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分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xlllw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刷屏:广东一考生曹某,高考成绩235分,却伪造了一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网友们调侃曹某爱慕虚荣、造假手段卑劣,調侃其家人愚昧无知。如此闹剧在社会舆论下快速升温,最终让事件主角成为网络暴力倾轧的对象。
  某网站上一位高赞答主的看法点出了藏于背后的问题—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比起分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更应该得到关注的。这位答主了解到曹某是个“惯犯”,中考时就曾欺骗别人说自己考上了湛江一中。他此次查分后从P图到伪造录取通知书一气呵成,显然非临时起意,他这种一意孤行的行为,很可能是心理上有问题。
  类似的新闻并不少见,在这些闹剧的背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不禁思考:在望子成龙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常见但也是最常被家长忽略的一个方面就是:扭曲的育儿观。
  我在指导家庭教育中常会对家长提出一个“灵魂拷问”:“您养育孩子是为了什么?”家长们的回答各式各样:“希望孩子成才”“为自己养老送终”“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我们暂且不去评判这些家长的育儿观是对是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家长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心愿时,孩子会在某种程度上丧失自由意志,家庭教育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利己的育儿观常常会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唯结果论”,家长因为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性格特点、情绪感受。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久以来压抑的情绪和个人意志就会和家长世界的规则产生冲突。有的孩子会用“叛逆”的方式进行对抗,有的孩子则会在这场隐形的战争中“妥协”并继续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于某些家长来说后者可能更加“省心”,但是案例中的曹某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当孩子认同了家长“唯结果论”的教育理念,那么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达成家长的期待,即使这个代价是违反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成绩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项任务完成的好坏,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无可非议。但是成绩和孩子未来的成就真的可以划等号吗?
  看分说话的时代:成绩决定未来?
  最近大火的网络剧《隐秘的角落》里,男主角的妈妈在老师向她反映孩子鲜少与同伴交流时,她的回应是“成绩好就可以,其他都不重要”,她的回答代表了社会上很大一部分只重视成绩的家长。孩子的人生不只有十八年,当孩子进入社会就会发现只会考试会沦为考试机器,无法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
  当成为一个“社会人”后,孩子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不止会考试这么简单。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同理心的能力,这些并不会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自动获得,这需要家长从小培养、言传身教。
  家长还需要认识到成功的路千万条,不只有成绩好这一条。我常会给学生和家长分享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学习成绩好只是其中一种,我们需要看到他们身上不同的优势并帮助他们发展,才能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因此,家庭和学校在对孩子的共同培养过程中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学生的成长。
  家校共育的不足
  很多老师都和我分享过在学校工作中的挫败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有些家长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是学校的问题,但很少会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有些家长非常配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收效甚微。而很多家长则坦言很怕接到学校的电话,只要是学校的电话打来就意味着孩子在校“惹祸了”。
  虽然有的学生的行为需要有所调整,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值得被肯定的地方。和家长沟通时多去分享孩子身上的优点,家长也会更容易配合,在指导家庭教育时教师也应提出具体的、可以量化的小目标。家校共育中的常见问题在于老师和家长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观点,希望对方改变,而不是从一个合作的角度探讨如何相互配合帮助孩子成长。
  家长需要认清的事实是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不意味着自己就不需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绩有着更深远的影响。多年前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告诉我们,成绩好而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对社会产生更严重的危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呢?
  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该如何培养?
