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近日,拜读了朱良才老师的《教育三十七度二》这本书,其中有一则《语文老师放牛》的小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如果让一位语文教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结果,牛饿死了。语文教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者,必然是肤浅的。”这则故事看似可笑,实则辛辣,耐人寻味。
“放牛”与“语文教学”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被用来作形象的对比。看语文老师“放牛”的步骤,窥探有些语文教学犹如“十万个‘为什么’”,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这无效的一问一答中消耗掉,教师将精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索然无味。
要想让牛儿吃饱喝足,必须让牛儿自己去吃、去喝。学习语文也是如此,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既让学生乐学,又让我们乐教,既好看又实用的教学方法。但有一点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的,那就是:“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晚年曾提出这个缠绕语文教学百年的问题:“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几十年无大的改观,根源在于对此问题没有很好的解答。已届耄耋之龄的叶老对此心急如焚,呼吁语文教育对这一问题加紧研究,并期待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答案。
遗憾的是叶老没能如愿以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界仍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特别是现在进入了新课程时代,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如小组学习,主题阅读,关注课堂效益,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很迷茫“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什么”,甚至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的感叹。
二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当然教语文。在教师的潜意识中,这个问题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诸多现象,我将其分为几类。
一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道德说教课。现在我们听到的种种语文课,大多进行的是语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剖析、评价,教师也往往是由课文的思想内容引申开去,旁逸斜出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讲《氓》就大谈特谈古代封建妇女地位问题,一讲《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把重点放在介绍二战集中营的种种酷刑,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习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朱自清先生1934年就从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中”的实践中得出结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文心序》)朱先生的批评真可谓一针见血。
二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政治课。一说加强与其他科目的沟联,许多老师就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上《动物游戏之谜》就着力解决“动物是如何通过游戏传递信息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忽略了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合作是合作了,探究是探究了,可这是语文课该管的事吗?
三是小组学习缺乏时效性。一说自主互助学习,就哗啦啦围成小组,不管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就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形式应该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而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它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万万不可以把它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应该先领会其精神实质,精心设计实践,与其他学习方式配合,且不可滥用。
四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准确的定位。一说“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有的老师就真的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放给了学生。一提“讲不过十分钟”,有些老师就不敢讲了。前几天读到著名特级教师吴心田的文章,心有戚戚焉。他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一条规律。只靠教师单一性的讲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和训练才能达到,而这种实践和训练又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然而近几年来,有些语文老师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自学和讨论不得要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即下课。
三
福建省莆田市特级教师许更生一直积极倡导“构建以词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他的课上得很朴实,先是让学生划词语,然后是抄写词语,再就是背诵优美的段落,最后就是用上划出的词语仿写句子。教学过程很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却遵循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那就是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创造语言。回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上课总是要划生字生词,现在想起来,这不失为积累语言的一种好办法。只是我们太习惯于跟风了,我们总为自己的东西贴上“新”的标签,如“新课程”、“新课标”、“新教育”、“新语文”,总之是越“新”越好。不过,静下心想,这些“新”的东西还是从传统中来的,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他们的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展示”,就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只有展示才能暴露问题,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说白了就是爬黑板。可是如果换了我们,谁要是在公开课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爬黑板,肯定会让人耻笑:“都新课程了,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了,还用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可是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语文老师放牛”看似是一个笑话,实则是一个警示, 警示着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关注语文的學科特点,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师应不断反思,继续探索。
近日,拜读了朱良才老师的《教育三十七度二》这本书,其中有一则《语文老师放牛》的小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如果让一位语文教师去放牛,他会拔起一根青草,向着牛群不停地发话:“这是什么草?注意,不要乱说——举手回答。”
“你们以前吃过这种草吗?想不想吃?”
“快速地嗅一嗅,告诉我它的气味。”
“仔细观察它的样子,看看能分几段,每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种感受的基础上,你决定将来怎么办?比如,更加热爱——大自然,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
结果,牛饿死了。语文教师还在感叹:真是对牛弹琴!
