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iLOOK年初搬到国贸上班之后,中午吃饭就成了问题。楼下的美食广场一过十二点就人满为患,几家餐厅也供不应求,而口感油腻、味道寡淡的便利店盒饭也要排上二十分钟。幸好我们不坐班,不用天天面对中午吃饭的问题。
与四年前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相比,iLOOK算是幸运的,起码楼下就是餐厅。2011年夏天,刚刚从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的夏鑫开始了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绿色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头几个月一日三餐都吃食堂,方便可口,不料入秋不久食堂就被拆了,于是建筑院上千名员工的午饭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工作室唯一的“90后”夏鑫,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三十多位同事前辈的订饭专员。
建筑研究院所在的车公庄地区,除了庞大的政府机构就是街边小馆,外加零星连锁快餐。于是每天中午,夏鑫的微信订餐群里就出现了各种双拼加1盖饭加1的信息。但是快餐毕竟不能久吃,领导偶尔带大家出去包桌,一来二去也比较腻味。研究院也曾与湘鄂情合作,每天中午一辆集装箱大卡车拉着一千多份机器炒出来的“高铁饭”来送餐,在巨大的微波炉里加热后分配到各个部门。夏鑫就是那个去领饭的。一个月后,订餐量从一千掉到三百——“高铁饭”毕竟不能天天吃。
三年前订餐外卖网站还没有像如今这般红火,夏鑫出于迫切地需要解决同事们吃饭的问题,跟朋友一起做了个订餐网站,叫“咕咕外卖”。网站做好了,就去联系建筑院附近的餐饮商家,标准很简单——可以开发票。于是网站就联合了十几家餐饮店铺,网上下单,一条短信推送过去,然后就等着饭送过来。
“咕咕外卖”就是现在为中小企业配送自助式午餐的团餐网站和APP“吃饭儿”的雏形。“吃饭儿”的诞生就是简单到夏鑫需要有效地解决工作室吃午饭的问题。那时候他还没想过创业,甚至还不知道像“饿了么”这样的外卖网站已经在上海火了起来。网站运行了不到半年,被误会自己不务正业,2012年就下线了。
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中午吃什么依旧棘手。后来开始尝试让餐馆以“自助”的形式送餐,几个分装槽把菜品送到办公室,大家依据个人的喜好食量就餐。这比送盒饭有了更自主的选择,也更受欢迎。不久之后就有附近的一家中央食堂联系到了夏鑫,食堂送餐比餐馆更加方便,因为本身就是做大锅饭的,而且小餐馆到了中午人手不够,派人送个几百块的单子难免牵强。与食堂开始合作后,不仅饭菜质量有了稳定的保障,配送也非常准时,同事们吃完饭便可自行午休。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也同时让夏鑫看到了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团餐配送。
如今的“吃饭儿”联合了遍布京城的中央食堂,从学校到军队大院,配送范围也覆盖全市,最多做过1500人以上的配送。出于对团餐行业的看好,2013年夏鑫与合伙人又将“吃饭儿”重新上线。转眼两年过去,外卖市场已被占据,而团餐依旧是块处女地。2014年一切就绪,夏鑫与合伙人双双辞职投入创业。“吃饭儿”满足了两个群体的需求,一是没饭吃的小公司,二是没人来吃饭的食堂,合作谈好,通过互联网牵一条线,就解决了上班族的就餐和食堂的收入。
所以“吃饭儿”做的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整合团餐市场的供需资源。但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又无比复杂,从食堂的卫生标准到配送的有效及时,乃至菜品的选择都不可疏忽。年轻人做事总会想创新,例如来自江西的夏鑫就曾试过推出劲辣的啤酒鸭,的确是好吃,但是不少北方人都被辣得拉肚子。小龙虾也是同样的情况,客户吃爽了,可结果“吃饭儿”又要道歉又要免单还要赔偿。团餐不是个尝鲜的地方,就连冷菜都要格外谨慎,因为在与热菜同时配送的过程中容易质变。这些经验都是从很委屈的教训中学出来的。
