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定阳,接续“禾下乘凉梦”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b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定阳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袁隆平的小儿子、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定阳在悲伤中,坚定不移地担起袁老“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大梦想,继承父亲衣钵,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跟随父亲,跳入“农门”种稻


  袁定阳1970年3月出生于湖南,他出生时,父亲袁隆平正值不惑,杂交水稻育种进入攻关阶段。冥冥之中,袁定阳与杂交水稻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袁定阳最开心的事就是跟着父亲下田,每当在父亲指导下从稻田里找到样本,得到父亲的肯定,袁定阳都会感到十分自豪。在他眼里,父亲是个会变魔术的英雄,自己长大后也要成为他那样的魔术师。
  袁定阳20岁时参加高考,考试一结束,就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跟着父亲走进稻田。那年气候异常,袁隆平辛辛苦苦种的粮田大面积绝收,育种事业遇到挫折。袁定阳看着憔悴的父亲心疼不已,想安慰几句,又不知如何开口。袁隆平明白儿子的心意,语重心长地说:“干这一行,失败是常有的事。做一百次试验,如果能成功一兩次,就算幸运了。有的人在科研道路上探索一辈子,仍然没有成功。如果你选择走科研这条路,就得有不怕失败的准备。”袁定阳一直把父亲当作学习的榜样,听父亲的这一席话,更加坚定地填报了广西农学院农学专业,跟随父亲跳入“农门”,决心把杂交水稻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袁隆平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很是欣慰。
  大学期间,袁定阳学习成绩优秀,担任学校科研小组组长。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实验任务,他还利用课后时间自学农业知识,带领科研小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实验,对水稻培型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对农业科学充满热情,不分昼夜地在实验田里钻研,常常顾不上吃饭,同学们很佩服他。
  毕业后,袁定阳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负责各类水稻研制培育实验。随着工作的深入,袁定阳有了自己的研究课题,感觉到知识储备的不足,迫切希望学到更多先进知识,便一边开展研究,一边报考湖南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2001年,袁定阳考取香港中文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为“东方魔稻”走得更远不懈努力。

杂交水稻,再添“神雕侠侣”


  1997年7月的一天,袁定阳发现实验田里多了一名女性的身影。
  一次晚饭后,袁定阳和父亲聊起工作进展的情况,父亲告诉他,新来的女同事叫段美娟,比袁定阳小4岁,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是个好苗子。袁定阳有些奇怪:“这不大符合你的选才风格吧。”他知道父亲一直想招聘几个能吃苦耐劳的小伙子充实团队。
  袁隆平说:“我曾跟她强调过,水稻育种研究是个苦差事,需要长年累月在室外工作,可段美娟表明自己不怕苦累,还针对杂交水稻研究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袁定阳关注起段美娟,看她整天扎进试验田里,一边在野外寻苗,一边做田野调查,为水稻栽培生理研究课题需要,起早贪黑地收集测量数据,心里有些疼惜。
  段美娟进步很快,不久后便加入袁定阳的科研团队,开展对水稻关键光合功能因子的研究。长期一起工作,两人互生情愫。袁定阳觉得段美娟不寻常,长相柔美却不娇气,遇到挫折不退缩,是研究道路上的好帮手。段美娟欣赏袁定阳低调朴实,不夸夸其谈,是个实干家。共同的事业让两颗年轻的心迸发出爱情火花,成为杂交水稻界的“神雕侠侣”。
  袁定阳和段美娟有两个可爱的女儿,袁隆平给她们取名袁有清和袁有明,分别代表雨水和阳光,有了雨露、阳光,杂交水稻才有希望。

