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 盖娅传说对中国元素的运用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lz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盖娅传说Heaven Gaia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借鉴西方剪裁,借助中国元素,以更内敛的方式演绎着中国文化。本文从颜色、面料、标志性形象、造型方式等方面出发,探讨其对中国元素的运用。
  【关键词】盖娅传说;中国元素
  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奢侈品消费节节攀升。以2016年为例,中国人以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左右。同时,随着消费意识的提升,不同于早些年间一味的追求名牌,消费者开始重视品牌文化,追求自身与品牌的情感联系。目前,国际上知名的服装品牌大多来自于西方,我国本土品牌国际知名度有待提高。其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的“拿来主义”导致设计缺乏原创性,没有文化支撑。在中国元素风靡全球的背景下,如何从沉淀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中获取源泉成为了中国设计师的难题。目前,已经有一些品牌开始了中国式设计:劳伦斯-许将中式面料与西式版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搭配精湛的工艺,设计出华丽的晚装;张志峰创立Ne Tiger品牌,创造式地中西合璧,打响了中国高级时装定制第一枪;张肇达从江南、西双版纳、西藏、长江、黄河出发,运用褶皱、印花和传统的五种国色,对西式晚装进行中国化的改造,中国品牌正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转变。相比于前面的几个品牌,新兴品牌盖娅传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借鉴西方剪裁,借助中国元素,以更内敛的方式演绎着中国文化。
  一、中国元素
  广义上来说,中国元素指“被大多数中国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的物质和非物质”。[1]因此,中国元素既涵盖了图腾、颜色、四大发明、标志性建筑这些可以被直接感知的具象的形象符号,也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审美观等凝固中国传统文化的抽象的民族思想。全球化以来,从简单的“中国红”颜色的运用,到复杂的中国纺织工艺的借鉴,中国元素被国内外各大品牌广泛运用。以2013年巴黎秋冬时装周为例,Celine的红白蓝蛇皮袋、Valentin Yudashkin的戏曲风头饰、Tsumori Chisato的中国折扇式手包和Valentino的青花瓷连衣裙,中国元素横扫秀场。但就目前来看,西方大多都还停留在表象的模仿上,皆在用西方的思想表现中国的元素,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与表达。每年农历新年,各大奢侈品品牌纷纷推出的中国新年特定款直观地反映出国外设计师对于中国元素的低把握度。思想的深度决定设计的高度,好的设计应该四富有文化底蕴的,能够传达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在国内,多数本土品牌在运用中国元素的时候显得不自信,盲目追崇西方审美,服装设计中缺乏中国魂,浪费了大好的资源。作为本土设计师,熊英利用地域优势,借助中国元素杀入国际市场,给予其他品牌借鉴意义。在她的设计中,具象的形象符号被融入细节中,抽象的民族思想被揉入设计中,整个设计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传达着中国精神。
  二、盖娅传说以其设计美学
  北京盖娅传说服饰设计有限公司由中国设计师熊英与合作创办者王婷莹于2013年共同创立。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代表人类灵魂中最原始的那部分。取名为盖娅传说(Heaven Gaia),盖娅传说在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西方的剪裁方式,表现出中国最本质的民族精神。几年来,盖娅传说借助中国式的智慧与美学,“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生活,人与自然,将原创精神转化为独特的服装美学文化,呈现‘中国设计’的上乘与精妙”[2]成功地塑造出“中国质造”的品牌形象。
  2.1颜色
  受崇拜天地、阴阳五行等传统思想的影响,“青、红、黑、白、黄”五色被尊称为正色,重要场合所着服装大多为这几个颜色,如黄袍、乌纱帽、白衣等。国外的设计师在使用中国颜色的时候极其偏好“中国红”、黄色、青花瓷蓝这类象征吉祥、高贵的正统色。2004年, Tom Ford 改良使用红色与黄色为主要颜色改良旗袍与龙袍,开创旗袍式晚礼服的先河。2007年,张至峰采用5大国色推出“锦绣国色 华夏礼服”系列,使用了秦代的黑色、汉代的红色、南北朝的蓝色、宋代的绿色、明清的黄色,整个系列颜色绚丽,尽显华丽。区别于大多数设计师惯用的浓重的颜色,盖娅传说的服装用色淡雅,其所用颜色跟中国传统水彩中所用颜色相似。2017年春夏发布会上,以一袭茉莉花红的长衫,搭配同一颜色的九分长裤,演绎着浴火重生的中国文化;以金黄、铁绿、靛蓝、牙黄等色为主的彩绣上衣搭配百草霜色极地长裙,中国皇家常见色系被巧妙的展现在服装中,表现出华夏文明的恢弘历史。同时,清新淡雅的色调赋予服装诗歌般的灵魂,表现出中国内敛、含蓄的审美风格。
