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仔细研读了陈序老师的《主编死了一一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颇有体悟。实话说,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确实吃了一惊,“主编死了”?这不是典型的标题党吗,专门用来吸引消费者注意而实则没什么内涵的。我怀着一颗批判的心,瞪着质疑的双眼,却渐渐地引起了共鸣,产生了心理反转,写的实在是妙。
本书一共有八章,每一章都有一个亮眼的标题。第一章“重新定义工业化媒体”,第二章“站在注意力的金字塔尖”,第三章“主编决定论的贫困”,第四章“新闻是一门生意”,第五章“顶替主编的互联网”,第六章“金融危机的致命一击及主编本位谢幕”,第七章“决定未来的是……”,第八章“最后的主编”。大章中的小标题更为新颖活泼,“一代代屌丝逆袭,现代主编脱颖而出”,“解铃不是系铃人”;“从现在起,意见领袖接手”…除此以外,本书开头还有三篇推荐文,分别出自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虎嗅网创始人李岷,并同时被新闻业界大咖喻国明、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等18位专家所推荐。那么,当下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主编真的“死”了吗?对待当下的媒体趋势,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本《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清晰准确地阐述了“主编”角色随着时代与科技变迁的作用与地位的变化,试图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已成为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受到了重创,市场份额急速下降,受众数量严重下滑,“纸媒将死”的言论也不是一天两天,街上大量报刊亭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历史脉络来看,人类传播迄今已经历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目前一进入数字传播时代。从传统媒体无冕之王的报纸、到媒介融合数字出版,甚至5G技术加持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突破,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能力日益强大,UGC早已不是神话,人人都在每时每刻地发声,在无数平台上充分展现自我,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成本低、速度快、并且还能即时分享给亲朋好友,技术创新推动着传播方式的变革。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内容为王”似乎要让位于“技术、渠道为王”,从前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记者”、“主编”在算法推荐、算法分发为底层逻辑的人工智能下,无疑遭到打击,传统编辑出版业繁杂的制作出版流程、高额的出版费用,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成本。在以上现实困境下,传统编辑出版因新媒体冲击而式微也就不可避免,阅读纸质书本也变成了一种小众文化,编辑等新闻工作人员也逐渐褪去光环。我还记得著名记者黄远生曾经说过:“新闻记者者须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可是如今,无论新闻工作者再怎么能干,也干不过机器人的写作速度、也没有快速挖掘数据的本领啊,时代真的变了,真的正如陈序老师说的“新媒体时代,‘主编死了’”吗,那么以“主编”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真的无的放矢了吗?我看未必。
传统编辑若积极应对,在新媒体新形势下,必然发挥巨大作用。
传统编辑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专业性和历史厚重感,用多年经验的策划和把关能力来提升品牌意识,坚持质量为先,内容为王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文字信息,保证编辑出版的高质量。这些都是新兴数字技术没法比拟的,新的东西却没有深厚的根基作为支撑,是很容易垮掉的。通过品牌的创建,质量的提升引发读者对知识的推崇、对出版的信赖,在琳琅满目的网络读物中脱颖而出,以此带动读者回归传统阅读。
合理选定目标客户群体,以目标客户群体的阅读习惯为导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出版计划。并且主编等传统新闻人员需要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网络素养,积极利用新媒体,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开发出版社公众号,定时发布图书资讯,为读者提供电子阅读平台,定期举办电子阅读活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诸如“万人在线读书…阅读经典我先行”等阅读活动,打造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网络编辑也在大量兴起,主编只是换了个脸,并没有死去。
只要主編坚强地、积极地活下来,毫不畏惧地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拥抱互联网大势,必定在新媒体时代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并非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
本书一共有八章,每一章都有一个亮眼的标题。第一章“重新定义工业化媒体”,第二章“站在注意力的金字塔尖”,第三章“主编决定论的贫困”,第四章“新闻是一门生意”,第五章“顶替主编的互联网”,第六章“金融危机的致命一击及主编本位谢幕”,第七章“决定未来的是……”,第八章“最后的主编”。大章中的小标题更为新颖活泼,“一代代屌丝逆袭,现代主编脱颖而出”,“解铃不是系铃人”;“从现在起,意见领袖接手”…除此以外,本书开头还有三篇推荐文,分别出自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虎嗅网创始人李岷,并同时被新闻业界大咖喻国明、北京大学教授胡泳等18位专家所推荐。那么,当下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主编真的“死”了吗?对待当下的媒体趋势,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本《主编死了——没有主编》清晰准确地阐述了“主编”角色随着时代与科技变迁的作用与地位的变化,试图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据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手机已成为主流媒体。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受到了重创,市场份额急速下降,受众数量严重下滑,“纸媒将死”的言论也不是一天两天,街上大量报刊亭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历史脉络来看,人类传播迄今已经历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目前一进入数字传播时代。从传统媒体无冕之王的报纸、到媒介融合数字出版,甚至5G技术加持下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突破,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能力日益强大,UGC早已不是神话,人人都在每时每刻地发声,在无数平台上充分展现自我,从互联网上收集信息,获取知识,成本低、速度快、并且还能即时分享给亲朋好友,技术创新推动着传播方式的变革。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内容为王”似乎要让位于“技术、渠道为王”,从前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记者”、“主编”在算法推荐、算法分发为底层逻辑的人工智能下,无疑遭到打击,传统编辑出版业繁杂的制作出版流程、高额的出版费用,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成本。在以上现实困境下,传统编辑出版因新媒体冲击而式微也就不可避免,阅读纸质书本也变成了一种小众文化,编辑等新闻工作人员也逐渐褪去光环。我还记得著名记者黄远生曾经说过:“新闻记者者须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可是如今,无论新闻工作者再怎么能干,也干不过机器人的写作速度、也没有快速挖掘数据的本领啊,时代真的变了,真的正如陈序老师说的“新媒体时代,‘主编死了’”吗,那么以“主编”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工作人员真的无的放矢了吗?我看未必。
传统编辑若积极应对,在新媒体新形势下,必然发挥巨大作用。
传统编辑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长期形成的专业性和历史厚重感,用多年经验的策划和把关能力来提升品牌意识,坚持质量为先,内容为王的原则,为读者提供专业化的文字信息,保证编辑出版的高质量。这些都是新兴数字技术没法比拟的,新的东西却没有深厚的根基作为支撑,是很容易垮掉的。通过品牌的创建,质量的提升引发读者对知识的推崇、对出版的信赖,在琳琅满目的网络读物中脱颖而出,以此带动读者回归传统阅读。
合理选定目标客户群体,以目标客户群体的阅读习惯为导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出版计划。并且主编等传统新闻人员需要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网络素养,积极利用新媒体,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开发出版社公众号,定时发布图书资讯,为读者提供电子阅读平台,定期举办电子阅读活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诸如“万人在线读书…阅读经典我先行”等阅读活动,打造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网络编辑也在大量兴起,主编只是换了个脸,并没有死去。
只要主編坚强地、积极地活下来,毫不畏惧地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拥抱互联网大势,必定在新媒体时代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并非没有主编,才是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