“禾下乘凉”之梦,后继有人


  袁定阳与段美娟结婚后,袁隆平对他们的要求比以前更高、更严格。袁定阳夫妇生怕辜负了父亲的期待,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办公室,或者是家里,都成为他们的科研现场。
  当时,第一代杂交水稻研究已经有了进展,但是个体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从基因研究的角度,给出严谨的调查结果。袁定阳夫妇决定挑起这副担子,填补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空白。
  袁定阳先后参与多个科研重大课题,主持了863计划重大项目 “水稻智能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的子课题项目“第一代水稻智能不育系的生物安全评估与育种应用”,带领研究团队成功选育了一系列两系和三系杂交稻新不育系。他将两系和三系的新育种成功培养成为适合各地区环境的新组合。成果应用到实践,不仅高产,而且在抗虫、防寒上表现优异,全面推广后,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袁定阳和段美娟共同参与了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高产转基因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课题。他们在袁隆平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寻找能够提高水稻二氧化碳同化效率的关键基因。夫妻俩擅长的领域是光效育种,在植物光呼吸系统中取得进展,通过人工干预,加强水稻光呼吸,提升水稻二氧化碳同化率,促进水稻增产。
  经过二十余年的历练,袁定阳如今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段美娟也成为杂交水稻专家,研究的领域是植物基因工程和水稻遗传育种,先后主持了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项目。她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水稻新品种选育。她用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水稻进行抗虫转基因新品种的培育,取得水稻抗虫新进步,为袁定阳在两系和三系新育种培育研究提供了大量帮助。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带着未竟的梦想去世,一家人悲痛万分。但袁定阳夫妇很快振作起来,因为季节不等人,他们接过“接力棒”,朝着袁隆平制订的“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目标继续努力奋斗着。
袁定阳与袁隆平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疫情紧张的时候,网上有个段子:红色健康码的,隔离了;绿色健康码的,躲在家里不出来了;大街上跑的大多是黄码,到处找地方做核酸检测。  老秦和夫人孙老师赶上了这茬事。7月17日,他们高高兴兴从山西旅游归来,乘的是太原到南京的航班,飞机晚点了三个小时,到达禄口机场已是下午两点。飞机上只发了一小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老秦饿了,说就在机场吃个简餐吧,于是就在机场待了半个多小时。7月20日禄口国际机场发现17例
期刊
纪念馆外景广场雕塑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部《沙家浜》京剧样板戏,让江苏常熟的沙家浜名闻遐迩,也使“芦荡火种,鱼水情深”的抗战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如入芦荡迷宫  沙家浜原名横泾、芦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芦苇荡抗战故事为原型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塑造的郭建光、阿庆嫂等人物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沙家浜,最美就是芦苇荡。舞台上的郭建光、阿庆嫂是经过艺术
期刊
流经茅台镇的赤水河茅台风景  乘着清凉的风,汽车沿着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离古镇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兴奋,因为将要一睹其千年风韵。  茅台古镇深藏在群峰环绕、逶迤绵延中,一条不算宽阔的河流波光潋滟,贯穿全境。这是从深山沟壑里流淌出来的百回千转的赤水河。两岸建筑鳞次栉比,色调统一,窗格镂花,古色古香,颇有江南园林的韵味。蓝天上,白云飘飘悠悠,或坠落山顶,或挂在楼间,幽静而悠远。 
期刊
琐碎背后的“无价”  “想想,要是每件事都有意义,你会窒息的。”这句台词或许可以视作是枝裕和创作美学的独白。是枝裕和的影片大多是发生在家庭中的故事,表面上看平淡琐碎,然而,他致力发掘的却是琐碎背后的“无价”,并由小见大,通过对家庭的描述呈现整个日本社会的生态。  是枝裕和196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练马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近一个世纪前,在日据时代,是枝裕和的祖父母因同姓不能结婚的规定私奔到台湾,在
期刊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文字部分节选自黄永玉的散文,图片系摄影家卓雅在湘西拍摄的风物图。阅读时,读一段文字,再看几幅图片,湘西的具象就一点点长大,而我对湘西的向往也一点点膨胀。  黄永玉写五六十年前的凤凰古城,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春天,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蔓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夏天,孩子们上山唱山歌,太阳快落时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城
期刊
在网上购买了陈慧的新书《世间的小儿女》,收到时已是晚上十点,我还是抓紧时间看了第一个故事。陈慧文如其人,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几乎不用成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容易看得进去。陈慧经历独特,是浙江余姚市梁弄菜市场的流动摊贩,摆摊之余进行写作,被称为“菜场作家”。  《养母》一文中,养母时常抱怨养父,因为他抽烟、喝酒、不上进,但就是离不开他。因为他在养母剖腹产遭遇劫难时,对着医生重重一跪,跪出了千山万水
期刊
崔道植  今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颁“七一勋章”时,87岁的崔道植脑海中闪过一个名叫“三八石”的村庄,那是他出生的地方。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从那里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勋章的最高荣誉。从孤儿到痕检专家  崔道植是个孤儿,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是政府给了他温暖,资助了他上小学、中学的学费。之后,他参军入伍,22岁转业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工作。  在单位的支持下,崔道植被选送
期刊
认识良宽,要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起。1968年,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他做了“我在美丽的日本”主题演讲。其中,引用了多首良宽的和歌,最打动我的是那首:“作为纪念/留下什么好呢/春是樱花/夏是杜鹃/秋天是红叶。”  在这首和歌里,良宽于冬天处戛然而止。冬天留什么好呢?我在旅日学者苏枕书翻译的新书《良宽歌句集》里找到了答案。冬日里,良宽最爱的应是雪与梅花。而雪,是留不住的。  良宽是
期刊
有些書适合读完收藏,比如《故宫宴》,从美食视角切入神秘的故宫,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点。清代是中国近现代美食的起点,《故宫宴》着重介绍的就是紫禁城里的清代宫廷美食文化。  读正文前细读目录,有助于厘清书的脉络。《故宫宴》以十二个月份为章,每月以荐新食材为线,结合史料《膳底档》的记录,以八十篇文章复原了鲜为人知的皇家美食,唤醒了“紫禁城六百年”的文化记忆。  何为荐新?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的礼法仪
期刊
江苏是红色资源大省,存有众多独具特色、极为珍贵的红色文化印记。这份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家底,蕴含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成为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各地红色场馆、民间组织、个人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展览。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史料档案,成为我们学习党史的入口,让我们走进英雄人物的心灵世界,了解党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体悟今天幸福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