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乡下孩子》一课是描写农村孩子生活情景的一首诗歌,为了教好这篇诗歌,我和同组的老师先后三次教学、三次反思,颇有收获。
一画:邀请美术老师作黑板画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洋溢着浓郁乡村泥土气息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尤其是体验其快乐,我们在一个班邀请了学校擅长黑板画的美术老师前来助阵,一会儿工夫,一黑板令人神往的乡村田园画出现在大家面前,众皆惊叹。教学时,我发现,虽然黑板上到处洋溢着乡野的气息,但我感觉学生就是没能进入那片广阔的田野!
二画:邀请班上两位小“画家”作黑板画
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同时,偶然想起这满黑板的内容其实不也可以请学生来画吗?那样肯定会更具有儿童气息,更吸引班上学生的目光。
于是,第二个班级邀请班上两位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作画,两位同学满怀欣喜,其余同学满是兴奋。在大家的注视和期待下,大约半个小时,一黑板童真版乡下孩子简笔画诞生了。
果然,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热情明显增加,尤其是教师点到黑板画时,学生的眼睛里充满着激动。但后来我发现,当教师要求仿照诗句“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进行迁移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又陷入了枯涩:只是把“小猪”换成了小鸡、小羊等动物,并不了解农村里还有哪些趣事。我感觉没有真正启开学生大脑库存的田园世界,尽管眼前黑板上的画面让他们眼前一亮,但那是对画面直觉感官的热忱,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进入了田园世界。
三画: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完成黑板画
在两度教学、两度反思后,我发现突破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关于乡下生活场景的记忆储备。我想到如果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来画,不是应该更好吗!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课前准备话题:你觉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物有哪些,精挑一项画下来。于是,中午大家就非常乐意地忙开了。下午上课,我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画有或大或小的乡村图,于是,我按顺序把他们的画在黑板上组成一幅多彩的乡村图画。这些画远远超出了课文《乡下孩子》的内容范畴,有的还在自己的大作旁写上名字或做上记号,以提醒众人的目光欣赏他们的得意之作。一片结构摆布不算精巧,线条也偏稚嫩的儿童画跃然于黑板。于是,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勾画头脑中的乡村世界
首先,我邀请每位小作者给大家介绍他的画作所描绘的图景,眉飞色舞问,把大家带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带进那些充满无限乐趣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乡村儿童事件中去了。
二、走进文本的乡村世界
接着,我请大家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乡下孩子的生活,体会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想法出现了:
生:我觉得乡下孩子的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一会儿在妈妈怀里,一会儿在爸爸背上。
师:说得多好,看来天下的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乡下的爸爸妈妈有着他们独特的爱子方法。那么,你还从其他地方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生:这是个勤劳的孩子,因为他经常挖野菜给小猪吃。
生:这是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逮一只蝴蝶就能编一个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奏动听的歌曲,我学了很久才把草叶吹响的。
生: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快乐的、自由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在旷野里来回奔跑,多幸福呀!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要是我也能这样多好呀!
师:哦,你的想法不错,你已经体会到乡村孩子生活的幸福了!但是,你别忘了,城里孩子也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事乡下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呀!
三、创作自我的乡村世界
没有想到,当教学进入诗歌语言品读积累与创作交流板块,也就是本课难点时,一朵朵野花竞相绽放起来——
师:你能模仿诗中“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式,也来做回小诗人吗?
生1:养几只小鸡,能长成生蛋的母鸡。
生2:插几行小秧,能长成金黄的稻穗。
生3:洒几粒种子,能长出碧绿的青菜。
生4:采一篮桑叶,撑肥了贪吃的蚕儿。
生5:捉几只知了,乐坏了贪玩的我们。
生6:采几朵野花,美化了阿婆的房间。
……
原先同学们画在黑板上的内容激活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变成了他们可以创作诗歌的元素,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诗行。他们有话要讲,有诗要作,不吐不快,他们就如同走在田埂上,奔跑在旷野中一般自由与惬意!
真的要感谢这些学生作的这一黑板稚嫩的画,是它打开了一扇扇或陌生、或熟悉、或模糊的记忆库门,让创作的灵光在那一刻让所有的学生都为之激动!那一刻,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四、体验不同的两个世界
更想不到的是,学生在充分体味乡下孩子生活的同时,找到其他“乡村孩子特征”,并且同时反观到城市孩子的生活特征。这样两组诗歌应运而生:
乡下孩子
曾是麦地里奔跑的小狗,
曾是小河里窜动的小鱼。
吹一声口哨,
能唤回可爱的阿黄。
洒几粒小种,
能长出一院扁豆。
捉几只知了,
能快乐整个下午。
哦,乡下的孩子,
生在田野上,
长在欢乐里!
城市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的宝贝,
曾是爸爸心中的明珠。
拉一拉琴弦,
能奏出动听的歌曲。
点一点鼠标,
能画出优美的图画。
穿一下溜冰鞋,
能划出完美的弧线。
哦,城市孩子,
生在高楼上,
长在温暖里!
仔细反思,表面看来这只是画画人数的增多,实际潜在的是教育的理念发生了质变:其一,每个学生都要以主人的姿态来参与,真正让学生当家作主;其二,要参与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出让自己最难忘的乡村事件或事物,寻找的过程即是走进乡村的过程,即是体验乡下孩子生活情境的过程,其三,全班众人的想法以不同的画作放置于黑板上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乡村主题曲的交流磁场,每个人都在其间放射力量,影响着也收获着;其四,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介绍的过程,不仅是乡村情境的营造过程,更是形成了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尤其是“仿照创作诗歌”),最有力、最丰富的资源库。
一画:邀请美术老师作黑板画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洋溢着浓郁乡村泥土气息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尤其是体验其快乐,我们在一个班邀请了学校擅长黑板画的美术老师前来助阵,一会儿工夫,一黑板令人神往的乡村田园画出现在大家面前,众皆惊叹。教学时,我发现,虽然黑板上到处洋溢着乡野的气息,但我感觉学生就是没能进入那片广阔的田野!