  2.2标志性形象
  这里的“形象”泛指具有图腾、纹样,标志性建筑等一切具有中国历史特色、文化底蕴的图样,即具象的中国元素。中国人喜好寄情于物,常借用特殊的图像传达情感与思想,例如龙凤呈祥、花开富贵等,抽象的中国精神往往通过具象的形象表现出来。取材自然,盖娅传说将竹、针叶松、仙鹤、花卉等自然景观绘制在服装上,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2017春夏高级成衣发布中,盖娅传说以一种更内敛、含蓄的方式,将中国元素融入细节中,向观众展示东方美学。邀请函使用与古代皇帝奏折相似的正黄色,正中间是用毛笔写下繁体“启”字,四周遍布金箔小字与印章;秀场内,中式屏风被搬进古典的巴黎皇家歌剧院,东西合璧别有一番;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宝塔和亭台被浓缩成耳环、戒指、吊坠等饰品;男模特腰上別着玉佩,女模特头戴斗笠、手持手团扇。一系列的中国元素营造出古色古香的中国风,虚与实,刚与柔,新与旧,东与西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中国盛世再次重现,观者仿佛置身于辉煌的皇家园林中。熊英摆脱了对中国元素简单的叠加、拼接,转而追求着精神层面的探索,用中国元素营造处一种大气磅礴、古色古香的中国韵味,将中国文人气质以可视的形态呈现了出来。这里的标志性形象变成一个载体,向观众传递着中国魂。   2.3造型形式
  服装的造型形式主要指服装的廓形与结构。传统的中国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二维平面”。[3]同时,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传统服装追求含蓄美,造型大多宽大平直,颇有“吴带当风”之势。国内外设计师偏好将旗袍、唐装、马褂、中山装等代表性服装通过解构重新演绎,以迎合时尚的潮流。盖娅传说的服装廓形较大程度的保留了中国传统服装样式,保留着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体现中国的古典韵味。纵观盖娅传说近几年的设计,设计师熊英尤其喜好中长款飘逸的长裙,她希望借助飘飘欲仙式的服装与形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衣人的气质。为了更好的迎合国际市场,她将西式剪裁融入设计中。图1中,设计师选用挺阔的的绸缎为主要面料,采用立领开叉领口,通过剪裁适当强调肩线,领口搭配传统盘口,将旗袍两侧开到腰处并在外拼接渐变纱质长裙,整件衣服端庄之中带有一丝帅气,体现出女性的自信。除整体造型外,盖娅传说好用深衣、斜襟、插袖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局部造型来增添服装的中国味。另一款设计中,将传统的旗袍长短缩短至臀部,腰线被放宽,整件衣服成为了一件宽松的A字形上衣。但有利用传统的立领、盘扣以及明亮的朱红色的刺绣使衣服中国韵味十足。


  2.4面料及工艺
  中国的传统面料以棉、麻、丝绸、娟为主,得益于柔和的手感、莹润的色泽,丝绸常被用于高级时装中。同时,蓝白印花棉布、印染、扎染、蜡缬等工艺使织物更具风格。吸天地之精华,盖娅传说偏好使用天然的材质,柔软又富弹性的绡、古代世家小姐常着的纱,达官贵人专用的绸被广泛使用。除此之外,将不同的面料创造性的搭配起来,产生出的新颖面料增加了服装的视觉效果。盖娅传说还将瓷片创造性地加入轻薄地布料中,革新古代盔甲,表现出新时代刚柔并进的新女性形象给予,给中国传统服装带来新生命。
  “重装饰,轻人体”,曲线的装饰为平直剪裁的服装增添韵味。受二维平面剪裁影响,中国服装的装饰以绣、镶、盘等平面装饰为主,喜好利用花边、亮片、釘珠等装饰物增加服装层次,提升服装美感。与西方机器刺绣不同,中国的刺绣往往是手工绣上去的。通过层层叠加、做工精良的人工缝制,服装艺术性大大增加。缂丝,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盛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其绚丽的颜色,自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的织物。但是,传统手工业逐渐衰落,精通缂丝手工艺者年纪偏大,后续能力缺失。不仅缂丝,其他传统手工业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在2017年春夏系列中,熊英将缂丝、苏绣、盘金绣等传统工艺融于衣间,古老的工艺通过服装焕发新生。在展示服装的同时,盖娅传说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手工艺,唤起更多人的民族自觉性。
  相比于其他设计师,熊英在中国精神、中国魂上的把握更加出色。盖娅传说以中国传统元素为框架,服装为载体,以精湛的技术为表现手法,展现出中国文化,实现天人合一的意境。优秀的服装应该是取东西方传统文化之精髓,搏众家之所长。作为本土设计师,对于传统中国元素的运用不能单纯地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真正致敬。同时,蕴含中国文化的设计也为中国设计在国际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增加力量。
  参考文献:
  [1]郭丰秋. 探析NE·TIGER(东北虎)品牌对中国元素的运用[J]. 美与时代, 2014, (09): 91-94
  [2]盖娅传说. 品牌[EB/OL]. http://www.gaiyacs.com/ index.php/about.
