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朗读就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朗读之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重讲解轻朗读;“怪现状”之二:默读速读代朗读;“怪现状”之三:“固定声腔”读文章;“怪现状”之四:教师范读缺失;“怪现状”之五:朗读“贵族化”;即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越是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怪现状”之六:朗读训练,指导无序。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朗读教学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我们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文本内容。
对于美读,则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教学的对象应全面、广泛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朗读教学的形式应多样、灵活
朗读教学历久弥新,要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朗读,以不同理解朗读,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读课文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句段读等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录音朗读、配乐朗读等,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教室里不应该只有一个朗读的主角。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分部分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节趣味较浓的文本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可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朗读教学的过程应有条理、有层次
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五)朗读教学的指导应科学、合理
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这就要求为师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
1.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教师自身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
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唐江澎语),而不是一味地卖弄声音和所谓的技巧。
2.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只有经过了“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领略了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有时是难以言传的美,进而融入自己的体验后,朗读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重视朗读的过程,我们还应力求体现出朗读教学的人文化,即增强一个意识:朗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读书,师生共同协作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新的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为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不同语段、语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加强对文本深层品读,人文素养的提升。
(六)朗读教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是多读和精读的关系。多读并不等于精读,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本人明确任务后的朗读,需要边读边思考。如:文中重点语句含义及感情是什么?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如何?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怎样?第二,朗读与背诵的关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说明了读书的好处。所以,对课文中重要词句、篇章或全文,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能背诵。
总之,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读出一片天地,让语文课堂焕发更为多彩的生命活力,愿所有语文老师为“读”而善其身。
一、朗读之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重讲解轻朗读;“怪现状”之二:默读速读代朗读;“怪现状”之三:“固定声腔”读文章;“怪现状”之四:教师范读缺失;“怪现状”之五:朗读“贵族化”;即越是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多,越是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得到的锻炼机会越少。“怪现状”之六:朗读训练,指导无序。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朗读教学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朗读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我们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文本内容。
对于美读,则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教学的对象应全面、广泛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哪怕是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三)朗读教学的形式应多样、灵活
朗读教学历久弥新,要鼓励学生以不同形式朗读,以不同理解朗读,实现对文本的再创造。读课文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句段读等方式,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录音朗读、配乐朗读等,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是朗读的主体,教室里不应该只有一个朗读的主角。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分部分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节趣味较浓的文本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可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因此,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四)朗读教学的过程应有条理、有层次
我们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
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需要整体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此时适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者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表演读等形式。这是符合学生需要且符合认知规律的。
(五)朗读教学的指导应科学、合理
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这些结论,或者说这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他们的“捕鱼”能力。“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教授语)这就要求为师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可通过范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和榜样,也可通过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来指导。
1.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教师自身对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对不同的课文,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快慢、语调等都应了如指掌。
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唐江澎语),而不是一味地卖弄声音和所谓的技巧。
2.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只有经过了“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领略了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有时是难以言传的美,进而融入自己的体验后,朗读出来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重视朗读的过程,我们还应力求体现出朗读教学的人文化,即增强一个意识:朗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读书,师生共同协作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新的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为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差异,选择不同语段、语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加强对文本深层品读,人文素养的提升。
(六)朗读教学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第一,是多读和精读的关系。多读并不等于精读,精读是教师指导学生或学生本人明确任务后的朗读,需要边读边思考。如:文中重点语句含义及感情是什么?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如何?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怎样?第二,朗读与背诵的关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说明了读书的好处。所以,对课文中重要词句、篇章或全文,教师都应该要求学生能背诵。
总之,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读出一片天地,让语文课堂焕发更为多彩的生命活力,愿所有语文老师为“读”而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