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画”《乡下孩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二年级《乡下孩子》一课是描写农村孩子生活情景的一首诗歌,为了教好这篇诗歌,我和同组的老师先后三次教学、三次反思,颇有收获。
  一画:邀请美术老师作黑板画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洋溢着浓郁乡村泥土气息的情境中走进文本,进行角色体验,尤其是体验其快乐,我们在一个班邀请了学校擅长黑板画的美术老师前来助阵,一会儿工夫,一黑板令人神往的乡村田园画出现在大家面前,众皆惊叹。教学时,我发现,虽然黑板上到处洋溢着乡野的气息,但我感觉学生就是没能进入那片广阔的田野!
  二画:邀请班上两位小“画家”作黑板画
  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同时,偶然想起这满黑板的内容其实不也可以请学生来画吗?那样肯定会更具有儿童气息,更吸引班上学生的目光。
  于是,第二个班级邀请班上两位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作画,两位同学满怀欣喜,其余同学满是兴奋。在大家的注视和期待下,大约半个小时,一黑板童真版乡下孩子简笔画诞生了。
  果然,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热情明显增加,尤其是教师点到黑板画时,学生的眼睛里充满着激动。但后来我发现,当教师要求仿照诗句“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进行迁移创作时,学生的思维又陷入了枯涩:只是把“小猪”换成了小鸡、小羊等动物,并不了解农村里还有哪些趣事。我感觉没有真正启开学生大脑库存的田园世界,尽管眼前黑板上的画面让他们眼前一亮,但那是对画面直觉感官的热忱,并不代表他们已经进入了田园世界。
  三画:让所有的学生共同完成黑板画
  在两度教学、两度反思后,我发现突破这一课教学重点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关于乡下生活场景的记忆储备。我想到如果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来画,不是应该更好吗!
  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课前准备话题:你觉得农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物有哪些,精挑一项画下来。于是,中午大家就非常乐意地忙开了。下午上课,我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画有或大或小的乡村图,于是,我按顺序把他们的画在黑板上组成一幅多彩的乡村图画。这些画远远超出了课文《乡下孩子》的内容范畴,有的还在自己的大作旁写上名字或做上记号,以提醒众人的目光欣赏他们的得意之作。一片结构摆布不算精巧,线条也偏稚嫩的儿童画跃然于黑板。于是,我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一、勾画头脑中的乡村世界
  首先,我邀请每位小作者给大家介绍他的画作所描绘的图景,眉飞色舞问,把大家带到了那片广阔的田野,带进那些充满无限乐趣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乡村儿童事件中去了。
  二、走进文本的乡村世界
  接着,我请大家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乡下孩子的生活,体会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个鲜活的想法出现了:
  生:我觉得乡下孩子的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一会儿在妈妈怀里,一会儿在爸爸背上。
  师:说得多好,看来天下的爸爸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乡下的爸爸妈妈有着他们独特的爱子方法。那么,你还从其他地方看出,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
  生:这是个勤劳的孩子,因为他经常挖野菜给小猪吃。
  生:这是个能干的孩子,因为他逮一只蝴蝶就能编一个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奏动听的歌曲,我学了很久才把草叶吹响的。
  生:我觉得这个孩子是非常快乐的、自由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可以做这么多有趣的事,可以在旷野里来回奔跑,多幸福呀!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要是我也能这样多好呀!
  师:哦,你的想法不错,你已经体会到乡村孩子生活的幸福了!但是,你别忘了,城里孩子也有很多快乐,也有很多事乡下孩子没有经历过的呀!
  三、创作自我的乡村世界
  没有想到,当教学进入诗歌语言品读积累与创作交流板块,也就是本课难点时,一朵朵野花竞相绽放起来——
  师:你能模仿诗中“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这样的句式,也来做回小诗人吗?
  生1:养几只小鸡,能长成生蛋的母鸡。
  生2:插几行小秧,能长成金黄的稻穗。
  生3:洒几粒种子,能长出碧绿的青菜。
  生4:采一篮桑叶,撑肥了贪吃的蚕儿。
  生5:捉几只知了,乐坏了贪玩的我们。
  生6:采几朵野花,美化了阿婆的房间。
  ……
  原先同学们画在黑板上的内容激活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和热情,变成了他们可以创作诗歌的元素,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诗行。他们有话要讲,有诗要作,不吐不快,他们就如同走在田埂上,奔跑在旷野中一般自由与惬意!
