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在语文教学中放光彩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需要教师用情感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内心产生激情,进而愉快地参加学习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最让学生受触动的情感是什么呢?应该是教师的激情。特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激情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较好地绽放激情。下面,我从课首、课中、课尾三个环节谈谈语文教学中激情的绽放。
  一、课首,激情吸引学生
  课首是一堂课的开始,它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效果等。新课开头的导入,应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听了导语后,初步感受到语文课很美,从而产生要学下去的想法和冲动。这样就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因的不断運动、发展,塑造正常的健全的心理,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导语的设计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执教《云雀的心愿》一课时,用了导语:“同学们,你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云雀,它是一种鸟,它的心愿跟我们一样吗?它又有着怎样的心愿呢?”学生听后,说出各自的心愿,也很想知道云雀的心愿,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为学习本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中,激情激发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课首充满激情的导入以外,还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调控课堂的情感氛围,善于利用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情感资源,将课堂推向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突显课堂的精彩。一堂语文课就像是一部电视剧,而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扮演着各种角色的演员。基于对文本的深刻透彻的了解,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动作,将学生带入到有活力的境界,进而表现出文本的内涵。别林斯基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我们应该说,没有激情,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语文教学。美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审美感受中,主体离开了平静冷淡的心情,而处于情绪激动乃至精神陶醉之中,因而形成对美的认识所特有的精神状态。”语文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活动,语文课中也有很多的审美因素,这些因素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而要挖掘文本中这些审美因素的钥匙,就需要教师的激情。教师运用自己的激情来诱发学生的激情,在一种情绪激昂的状态下去发现语文教学中的美。在美的愉悦中去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个别老师在语文课上始终不苟言笑,语言生硬,毫无激情,课堂的气氛就显得死气沉沉。这种沉闷的课堂,就会产生两种效应,要么学生高度紧张,要么学生耷拉着脑袋。所以,课中教师要面带微笑,给学生以亲切感。要使一堂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能在愉快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教师还须要配以恰当的手势,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共鸣。比如在指导朗读《鲜花和星星》这一课时,读到“满天”“满地”“这里”“那里”等词时,老师加上恰当的手势,学生一定兴趣盎然,不仅读得有感情,而且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手势感悟到鲜花和星星。作为教师,还要有大方自然的仪态,还需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他们回答正确,教师要和颜悦色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如果学生回答错或回答不上来,不能讽刺挖苦,应给予善意的引导。可见,情感的课堂,是真情流露的课堂,是充满希望的课堂,是放飞梦想的课堂,更是感动心灵、点燃生命、塑造灵魂的课堂!
  三、课尾,激情绽放光彩
  一节语文课快要结束时,教师激情的绽放也很重要。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结束语,结束本节课。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意犹未尽,还要继续听下去的感觉。正如明代谢榛所说的“结局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结束语应能造成悬念,给学生留下一个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教《人类的老师》这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这样结束:“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除了鱼儿、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以外,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学生就能立刻大胆地发挥想象,对大千世界进行探索。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我们教师充分绽放我们的激情,我相信:学生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教师教起来就会轻松,孩子们学起来就会放松、愉快、有效。
  责任编辑李少杰
其他文献
清远市清城区平安学校  为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本文以读写训练为抓手,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积累习作素材,发掘习作泉源,重视迁移提升、补白进行主题读写的训练,效果显著。  一、立足课堂,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在阅读中进行语言和习作素材的积累,而且提倡对积累的运用。在教学老舍的作品《草原》时,我让学生通读文本,了解内容后,重点品读草原美景,抓主题——“由远及近,由静到动”的描写方法。品读“
语文阅读的“学生设问法”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课文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或自行设计问题由同学讨论解答,或发现疑点向同学征答,最后由教师归纳讲解,由学生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汉代刘向说:“智莫大于阙疑”。学生设问法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探究,共同合作解决语文学习上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学生设问”包括“设疑”
读书是一种传统文化,当越来越多的眼睛定格在电脑屏幕上,当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手机短信阅读上,读书在信息化时代的人眼里已成为历史,已成为丢失的梦。因此,近10多年来,我都执着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之一——培养学生课外读写的兴趣。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培养:  1. 营造班级书香环境。班级读书文化是班级存在的方式和内涵所在,以硬件形式物化了的读书文化处处彰显班级的韵味。把学生自拟自制的读书宣传标语贴在班
广州市天荣中学  耐久跑能力是体育中考800/1000米跑至关重要的因素。在耐力跑教学和练习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他们能够正确而科学地锻炼。  一、设计图形练习  设计图形练习是指通过不同的路线进行耐久跑的练习。利用不同的图形设计,提高学生的好奇心、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蛇形跑、十字交叉跑、跑道序号跑、“8”字形跑等练习形式,也可以沿着篮球场边线、罚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高中政治的课堂中,合适的教学案例的选择,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能够充分地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课堂活动和体验中。笔者试以《政治生活》中《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课为例,谈谈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案例来体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案例的选择和运用要体现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应用题是掌握了基本概念或运算后一个简单的考验,看看学生能否将刚学到的运算或概念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否自行列式并计算出答案。老师可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透过互相讨论和解说题目,了解应用题所涉及的情境和运算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教学原则  1. 教导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概念  培养一个稳固的数字学习基础可以避免日后在学习高层次或抽象数学概念过程中遇到困难。重要的基础能力包括配对、辨认物体的数
一、“三平台三基地”理论的形成过程  “三平台三基地”首先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落实到产教融合的根本中,寻找有效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其次,注重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办学实践过程的总结与提升,寻找具有坚实实践基础的理论体系。  (一)研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创新运用教育理论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要求是实现“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善美教育”是培养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善”即培养学生具备善良、善学、善行的能力;“美”即培养学生求美、创美、传美的品德。根据“善美”理念,学校应制定政策和开展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学生是行为个体,今后将作为社会个体进行生活,因此,学校要培养学生爱美之心,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在这里说的“美”并不是外在的“美”,而是要品生命之美,养道德之美,展心灵之美。  一、师生形成共识  “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曾读过关于法国作家查尔斯贝这样的一段故事:在他9岁那年的冬天,他去爷爷家过圣诞节。在他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一眼看去没有生机。似乎已经死了, 无花果树的树皮已经剥落在地,树干也完全枯黄,不再呈暗青色。于是查尔斯贝多对他爷爷说:“这棵树早死了,我们把它砍了吧。”只见他爷爷眉头一皱,意味深长地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我们要给它一次机会,请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结合自我教学体会,研究探索出了“情境——情感”符合我校实情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结构图示如下:  一、教师创设情境与学生进入情境  (一)情境创设要科学、合理,易于学生体会。比如在讲《春》时,先放一段春天的景象,让学生感受一下气氛。  (二)情境创设要新颖,要有时效性,教师尽可能地多想办法,使所创设的情境富有新意,形式独特,展示方法灵活多样,并能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