  [3]胡雅丽.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中传统服饰元素的运用[J]. 大众文艺(理论), 2008, (12): 103-104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下文化发展也不断呈现出繁荣局面,从通俗歌曲、艺术歌曲、民族歌曲都在我国辽阔地域传播发展,尤其是在演唱方面受到我国各地民族特色影响形成了具有民族性特征的歌曲演唱风格。本文对我国歌曲种类以及歌曲演唱民族性进行了简单介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歌曲演唱的民族性特征,最后简单指出了我国歌曲演唱民族性特征的重要意义,文中在分析我国歌曲演唱民族性特征中进行了举例,希望给读者以直观理
期刊
剧情简介:[影片讲述了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造梦师,带领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艾伦·佩吉扮演的特工团队,进入他人梦境,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并重塑他人梦境的故事。]  故事中男主Cobb和妻子Moll能够进入第一层梦、第二层梦、第三层梦,并且可以通过主动刺激的方法自由来去。两个人很相爱,便去梦境中体验白头偕老,但是第三层梦境的时间也就10年左右,于是他们就创造了第4层梦境,在第4层梦境里
期刊
【摘要】在摄影诞生之初,是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并波及全球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人们开始思考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传达某种观念意义时,观念摄影即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而诞生。在西方,观念摄影作为摄影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同样在中国。观念摄影的发展十分迅速,是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但是也同样存在种种问题。探究中国化观念摄影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的观念摄影,成为中国化观
期刊
【摘要】在县级电视台从事记者职业10多年,在采写人物通讯有一些自己的体会。结合大学期间所学跟工作实践,今天跟大家谈谈人物通讯的采写,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人物通讯;采写精要  写真人真事和把人物写活,是采写人物通讯的基本要求。  前言:  人物通讯是再现特定人物形象,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其采写者在观察、访问中了解到那么个人、那么些事迹,不虚构而经过选择,再将其记述下来,这就叫“再现特定
期刊
颜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历史及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同时,各民族的颜色文化也在不断地互相交流和影响。在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对于颜色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有关颜色的风俗不知有过多少大大小小的变化。这里,我们仅就手中掌握的有限材料略作分析,虽无异于以管测天、以锥指地,但多少可从中窥见汉民族颜色文化的动态面貌。  (一)颜色的名称、内涵有变化  汉民族历史上对有些颜色区别得很细,
期刊
【摘要】《黑鹰坠落》全片长达144分钟,其中战争场面就有110分钟,但从来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多语境镜头和象征性镜头的综合运用、真实战争场景的营造、内涵丰富的现场调度、恰到好处的音效运用,以及节奏紧凑、风格凌厉的剪辑,无论作为商业电影还是艺术作品都几乎无可挑剔。  【关键词】象征性镜头;多语境镜头;深焦镜头;前进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主题蒙太奇  《黑鹰坠落》是美国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于2001年拍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魏晋时代精神和书法分析王羲之书法蕴含的意义和审美境界。王羲之的书法受到老庄玄学的影响,呈现出自然洒脱的特征,是古代书法美学典范。王羲之的创作坚持中庸之道,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羲之;魏晋风骨;守正创新;中庸之道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其书法呈现出刚柔并济的特征,在我国书坛上已经流传了1600多年,其书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完善,是中国书法的典范,对历代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日渐引起人们和社会的关注,就业方面问题不少。目前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率现阶段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就业比例的结构性失衡的状态日渐表现突出、学生的就业观念等仍然不能够适应于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具体的要求。因而,现在各个大学也实行了相关大学生创业加学分,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等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创新热情也日益增长。  【关键词】少数民族毕业生;创新创业;就业  一、问卷调查  (一)调查
期刊
综合材料与表现,初接触到这门课程,尤感沉重。是一直以来绘画思维的禁锢,亦或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迟钝,总之,是有着或多或少的排斥的。随着课程的跟进,依旧是蹑手蹑脚的,不敢放开思维去想去做。过程中也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认知,虽仍不透彻,但是总是在我的那面墙上凿开了一条缝,露出了一丝亮光。综合材料,打破了以往单纯在画布上用颜料来表现自己的感受、想法。就我自己的理解来说,它并非是要表达有多绚烂或者
期刊
【摘要】王宠作为明代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之典型,在明代与当代其书法价值被人们所重,历来有不染俗法、超然出尘独步书坛,本文力图从另一角度——即王宠的生活为主要背景,剖析其人与书法的另一面,即书法中苦闷与忧郁的气息。  【关键词】书法;身世;治学;苦闷;无奈  在明代与文征明、祝枝山、陈淳并称为“吴门四家”的王宠,像一颗流星划过了明代的长空,世人对其评价可谓洒脱,或许是魏晋风流后的又一人也未尝不可。但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