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小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的学习情感的有效培养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情感 培养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属性。小学生作为处在学习实践初级阶段的个体,内心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既表现出能动积极的一面,具有探知的能动性和强烈欲望,又表现出消极懈怠的一面,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熏染,产生畏惧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内心活动,是学生内在感受的真实反映,积极情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对学生能动探究、克服困难,起着助推作用。加之新课标也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借助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能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学习情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挖掘学科趣味性,激发非智力因素,实現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激发和挖掘,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逐步树立和固定下来。教育学家穆斯坦立特曾经指出:“学生是一个各种要素集一身的学习个体,应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根本需求,以情感促发情感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同时,教育心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是在良好学习情感驱使和促进下,进行有效知识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沟通谈心、集体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疏通学习障碍,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特性,将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生活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实现学生学习良好情感的形成。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小红的父亲给她2.5元去买书。买书时她发现这些钱还不够,又从自己积蓄的钱中拿出一些才够。她原来积蓄的钱有1.24元,是拿出的4倍。这次买书花了多少钱?”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和浓厚趣味性,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将内在情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搭建动手实践“舞台”,享受解题“成果”,实现学生能动探究情感的树立。
学习情感的激发,不是仅靠语言、引导等外作用力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学生内心形成认同感。问题教学作为基础知识学科教学重要方式之一,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进程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准确掌握,解题思路的精准确定,解题过程的完整书写,能够感受问题解答的劳动成果,从心底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问题训练作为良好学习情感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向学生提供简答题、证明题、辨析题、探究题等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分析、确定解题思路、解答问题中,逐步实现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例题1:小名坐电车从家出发去公园,已知电车速度30千米/时,到公园要用0.25小时,他家距离公园多远?如果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1.5小时能到达公园吗?
例题2:甲乙两舰艇由相距295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向开出,甲舰每小时行35千米,乙舰每小时航行40千米,乙航行1小时后因故返航原港后又继续对开,问经过几小时后两舰艇才相遇?相遇时甲舰艇航行多少千米?
上述问题是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知识时,所设置的两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发现在解答该问题时要抓住“相遇问题: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几个关键点,就可以“水到渠成”。此时,我让学生从问题的条件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内容,抓住问题解答关键点,从而实现问题有效解决。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解题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思考分析,问题解答,享受到了思考探究所带来的劳动“乐趣”,有效培养了探究解题学习情感。
三、利用评价“指导”功效,展示学生“见解”,实现学生数学思想情感的树立。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表现出积极展示自我的能动性,期望引起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小学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学思想和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难免在学习活动中有不足之处。而评价活动是学生对学习自身学习表现和教师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有效反思和判断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良好学习情感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将评价活动作为学生数学思想情感进行训练和提升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辩”解题过程和“说”解题见解中,明晰解题思路,暴露自身不足,实现良好学习情感和思想的树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知识内容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学校组织的体检活动中,参加体检的360名学生按照站队的顺序从前至后1,2,3,4,5,6,7,8依次报数,凡是报1的同学就分在第1组,凡是报2的同学就分在第2组……凡是报8的同学就分在第8组,林林排在第258位,他将被分到第几组?”学生得出不同答案。此时让学生开展问题评价活动,让他们说出各自观点,从而统一为“第2组”这一答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情感驱使下,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形成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情感 培养策略
学生是学习活动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属性。小学生作为处在学习实践初级阶段的个体,内心具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既表现出能动积极的一面,具有探知的能动性和强烈欲望,又表现出消极懈怠的一面,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熏染,产生畏惧心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学生对事物或现象的内心活动,是学生内在感受的真实反映,积极情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对学生能动探究、克服困难,起着助推作用。加之新课标也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借助有效教学手段,激发和挖掘学生能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情感,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乐于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培养学生学习情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挖掘学科趣味性,激发非智力因素,实現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激发和挖掘,并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逐步树立和固定下来。教育学家穆斯坦立特曾经指出:“学生是一个各种要素集一身的学习个体,应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的根本需求,以情感促发情感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同时,教育心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是在良好学习情感驱使和促进下,进行有效知识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沟通谈心、集体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疏通学习障碍,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也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特性,将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生活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实现学生学习良好情感的形成。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我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小红的父亲给她2.5元去买书。买书时她发现这些钱还不够,又从自己积蓄的钱中拿出一些才够。她原来积蓄的钱有1.24元,是拿出的4倍。这次买书花了多少钱?”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和浓厚趣味性,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从而将内在情感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搭建动手实践“舞台”,享受解题“成果”,实现学生能动探究情感的树立。
学习情感的激发,不是仅靠语言、引导等外作用力所能达到的,它需要学生内心形成认同感。问题教学作为基础知识学科教学重要方式之一,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进程中具有促进和助推作用。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问题解答活动中,通过对问题条件的准确掌握,解题思路的精准确定,解题过程的完整书写,能够感受问题解答的劳动成果,从心底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问题训练作为良好学习情感培养的重要抓手,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习重难点,向学生提供简答题、证明题、辨析题、探究题等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分析、确定解题思路、解答问题中,逐步实现良好学习情感的树立。
例题1:小名坐电车从家出发去公园,已知电车速度30千米/时,到公园要用0.25小时,他家距离公园多远?如果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1.5小时能到达公园吗?
例题2:甲乙两舰艇由相距295千米的两个港口同时相向开出,甲舰每小时行35千米,乙舰每小时航行40千米,乙航行1小时后因故返航原港后又继续对开,问经过几小时后两舰艇才相遇?相遇时甲舰艇航行多少千米?
上述问题是我在教学“路程应用题”知识时,所设置的两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学生在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发现在解答该问题时要抓住“相遇问题: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速度和=路程÷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几个关键点,就可以“水到渠成”。此时,我让学生从问题的条件入手,结合所学知识内容,抓住问题解答关键点,从而实现问题有效解决。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解题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思考分析,问题解答,享受到了思考探究所带来的劳动“乐趣”,有效培养了探究解题学习情感。
三、利用评价“指导”功效,展示学生“见解”,实现学生数学思想情感的树立。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总是表现出积极展示自我的能动性,期望引起老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小学生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数学思想和品质还没有完全形成,难免在学习活动中有不足之处。而评价活动是学生对学习自身学习表现和教师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有效反思和判断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良好学习情感的形成。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将评价活动作为学生数学思想情感进行训练和提升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辩”解题过程和“说”解题见解中,明晰解题思路,暴露自身不足,实现良好学习情感和思想的树立。如我在教学“找规律”知识内容时,设计了如下问题:“学校组织的体检活动中,参加体检的360名学生按照站队的顺序从前至后1,2,3,4,5,6,7,8依次报数,凡是报1的同学就分在第1组,凡是报2的同学就分在第2组……凡是报8的同学就分在第8组,林林排在第258位,他将被分到第几组?”学生得出不同答案。此时让学生开展问题评价活动,让他们说出各自观点,从而统一为“第2组”这一答案,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良好学习情感驱使下,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形成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