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做朋友,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从而诱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改变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原来的教的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课堂中的参与者。学生不再唯教师是听,唯课本是纲。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深入和谐的对话关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总结。学生无拘无束,好奇的天性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各种各样,学习后的见解可以有独特个性,学习的成果可以自己汇报,作业可以自己选择。学生真正放飞了思想,敢想敢做,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进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2、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质疑课题是经常而有效的做法。例如:在教学《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七嘴八舌:“不用嗓子唱歌,那用什么来唱呢?”“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谁?”“不用嗓子唱出的歌声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白,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改编或续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引导学生想象:在漫长的三十八个小时里,父亲都在干什么?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通过给课文补白,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了文本,而且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4、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播放了“春雨蒙蒙下”的课件,并配以语言描述:同学们,你们听,春雨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沙沙……”它染绿了柳枝,点红了桃花……我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春天还可以看到哪些色彩的变化,还可以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三、开辟语文大课堂,放飞创新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大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故事会”。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所读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萌发、绽放。
一、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的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要把学生视为自立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心理自由,从而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心,敢于开口,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说“不”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做朋友,充当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从而诱发、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改变教学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1、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学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教学方法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原来的教的角色转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课堂中的参与者。学生不再唯教师是听,唯课本是纲。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深入和谐的对话关系。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问题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经验由学生自己总结。学生无拘无束,好奇的天性充分发挥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各种各样,学习后的见解可以有独特个性,学习的成果可以自己汇报,作业可以自己选择。学生真正放飞了思想,敢想敢做,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进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2、引导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质疑课题是经常而有效的做法。例如:在教学《不用嗓子的歌手》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七嘴八舌:“不用嗓子唱歌,那用什么来唱呢?”“不用嗓子的歌手是谁?”“不用嗓子唱出的歌声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书,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白,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改编或续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中引导学生想象:在漫长的三十八个小时里,父亲都在干什么?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通过给课文补白,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解读了文本,而且在想象中发展了创新思维。
4、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我播放了“春雨蒙蒙下”的课件,并配以语言描述:同学们,你们听,春雨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沙沙沙,沙沙沙……”它染绿了柳枝,点红了桃花……我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春天还可以看到哪些色彩的变化,还可以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想象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三、开辟语文大课堂,放飞创新思维。
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课本以外的生活,是我们学习的广阔天地,它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头活水,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博大的知识领域里,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只有重视课内外结合,才能为学生的认知活动、语言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源泉。各种课外活动、第二课堂的兴趣小组等,都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大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这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也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他们才能进入充分的自由创造的境界。在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教师可以当参谋,出主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不要去直接介入。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的无限趣味。如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制定活动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搜集、整理资料,然后开展“故事会”。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所读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萌发、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