涉足餐饮领域之前,夏鑫不知道这个行当水有多深。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运作和餐品研发,“吃饭儿”聘请后厨团队建立了自己的食堂,主厨还是个老乡。“90后”创业者和厨子讲了半天互联网思维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以为一腔的情怀和良好的薪资待遇能让老乡把“吃饭儿”也当作自己的一番事业。谁想到过段时间一看账本,竟有一天接单5000块,进货8000块的乌龙,才知道传统的厨师行当都是内外勾结从中谋取私利。夏鑫恍然大悟,餐饮业不比自己的老本行建筑业猫腻少,“90后”对抗老油子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有一天主厨登鼻子上脸地跑到办公室来,要挟不涨钱就集体罢工。那天的餐是夏鑫拉着办公室的几号人马亲自配送的,回来之后,让后厨团队全部走人。如今“吃饭儿”自建的食堂只负责菜品的研发。
虽然现在创业看似是件无比光鲜又时髦的事情,但当你要去解决很多人吃什么这件生活中最根本的事情的时候,创业就变成了苦活累活。夏鑫展望五年内可以把中式团餐带到国外,也坚信互联网的发展会给传统餐饮业带来结构和制度上本质的变化。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发生,但目前来说,我更欣赏的这个出于一个很实在的社会需求而逐渐衍生出的创业成果。当毕业季的新闻联播极力鼓吹创业时,“吃饭儿”告诉我们,比创业更重要的,是发现人们到底需要什么。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以前在工作室的时候常有人拿着“90后”说事儿,说“90后”非主流,可是我不觉得个人的爱好不是大众就是非主流。个体的多元性在这个时代很重要。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90后”还很年轻,很多事不懂,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因为不懂,所以可以更有创意地去做事情,不会墨守成规,但这样也会走很多弯路。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开放;独立,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更有思考、有个性;理想,不太被钱左右,很多人会为了理想放弃更大的利益;最后可能是更善良吧。
与四年前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相比,iLOOK算是幸运的,起码楼下就是餐厅。2011年夏天,刚刚从沈阳建筑大学毕业的夏鑫开始了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绿色设计研究中心工作。头几个月一日三餐都吃食堂,方便可口,不料入秋不久食堂就被拆了,于是建筑院上千名员工的午饭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而工作室唯一的“90后”夏鑫,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三十多位同事前辈的订饭专员。
建筑研究院所在的车公庄地区,除了庞大的政府机构就是街边小馆,外加零星连锁快餐。于是每天中午,夏鑫的微信订餐群里就出现了各种双拼加1盖饭加1的信息。但是快餐毕竟不能久吃,领导偶尔带大家出去包桌,一来二去也比较腻味。研究院也曾与湘鄂情合作,每天中午一辆集装箱大卡车拉着一千多份机器炒出来的“高铁饭”来送餐,在巨大的微波炉里加热后分配到各个部门。夏鑫就是那个去领饭的。一个月后,订餐量从一千掉到三百——“高铁饭”毕竟不能天天吃。
三年前订餐外卖网站还没有像如今这般红火,夏鑫出于迫切地需要解决同事们吃饭的问题,跟朋友一起做了个订餐网站,叫“咕咕外卖”。网站做好了,就去联系建筑院附近的餐饮商家,标准很简单——可以开发票。于是网站就联合了十几家餐饮店铺,网上下单,一条短信推送过去,然后就等着饭送过来。
