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学科,环境教育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初级中学的问卷调查,旨在探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教学因应策略。
关键词:环境教育;初中地理;农村中学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环境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性最为密切,地理科目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教学因应策略。
一、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徐州市初级中学387名初二学生。共发放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8.1%,符合问卷调查标准。
2.调查结果
环保意识:65%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环保行为: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环境。
环境教育:6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较少,7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环保相关活动不多。
3.存在问题
(1) 学生环境意识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今乡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缺乏必要了解。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持麻木态度,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环境破坏的实施者。
(2) 学校环境教育欠缺。调查发现,许多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学往往将学校的升学率放在首位,而忽视对诸如环境问题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不少学校甚至直接将地理课堂让给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学。将学生当作学习机器而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对于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实践迁移及运用能力置若罔闻,极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身心状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在地理课堂开展环境问题教育教学研究,许多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思想。
(3) 社会环境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乡村的活动资源有限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不够重视,不能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宣传工作,使学生失去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机会,极大挫伤了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4) 家长环境意识薄弱。由于家长大都生活在环境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与外界交流较少,加之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环保意识不强。为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当代人生活质量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后代人。因此,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因应策略
1.明确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总目标要求,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和探究地理基本问题和技术手段等。但同时也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兼顾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应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不仅要加强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如通过学习垃圾的危害性,在生活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带动周围人一起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乡村。
2.强化地理课堂环境教育针对性
中学地理课堂能够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给学生思考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可能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关注乡村环境的积极性[1]。例如,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状况等进行知识传授;人文地理方面,可以结合农村的农业、交通、人口分布、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突出农村乡土地理特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乡村的扶贫开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开设工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家乡的地形、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气候等建议工厂的选址,从而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采用常规与现代结合教学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向学生展示当今农村环境现状及面临问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环境意识。
也可以进行环境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并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通过实地观察、监控等手段针对存在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具体办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村、学校、家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2]。”
4.探索开放多元化评价激励方式
教学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议,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地理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完善地理教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从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结果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与评定。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应注意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进行成绩的评定,也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心理状况、研究能力等进行相应评价。
课堂教学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时,需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评价,重视地理师生的自我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地方政府也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强化村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整治力度。
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教育,地理课堂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着手,强化环境教育,培养中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充分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农村环境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64.
[2] 陈魁力.浅谈农村义务教育地理课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3):73-74.
关键词:环境教育;初中地理;农村中学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加强环境教育是培养现代公民环境意识、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学科关联性最为密切,地理科目具有渗透环境教育的优势。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教学因应策略。
一、问卷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
徐州市初级中学387名初二学生。共发放问卷387份,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为98.1%,符合问卷调查标准。
2.调查结果
环保意识:65%的学生对环境问题持无所谓的态度。
环保行为:只有不到30%的学生能够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身边环境。
环境教育:6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渗透的环境保护相关内容较少,75%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环保相关活动不多。
3.存在问题
(1) 学生环境意识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当今乡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缺乏必要了解。同时,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也持麻木态度,甚至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环境破坏的实施者。
(2) 学校环境教育欠缺。调查发现,许多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学往往将学校的升学率放在首位,而忽视对诸如环境问题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教育教学,不少学校甚至直接将地理课堂让给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学。将学生当作学习机器而一味进行知识灌输,对于学生的实际可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实践迁移及运用能力置若罔闻,极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身心状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在地理课堂开展环境问题教育教学研究,许多学生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思想。
(3) 社会环境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由于乡村的活动资源有限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不够重视,不能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相关宣传工作,使学生失去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机会,极大挫伤了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4) 家长环境意识薄弱。由于家长大都生活在环境相对闭塞的农村环境,与外界交流较少,加之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环保意识不强。为获得丰富的物质资料,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其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当代人生活质量的高低,甚至会影响后代人。因此,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势在必行。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因应策略
1.明确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地理教学总目标要求,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和探究地理基本问题和技术手段等。但同时也要结合农村具体情况,兼顾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不仅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
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应有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不仅要加强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能够运用自己所学解决农村实际问题。如通过学习垃圾的危害性,在生活中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带动周围人一起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乡村。
2.强化地理课堂环境教育针对性
中学地理课堂能够结合乡土地理知识,给学生思考身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可能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关注乡村环境的积极性[1]。例如,在自然地理知识方面,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状况等进行知识传授;人文地理方面,可以结合农村的农业、交通、人口分布、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特别是突出农村乡土地理特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如“乡村的扶贫开发”、“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如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引进外资开设工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家乡的地形、河流流向、盛行风向、气候等建议工厂的选址,从而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采用常规与现代结合教学方法
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农村中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率。课堂上教师可通过PPT、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向学生展示当今农村环境现状及面临问题,使学生产生危机感和环境意识。
也可以进行环境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并组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环境问题,并通过实地观察、监控等手段针对存在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具体办法。“通过学生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农村、学校、家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2]。”
4.探索开放多元化评价激励方式
教学过程评价又称形成性评价,即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在农村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评议,可以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学习地理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完善地理教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从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教学结果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与评定。进行教学结果评价应注意评价目标多元化。不仅进行成绩的评定,也要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心理状况、研究能力等进行相应评价。
课堂教学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复杂系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时,需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多层面评价,重视地理师生的自我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性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地方政府也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强化村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整治力度。
加强农村地区的环保教育,地理课堂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生活着手,强化环境教育,培养中学生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充分意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充分发挥地理教学在农村环境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宜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合乡土地理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3.64.
[2] 陈魁力.浅谈农村义务教育地理课如何渗透环境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