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一门对学生进行体能、技能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学科。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复合交叠式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坚持着“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育理念,并普遍采用“技术讲解—教师示范—学生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完全置 情感需要于不顾的“背对背”课程实践活动,逐步导致了“学生热衷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学”的不良结果,致使体育课程出现了令人遗憾的“三低”现象,即低情趣性活动、低效率式教学和低层次化发展。如何积极遏制和有效扭转中学体育教学的恶性循环呢?本文在简析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试作一些简要阐述。
关键词:中学体育;有效性生本教学;多元化模式;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体育标准指出:体育课程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体育意识和实践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由于长期坚持“以教定学、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理念,致使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处于低效性发展之中。新课程改革活动以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变,却未取得非常明显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笔者从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要想有效扭转和逐步消除不良体育现象,必须坚持“以生为主、以学为本”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课程实践活动,从根本上促进良性循环式发展。
一、简析中学体育低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
形成如此态势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主要以体能和技能训练为呈现形式,考核评价标准同样以此为主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明显而具体的衡量方式。二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让校园和社会都同样存在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大大压缩了学生自主快乐体育活动的空间。三是教学形式简单机械,教学手段传统老套,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元素,与体育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显得不相和谐。四是体育活动对身心方面的消耗量较大,而现代中学生大都生长在独生子女环境,普遍具有“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自由化、自我化”倾向比较严重,因而相对缺乏那种勤学苦练、积极进取的精神毅力和意志品质。所有这些,并非一种简单式交叠,而是长时期的渗透融合而成,必须在日常课程活动中慢慢地予以消融。
二、对中学体育多元化教学的简要实践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根据综合实际需要,因势而异地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1、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兴趣属于人的情感现象,而情感则是一种内生动力系统,对于人的行为实践来说往往发生维持、强化和指向的正能量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情趣化课程实践活动,既是坚持“生本化”教学理念的实质性反应,又能在淡化课程形式中为学生创设安全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从中收获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如游戏体育活动集愉悦性、竞争性、挑战性、技术性、思想性、启迪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质量效果,是情趣教学活动中最活跃和极具生命力的一种,而且可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对中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在中长跑耐力训练中,可以把之转化为“蛇形跑”“警察缉盗”“雄鹰猎兔”等形式,既激发活动状态,又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低身心疲劳,真正提高训练强度和实效。
2、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自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和谐、动感立体、信息丰富和简便实用的优势功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之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起来,可有效实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优化教学和促进审美的目标。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动作技能时,由于其快速性和连续性特征,教师在示范和指导教学中难以分解讲授,一度成为传统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形象生动地直观演示出来,教师则在“缓放、定格、回放”中从旁讲解和强调,可收获事半功倍的综合性效果。此外,还可把容易出错和经常出错的技术性动作制成课件并适时演示,让学生从正误对比中强化训练,则可赢得无可比拟的实效。
3、堅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思想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体育课程活动的另一重要方面,与体能和技能训练是一种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新课程体育课程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作用,只有把两者相互渗透、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全面化、高效率和持续性的体育发展目标。一是要努力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正强化引领作用,逐步增进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二是要努力打造协调发展的体育精神。如生活态度、身心适应能力、个性化发展、行为规范、责任感以及善于合作意识等方面。三是要不断培养和逐步锻铸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意识,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和不畏挫败、迎难而上的体育品质以及自尊自爱、自主独立的体育个性。
综上所述,坚持生本化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活动,这既是践行新课程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讲座》,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编,知识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师范教育丛书(章潭渊、陈科美、钱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中学体育;有效性生本教学;多元化模式;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体育标准指出:体育课程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对学生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断增强体育意识和实践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由于长期坚持“以教定学、两条腿走路”的原则理念,致使体育课程教学长期处于低效性发展之中。新课程改革活动以来,这种现象虽然有所改变,却未取得非常明显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笔者从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总结认为,要想有效扭转和逐步消除不良体育现象,必须坚持“以生为主、以学为本”教育理念,积极有效地开展多元化课程实践活动,从根本上促进良性循环式发展。
一、简析中学体育低层次发展的主要原因
形成如此态势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课程主要以体能和技能训练为呈现形式,考核评价标准同样以此为主要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明显而具体的衡量方式。二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应试教学的习惯性影响,让校园和社会都同样存在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大大压缩了学生自主快乐体育活动的空间。三是教学形式简单机械,教学手段传统老套,缺乏与时俱进的活力元素,与体育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显得不相和谐。四是体育活动对身心方面的消耗量较大,而现代中学生大都生长在独生子女环境,普遍具有“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自由化、自我化”倾向比较严重,因而相对缺乏那种勤学苦练、积极进取的精神毅力和意志品质。所有这些,并非一种简单式交叠,而是长时期的渗透融合而成,必须在日常课程活动中慢慢地予以消融。
二、对中学体育多元化教学的简要实践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根据综合实际需要,因势而异地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1、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兴趣属于人的情感现象,而情感则是一种内生动力系统,对于人的行为实践来说往往发生维持、强化和指向的正能量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开展情趣化课程实践活动,既是坚持“生本化”教学理念的实质性反应,又能在淡化课程形式中为学生创设安全轻松的学习心理环境,从中收获寓教于乐的实际效果。如游戏体育活动集愉悦性、竞争性、挑战性、技术性、思想性、启迪性和教育性于一体,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质量效果,是情趣教学活动中最活跃和极具生命力的一种,而且可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任何环节,对中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在中长跑耐力训练中,可以把之转化为“蛇形跑”“警察缉盗”“雄鹰猎兔”等形式,既激发活动状态,又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相减低身心疲劳,真正提高训练强度和实效。
2、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自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和谐、动感立体、信息丰富和简便实用的优势功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把之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起来,可有效实现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优化教学和促进审美的目标。如在教学“鱼跃前滚翻”动作技能时,由于其快速性和连续性特征,教师在示范和指导教学中难以分解讲授,一度成为传统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今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把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蹲撑—两手撑垫屈臂—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枕骨、肩、臀部依次触垫—抱小腿团身成蹲撑”形象生动地直观演示出来,教师则在“缓放、定格、回放”中从旁讲解和强调,可收获事半功倍的综合性效果。此外,还可把容易出错和经常出错的技术性动作制成课件并适时演示,让学生从正误对比中强化训练,则可赢得无可比拟的实效。
3、堅持以生为本理念,积极开展思想性教育活动。心理健康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是体育课程活动的另一重要方面,与体能和技能训练是一种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在新课程体育课程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重大作用,只有把两者相互渗透、有效融合起来,才能实现全面化、高效率和持续性的体育发展目标。一是要努力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和学习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正强化引领作用,逐步增进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二是要努力打造协调发展的体育精神。如生活态度、身心适应能力、个性化发展、行为规范、责任感以及善于合作意识等方面。三是要不断培养和逐步锻铸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良好的交际能力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意识,勇于进取、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和不畏挫败、迎难而上的体育品质以及自尊自爱、自主独立的体育个性。
综上所述,坚持生本化教育理念,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活动,这既是践行新课程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讲座》,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心理学教研室编,知识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师范教育丛书(章潭渊、陈科美、钱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