二画:邀请班上两位小“画家”作黑板画
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同时,偶然想起这满黑板的内容其实不也可以请学生来画吗?那样肯定会更具有儿童气息,更吸引班上学生的目光。
于是,第二个班级邀请班上两位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作画,两位同学满怀欣喜,其余同学满是兴奋。在大家的注视和期待下,大约半个小时,一黑板童真版乡下孩子简笔画诞生了。
果然,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热情明显增加,尤其是教师点到黑板画时,学生的眼睛里充满着激动。但后来我发现,当教师要求仿照诗句“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进行迁移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又陷入了枯涩:只是把“小猪”换成了小鸡、小羊等动物,并不了解农村里还有哪些趣事。我感觉没有真正启开学生大脑库存的田园世界,尽管眼前黑板上的画面让他们眼前一亮,但那是对画面直觉感官的热忱,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进入了田园世界。
三画: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完成黑板画
在两度教学、两度反思后,我发现突破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关于乡下生活场景的记忆储备。我想到如果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来画,不是应该更好吗!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课前准备话题:你觉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物有哪些,精挑一项画下来。于是,中午大家就非常乐意地忙开了。下午上课,我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画有或大或小的乡村图,于是,我按顺序把他们的画在黑板上组成一幅多彩的乡村图画。这些画远远超出了课文《乡下孩子》的内容范畴,有的还在自己的大作旁写上名字或做上记号,以提醒众人的目光欣赏他们的得意之作。一片结构摆布不算精巧,线条也偏稚嫩的儿童画跃然于黑板。于是,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勾画头脑中的乡村世界
首先,我邀请每位小作者给大家介绍他的画作所描绘的图景,眉飞色舞问,把大家带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带进那些充满无限乐趣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乡村儿童事件中去了。
二、走进文本的乡村世界
接着,我请大家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乡下孩子的生活,体会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想法出现了:
生:我觉得乡下孩子的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一会儿在妈妈怀里,一会儿在爸爸背上。
师:说得多好,看来天下的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乡下的爸爸妈妈有着他们独特的爱子方法。那么,你还从其他地方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生:这是个勤劳的孩子,因为他经常挖野菜给小猪吃。
生:这是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逮一只蝴蝶就能编一个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奏动听的歌曲,我学了很久才把草叶吹响的。
生: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快乐的、自由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在旷野里来回奔跑,多幸福呀!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要是我也能这样多好呀!
师:哦,你的想法不错,你已经体会到乡村孩子生活的幸福了!但是,你别忘了,城里孩子也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事乡下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呀!
三、创作自我的乡村世界
没有想到,当教学进入诗歌语言品读积累与创作交流板块,也就是本课难点时,一朵朵野花竞相绽放起来——
师:你能模仿诗中“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式,也来做回小诗人吗?
生1:养几只小鸡,能长成生蛋的母鸡。
生2:插几行小秧,能长成金黄的稻穗。
生3:洒几粒种子,能长出碧绿的青菜。
生4:采一篮桑叶,撑肥了贪吃的蚕儿。
生5:捉几只知了,乐坏了贪玩的我们。
生6:采几朵野花,美化了阿婆的房间。
……
原先同学们画在黑板上的内容激活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变成了他们可以创作诗歌的元素,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诗行。他们有话要讲,有诗要作,不吐不快,他们就如同走在田埂上,奔跑在旷野中一般自由与惬意!
真的要感谢这些学生作的这一黑板稚嫩的画,是它打开了一扇扇或陌生、或熟悉、或模糊的记忆库门,让创作的灵光在那一刻让所有的学生都为之激动!那一刻,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四、体验不同的两个世界
更想不到的是,学生在充分体味乡下孩子生活的同时,找到其他“乡村孩子特征”,并且同时反观到城市孩子的生活特征。这样两组诗歌应运而生:
乡下孩子
曾是麦地里奔跑的小狗,
曾是小河里窜动的小鱼。
吹一声口哨,
能唤回可爱的阿黄。
洒几粒小种,
能长出一院扁豆。
捉几只知了,
能快乐整个下午。
哦,乡下的孩子,
生在田野上,
长在欢乐里!
城市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的宝贝,
曾是爸爸心中的明珠。
拉一拉琴弦,
能奏出动听的歌曲。
点一点鼠标,
能画出优美的图画。
穿一下溜冰鞋,
能划出完美的弧线。
哦,城市孩子,
生在高楼上,
长在温暖里!
仔细反思,表面看来这只是画画人数的增多,实际潜在的是教育的理念发生了质变:其一,每个学生都要以主人的姿态来参与,真正让学生当家作主;其二,要参与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出让自己最难忘的乡村事件或事物,寻找的过程即是走进乡村的过程,即是体验乡下孩子生活情境的过程,其三,全班众人的想法以不同的画作放置于黑板上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乡村主题曲的交流磁场,每个人都在其间放射力量,影响着也收获着;其四,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介绍的过程,不仅是乡村情境的营造过程,更是形成了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尤其是“仿照创作诗歌”),最有力、最丰富的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