“咕咕外卖”就是现在为中小企业配送自助式午餐的团餐网站和APP“吃饭儿”的雏形。“吃饭儿”的诞生就是简单到夏鑫需要有效地解决工作室吃午饭的问题。那时候他还没想过创业,甚至还不知道像“饿了么”这样的外卖网站已经在上海火了起来。网站运行了不到半年,被误会自己不务正业,2012年就下线了。
但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中午吃什么依旧棘手。后来开始尝试让餐馆以“自助”的形式送餐,几个分装槽把菜品送到办公室,大家依据个人的喜好食量就餐。这比送盒饭有了更自主的选择,也更受欢迎。不久之后就有附近的一家中央食堂联系到了夏鑫,食堂送餐比餐馆更加方便,因为本身就是做大锅饭的,而且小餐馆到了中午人手不够,派人送个几百块的单子难免牵强。与食堂开始合作后,不仅饭菜质量有了稳定的保障,配送也非常准时,同事们吃完饭便可自行午休。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也同时让夏鑫看到了一个充满前景的产业——团餐配送。
如今的“吃饭儿”联合了遍布京城的中央食堂,从学校到军队大院,配送范围也覆盖全市,最多做过1500人以上的配送。出于对团餐行业的看好,2013年夏鑫与合伙人又将“吃饭儿”重新上线。转眼两年过去,外卖市场已被占据,而团餐依旧是块处女地。2014年一切就绪,夏鑫与合伙人双双辞职投入创业。“吃饭儿”满足了两个群体的需求,一是没饭吃的小公司,二是没人来吃饭的食堂,合作谈好,通过互联网牵一条线,就解决了上班族的就餐和食堂的收入。
所以“吃饭儿”做的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整合团餐市场的供需资源。但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又无比复杂,从食堂的卫生标准到配送的有效及时,乃至菜品的选择都不可疏忽。年轻人做事总会想创新,例如来自江西的夏鑫就曾试过推出劲辣的啤酒鸭,的确是好吃,但是不少北方人都被辣得拉肚子。小龙虾也是同样的情况,客户吃爽了,可结果“吃饭儿”又要道歉又要免单还要赔偿。团餐不是个尝鲜的地方,就连冷菜都要格外谨慎,因为在与热菜同时配送的过程中容易质变。这些经验都是从很委屈的教训中学出来的。
涉足餐饮领域之前,夏鑫不知道这个行当水有多深。为了更好地了解行业运作和餐品研发,“吃饭儿”聘请后厨团队建立了自己的食堂,主厨还是个老乡。“90后”创业者和厨子讲了半天互联网思维和巨大的市场前景,以为一腔的情怀和良好的薪资待遇能让老乡把“吃饭儿”也当作自己的一番事业。谁想到过段时间一看账本,竟有一天接单5000块,进货8000块的乌龙,才知道传统的厨师行当都是内外勾结从中谋取私利。夏鑫恍然大悟,餐饮业不比自己的老本行建筑业猫腻少,“90后”对抗老油子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有一天主厨登鼻子上脸地跑到办公室来,要挟不涨钱就集体罢工。那天的餐是夏鑫拉着办公室的几号人马亲自配送的,回来之后,让后厨团队全部走人。如今“吃饭儿”自建的食堂只负责菜品的研发。
虽然现在创业看似是件无比光鲜又时髦的事情,但当你要去解决很多人吃什么这件生活中最根本的事情的时候,创业就变成了苦活累活。夏鑫展望五年内可以把中式团餐带到国外,也坚信互联网的发展会给传统餐饮业带来结构和制度上本质的变化。我相信这一切都会发生,但目前来说,我更欣赏的这个出于一个很实在的社会需求而逐渐衍生出的创业成果。当毕业季的新闻联播极力鼓吹创业时,“吃饭儿”告诉我们,比创业更重要的,是发现人们到底需要什么。
如何看待媒体上的“90后”热潮?
以前在工作室的时候常有人拿着“90后”说事儿,说“90后”非主流,可是我不觉得个人的爱好不是大众就是非主流。个体的多元性在这个时代很重要。
你觉得“90后”最大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
“90后”还很年轻,很多事不懂,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因为不懂,所以可以更有创意地去做事情,不会墨守成规,但这样也会走很多弯路。
自己给“90后”贴五个标签,会是什么?
开放;独立,大家都是独生子女;更有思考、有个性;理想,不太被钱左右,很多人会为了理想放弃更大的利益;最后可能是更善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