教育哲学家乔治·奈勒说:“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者,必然是肤浅的。”这则故事看似可笑,实则辛辣,耐人寻味。
“放牛”与“语文教学”原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被用来作形象的对比。看语文老师“放牛”的步骤,窥探有些语文教学犹如“十万个‘为什么’”,宝贵的课堂时间在这无效的一问一答中消耗掉,教师将精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学习索然无味。
要想让牛儿吃饱喝足,必须让牛儿自己去吃、去喝。学习语文也是如此,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一个既让学生乐学,又让我们乐教,既好看又实用的教学方法。但有一点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的,那就是:“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晚年曾提出这个缠绕语文教学百年的问题:“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他认为,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几十年无大的改观,根源在于对此问题没有很好的解答。已届耄耋之龄的叶老对此心急如焚,呼吁语文教育对这一问题加紧研究,并期待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答案。
遗憾的是叶老没能如愿以偿。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对这一问题语文教育界仍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特别是现在进入了新课程时代,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如小组学习,主题阅读,关注课堂效益,等等。但是有时候我们也很迷茫“不知道语文到底该教什么”,甚至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书了”的感叹。
二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当然教语文。在教师的潜意识中,这个问题被认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诸多现象,我将其分为几类。
一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道德说教课。现在我们听到的种种语文课,大多进行的是语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剖析、评价,教师也往往是由课文的思想内容引申开去,旁逸斜出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讲《氓》就大谈特谈古代封建妇女地位问题,一讲《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把重点放在介绍二战集中营的种种酷刑,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学习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朱自清先生1934年就从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中”的实践中得出结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甚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文心序》)朱先生的批评真可谓一针见血。
二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政治课。一说加强与其他科目的沟联,许多老师就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上《动物游戏之谜》就着力解决“动物是如何通过游戏传递信息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上成了科学知识课,忽略了语文学科方面的学习。合作是合作了,探究是探究了,可这是语文课该管的事吗?
三是小组学习缺乏时效性。一说自主互助学习,就哗啦啦围成小组,不管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就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个没完,使得“合作”教学在课堂上仅仅是让学生讨论讨论,走走过场而已,“自主”变成了放羊式的学习,全然没有了教师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形式应该也必须是多种多样的,而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它还需要在实践中得以进一步的检验和修正。万万不可以把它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应该先领会其精神实质,精心设计实践,与其他学习方式配合,且不可滥用。
四是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准确的定位。一说“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有的老师就真的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放给了学生。一提“讲不过十分钟”,有些老师就不敢讲了。前几天读到著名特级教师吴心田的文章,心有戚戚焉。他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一条规律。只靠教师单一性的讲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和训练才能达到,而这种实践和训练又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然而近几年来,有些语文老师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缺乏老师必要的指导,使得学生的自学和讨论不得要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即下课。
三
福建省莆田市特级教师许更生一直积极倡导“构建以词语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他的课上得很朴实,先是让学生划词语,然后是抄写词语,再就是背诵优美的段落,最后就是用上划出的词语仿写句子。教学过程很简单,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却遵循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那就是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模仿语言、创造语言。回想起自己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上课总是要划生字生词,现在想起来,这不失为积累语言的一种好办法。只是我们太习惯于跟风了,我们总为自己的东西贴上“新”的标签,如“新课程”、“新课标”、“新教育”、“新语文”,总之是越“新”越好。不过,静下心想,这些“新”的东西还是从传统中来的,现在大家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他们的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叫“展示”,就是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只有展示才能暴露问题,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说白了就是爬黑板。可是如果换了我们,谁要是在公开课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爬黑板,肯定会让人耻笑:“都新课程了,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了,还用这种老掉牙的东西!”
可是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语文老师放牛”看似是一个笑话,实则是一个警示, 警示着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关注语文的學科特点,遵循语文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师应不断反思,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