  1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孩子的每一种情绪都拥有相应的功能,即使是负性情绪也是需要的。比如焦虑帮助他们未雨绸缪,愤怒帮助他们奋力反抗,悲伤帮助他们反思过往。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接纳各种情绪的发生,带着好奇的态度去发现情绪背后的需要。
  2其次,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看到自身的优势,鼓励他们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家长的心愿扼杀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很多孩子产生抑郁情绪的原因就是因为个人的想法被压制,但却无法达到家长的期待,进而认为自己丧失了价值。
  3最后,家长应该明白我们是孩子的“港湾”而不是“战场”。家庭应该是充满了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地方,而不是充斥着要求、控制和指责的地方。作为家长,我们最先要放下的是自己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和焦虑,而应该拾起对他们的希望和信任。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反对家长关注成绩,鼓励孩子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但“物极必反,水满则溢”。纪伯伦在诗中这样写道“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家庭教育是家长的终身必修课,这场必修课的成绩则是孩子美满幸福的未来。
其他文献
黄大妈到底怎么了?  黄大妈是位退休人士,今年六十五岁。早些年是单位的一把手,十年前开始退居二线,逐渐把手上的事情交出去。最初是有那么点不甘心,后来自己就想开了,侍弄花草,喝茶看书,还培养了个摄影的爱好,在当地的摄影杂志上获过几个小奖。  六年前孙子出生,儿子连哄带骗让她过来帮忙照顾,就彻底办了退休手续全心照顾家人。儿媳妇肯定不如女儿贴心,也不如女儿会疼人,但磕磕碰碰地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  等孙
期刊
初见,是小心翼翼  鹿小姐是一名26岁的单身女性,本是风华正茂的摽梅之年,来到我的诊室时却是愁容满面,眉头紧皱。我请她坐下,向她及一同前来的她的父母了解具体情况,她表现得十分有礼貌,甚至有点儿紧张,像胆小易惊的小鹿似的。  鹿小姐坐下后感受到环境的安全舒适和咨询师可信可亲后,慢慢放松下来,开始向我倾诉她的心结。没有预警的强烈恐惧让她无处可逃  原来,今年二、三月份她曾经历过两次惊恐发作。  第一次
期刊
古希腊神话中,光明之神阿波罗掌管音乐和医药,被誉为人类的保护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古时候人们认为音乐和治愈疾病是分不开的。欧阳修“弹琴解忧”的故事  我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写道,他曾经由于过度的忧伤和劳累得了病,“退下来”后过上了悠闲的日子,却一直没有医治好。后来向朋友孙道滋学习如何弹琴,学会了弹奏各种曲调和一些乐曲,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自己心情变得很愉悦,一切忧愁和烦恼便烟消
期刊
前些时候热播的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以及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社会上引发了一波“年龄”争论的热潮,新剧《四十刚好》更是借着这股“年龄浪潮”未播先火。在朋友间、家庭里、社会中,关于年龄的话题总能成为中心,在这个加速前进的时代,似乎各种焦虑都随着年龄增长悄然而至,学习、工作、生活、感情中的焦虑问题越来越多,90后开始奔三,80后开始奔四,“年龄焦虑”赤裸裸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不可否认,我们逐
期刊
刘艳,今年39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她的婚姻生活可不简单,先后两次婚姻,都是结得快、离得也快,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她对伴侣要求太高、过于挑剔。她的确长得漂亮,自然心气也高。可这只是人们单方面的猜测,其实刘艳本人觉得非常委屈,她认为两任前夫都太不检点,自己才是受害者!丈夫身上为何有香水味  她的第一任老公是高中同学,追求她多年,人长得不错。虽只是个公司小职员,但也知根知底,可结完婚后情况就全变了。有次丈
期刊
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苏灿在落魄时受洪七公传授其睡梦罗汉拳,最后功力恢复,苦尽甘来,最终夺得丐帮帮主之位。睡梦罗汉拳只在苏灿睡着之后出现,其威力无穷,破了三位长老的莲花落阵。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它的出现却并不受人欢迎。  年近花甲的刘先生最近常被老伴牛阿姨抱怨,說他晚上睡觉,时不时突然就大喊大叫,还对自己拳打脚踢。有一次刘先生睡到半夜竟突然使劲掐着牛阿姨的脖子,嘴里不停咒骂,似乎有什
期刊
心理咨询是一项富有活力、创造性的工作。遵循咨询伦理,开展富有成效的辅导,帮助求助者自助,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是极其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咨询师需要对自身及其生活过程有充分的洞察力,比如内心的感受、想法和体验在不同的人生发展阶段会有不同。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咨询师都需要接受专业督导,除此以外,咨询师的自我反思是一种很好的自我督导。  守初心—明界限,善觉察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  初心是什么?
期刊
吃播”即直播吃饭的简称,是主播在镜头前直播自己吃饭的过程,以此来获得关注和打赏。后来随着各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也发展出了先剪辑再上传的录播形式。当前吃播种类多样,既有以分享体验为主的“美食家”,也有胡吃海喝的“大胃王”,还有挑战底线的“野路子”。特别是后两者,因为“特色鲜明”更为人关注。  吃播的主播们有的食量惊人,几分钟“暴风吸食”大盆拉面、一口气吃完百根香肠;有的脑洞惊奇,生吃章鱼海胆、干吃火
期刊
一般谈到表演型人格,最常在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女性,这是许多经典案例和电视媒体中常常宣扬的形象。虽然这种形象的塑造是有些道理的,因为一方面表演型人格的患者的确多为女性,另一方面她们对于体验和感受也有着习惯性夸张的表达;可这种简单的刻画却也很容易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让我们对表演型人格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爱,她的特点就并不典型。总体来说她还是个能够控制自己的
期刊
孕育新生命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妊娠过程中,准妈妈们需要付出很多辛苦,调适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为诞育新生命做好充分的准备。妊娠对于女性而言,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显著变化,还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应激过程。由于女性怀孕后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变动过程中,激素水平的急剧升高,加上孕妇本人及家属对妊娠的态度,常使孕妇处于焦虑、抑郁状态之中。  前几天,朋友的妹妹小萌(化名)因为出现产前焦虑情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