束,好奇的天性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各种各样,学习后的见解可以有独特个性,学习的成果可以自己汇报,作业可以自己选择。学生真正放飞了思想,敢想敢做,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进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2、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质疑课题是经常而有效的做法。例如:在教学《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七嘴八舌:“不用嗓子唱歌,那用什么来唱呢?”“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谁?”“不用嗓子唱出的歌声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白,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改编或续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引导学生想象:在漫长的三十八个小时里,父亲都在干什么?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通过给课文补白,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了文本,而且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4、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播放了“春雨蒙蒙下”的课件,并配以语言描述:同学们,你们听,春雨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沙沙……”它染绿了柳枝,点红了桃花……我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春天还可以看到哪些色彩的变化,还可以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三、开辟语文大课堂,放飞创新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大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故事会”。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所读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萌发、绽放。
其他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叙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  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让学
期刊
我们这里探究的是求数列的有限的前n项之和。若为等差(比)数列,则直接用公式求和;若非等差(比)数列,则需寻找间接求和的方法。一般地,当数列的通项为分式时,常考虑用“裂项相消法”去求前n项和;当数列的通项恰好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相应项的积时,则必用“错位相减法”;当通项可分解成等差或等比数列相应项的代数和时,一般选用“分组求和法”。通过数列求和的教学,务必让学生把握求和的基本思维途径:抓通项—思变形
期刊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希望我的学生都喜欢学语文,于是,我留心观察、思考,发现在我的朋友中,那些热爱书写的人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珍爱生命中的每一寸暖阳,然后这份膨胀在胸口的情感自然地就写了下来,“这就是表达——因为有话要说就自然要表达!”所以我受到这样的启发:生活本来就是多彩的,只需要指给孩子看,如果帮助孩子发现了生活,热爱了生活,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孩子在写作的渴求上就会如同一块干透的海绵,所要传授的
期刊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孰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切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大家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种气息并没有强大到让教室里使用新教材的师生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们依然在陈旧的教学模式中痛苦挣扎。如何挣脱樊篱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实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使课堂呈现出互动、激情、高效的特点,就必须紧紧围绕“自主、合作、探究”三个原则大胆探索和实践。  一、确定探究目标  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整个过程
期刊
语文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需要,不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主动去探究。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它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应积极思考探索、激发兴
期刊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识字教学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之一,识字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另外,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将会促进孩子的思维,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识字兴趣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愿望,使学生乐于识字  我在教汉字“手”时,学生认清字形后,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正力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匆匆过客,缺乏有效性,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
期刊
数学是揭示事物中数量与形体的本质关系与联系的科学,数学中的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的矛盾统一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数形结合”贯穿于数学发展中的一条主线,使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远。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这句话体现了“数”与“形”两者不可偏废的唯物主义思想。  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
期刊
目前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严重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高效的语文教学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我曾上过公开课《心声》,为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讲了契诃夫笔下的小万卡悲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