  真的要感谢这些学生作的这一黑板稚嫩的画,是它打开了一扇扇或陌生、或熟悉、或模糊的记忆库门,让创作的灵光在那一刻让所有的学生都为之激动!那一刻,学生是真正的主人!
  四、体验不同的两个世界
  更想不到的是,学生在充分体味乡下孩子生活的同时,找到其他“乡村孩子特征”,并且同时反观到城市孩子的生活特征。这样两组诗歌应运而生:
  乡下孩子
  曾是麦地里奔跑的小狗,
  曾是小河里窜动的小鱼。
  吹一声口哨,
  能唤回可爱的阿黄。
  洒几粒小种,
  能长出一院扁豆。
  捉几只知了,
  能快乐整个下午。
  哦,乡下的孩子,
  生在田野上,
  长在欢乐里!
  城市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的宝贝,
  曾是爸爸心中的明珠。
  拉一拉琴弦,
  能奏出动听的歌曲。
  点一点鼠标,
  能画出优美的图画。
  穿一下溜冰鞋,
  能划出完美的弧线。
  哦,城市孩子,
  生在高楼上,
  长在温暖里!
  仔细反思,表面看来这只是画画人数的增多,实际潜在的是教育的理念发生了质变:其一,每个学生都要以主人的姿态来参与,真正让学生当家作主;其二,要参与好,必须满足一个前提,那就是找出让自己最难忘的乡村事件或事物,寻找的过程即是走进乡村的过程,即是体验乡下孩子生活情境的过程,其三,全班众人的想法以不同的画作放置于黑板上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乡村主题曲的交流磁场,每个人都在其间放射力量,影响着也收获着;其四,对自己的画作进行介绍的过程,不仅是乡村情境的营造过程,更是形成了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尤其是“仿照创作诗歌”),最有力、最丰富的资源库。
其他文献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放眼苏教版小语教材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里面不乏有关“花”的内容,或者整篇写花,或者部分内容涉及到花。“花”的分量或多或少,其美丽芬芳一样怡人。稍稍为之梳理,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以花喻人。《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笔下颐和园玉澜堂院落内的海棠花,密集艳丽,充满活力,恰似那群活泼可爱的儿童。《三味书屋》的蜡梅花,冰清玉洁,纯净疏淡,一如其品德高洁的主人。  托花言志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桂花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作者小时候为什么最喜爱桂花呢?(朴素淡雅,香味迷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板书:爱花香)  2 如果说那浓浓的桂花香让作者非常喜欢,那么童年“摇挂花”的乐,更让她难以忘怀。(板书:摇花乐)  3 在这桂子飘香的季节里,让我们循着桂花的香气,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
如何改进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準,笔者浅谈自己采用的策略。  一、引话“源”,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能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就要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
苏教版三上《哪吒闹海》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课文。我们不妨从儿童的视角进行审读。  一闹:哪吒为什么不直接闯入龙宫教训龙王父子,而是先在海边掀起巨浪呢?  细心品读,不难发现,哪吒在海边掀起巨浪,更加显示出哪吒的有勇有谋。我们不妨回过头来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龙王父子就是经常兴风作浪来威吓百姓的,哪吒用乾坤圈掀起滔天巨浪来吓龙王父子,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面对恶霸,就应该以牙还牙,就是让龙王尝尝被吓
一、联系学生已有体验  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重调动已有的体验和知识,积极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过程。常有的形式有:  1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2 在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人和事;  3 读到这里,我想起——  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以便使外在文本与内在认识之间实现有效统一,更好地学
【案例一】  “老师,我的眼前一片漆黑。”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课《升国旗》,是一首小诗,六行三句,押韵上口,好读易背。课堂上,学生在读完几遍课文后,我饱含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看到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若有所思,我颇为得意,感觉自己的设计很成功。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话音刚落,“小机灵”范铮举起了小手。我心里想:他的回答一定精彩。谁知,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