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是在学科教学总目标的指引下,首先是分析课时的内容,把各知识点罗列出来,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其次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取出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再根据自身的特点,添加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教师可通过充分了解学生、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深入解读教材、正确设计目标等方面入手,正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进而点亮课堂。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角度出发来确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呢?
  一、充分了解学情是确定目标的前提
  学生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也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备课前教师要做到:
  1.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相应年龄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同年龄段得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做
  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情况。一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即使很小,有时也很难达成。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能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上要尽可能的细化。在三年级画图教学中,有保存文件的目标。开始我就按照书本,示范一遍保存操作,让学生输入相应的文件名,默认的保存在我的文档中,结果到了下一节课,发现很多学生找不到保存的文件,有的不知道保存在哪里,有的文件名忘记了;后来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把保存目标定得更细一些,学生能按照“先选位置——比喻为找抽屉”、“再起名字——识别标记,如班级加画图的内容”分这两个的步骤来保存文件。从此这个 “保存”目标才落到实处。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以往的信息技术水平、操作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只要点到为止,其它的需要合理的斟酌和推敲,再作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
  如五下我的风采一课,如果能力目标是:学会自定义动画,显然不切合实际,因为五年
  级的学生,他已经具备问题的分析与整理的能力,只是让“我的精彩介绍”这张幻灯片上的对象动起来,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技能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也根本不需要花一节课来学习,并且这一能力目标,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会了一个操作技巧,体现在操作结果上,就是让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以各种奇特的动画效果动起来,是没有目的性的乱动;如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把能力目标定在:学生能运用自定义动画的动画效果和顺序的技巧来提高“我的精彩介绍”的展示效果。这样将重点定在“有效”上,有这样的一个约束,学生在操作技能的运用上,就会主动考虑怎样的动画效果会对“我的精彩介绍”起到美化效果,怎样的顺序能合理展示“我的精彩介绍”,这样我们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
  二、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是点亮课堂的基础
  我们很多老师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把这三点列在其中,每堂课都有三个目标的达成。
  我认为,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并不是每堂课都牵强附会完成三维目标,每堂课教学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有时候侧重知识方面,有时侧重技能方面,有时侧重情感态度。如我在上《文字标题艺术化》一课时,我就侧重了能力与情感目标,抓住课题中的“艺术”两字,引导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对标题艺术化、怎样的文字才算是艺术化、怎样实现艺术化的效果。我觉得现在新课标提出了很多能力的发展目标,其实是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身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求老师在一节课或一天或一个月内将这个能力达成,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我们在设计每一节课的目标的时候,知识目标相对好定一点,根据教材的指导要求学
  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学,则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现在新课标下应该不再主张将知识直接灌输了,那么,怎么样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顺利完成能力目标,就是我们老师应该动脑筋的了,即使你在课堂中只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掌握了一点点自学的技巧,找到了一点点门道,应该说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培养,也是目标的一种达成方式。只是这种目标的评价并不好量化,但几节课后,或一个学期后,应该是可以看到效果的,这将是孩子终生受益的能力。对于情感目标,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容易忽视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很多时候定得空而且乏。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其实计算机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学科的自身特点就是学生要多动手操作、敢于摸索,学生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根据课的内容,还可以加入相应的德育内容,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
  三、深入解读教材是点亮课堂的关键
  备课是教学的起步,而解读教材又是备课的起步,也是备课的关键与核心。“解读教材”
  不仅包括对教材的教学内容、编排意图和活动安排等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构建,还包括对教材的整个结构体系及呈现序列的解读,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知识的解读。在完成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后,便要“钻”进教材之中,集中精力仔细研读。再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如六年级下的《环保小报的制作》
  知识目标:(1)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
  (2)Word知识的灵活运用
  能力目标:(1) 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完成“绿色奥运,节能环保”电子小报制作
  (2)利用小组合作,培养与同伴沟通、协调、合作的能力。
  (3)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 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对我国生态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状况的了解,对北京 “绿色奥
  运,节能环保”活动主题的了解,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节约能源、保
  护环境的重要性,也通过组织征集“我班节约金点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行动起来。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这样的目标,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达成度很高,绝大部分同学选择挑战型的自主设计,同桌之间讨论热烈,最后设计的效果也不比老师给的简单型差,(简单型是给基础不好的学生做得模板,小报的图案、板式都已经设计好,他们只要在里面填充内容,更改字的大小和颜色,达到整体的协调就可以了)。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充分了解学生、正确理解三维目标、深入解读教材、正确设计目标等方面入手,进而点亮课堂,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肯定会更加精彩。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全国各地区都掀起了旧村改造的热潮,其目的是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为城市发展腾出空间;其途径是围绕城市或城镇周边的农村区域,实施整体拆迁,并另选
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 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 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 五方面的探究:  I.宽松和谐激趣法  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 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师生 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要开展公共外交,标志着公共外交正式提上我国政府的议事议程。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面向社会公众,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国家软实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科各年段的课外阅读均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但现实是,在广大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能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并不多,能达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使得课外阅读的习惯难以养成。因此,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较差。  那么,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幼儿美术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创设,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美术教育,将美术活动与其它教学活动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生活 环境 美术 教育 渗透  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
非智力因素,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同时,在未来现代化的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