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有着传统的师德观,在新时代下的师德观需要在全面发展理论与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构建,力图将爱国热情、爱岗敬业与教育育人等目标融入师德建设中,优化师德环境,使师德建设机制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与实践能力,最终落实“以德治教”的观念与教师素质等的提高。
关键词:师德;指导思想;构建;战略意义
在新时期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构建高校师德,在构建过程中遵守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构建此种师德体系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师德观
自古以来,需要教育者们对师德建设提出了自我的观点。如孔子的“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韩愈的“传到、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可见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师德资源。
在新时代下,我也要对传统师德观念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以便在新问题与新环境中更具有可实践性与操作性。师德,字义上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有着较强的规范性与社会性,在不断的强化中,将这些规范准则内化为教师的自身素养与个人品德,从而提升为教师综合素质。当下时代的师德观有着自我的指导思想,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体现着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构建思想、内容与目标
当下高校师德建设虽然有着巨大的成绩,但同时必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如学术浮躁,研究不深入,没有责任感与社会意识,教育与育人的分离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师德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如管理体系不完善与教师个人因素等,不能对现实中的教师进行指导。对于这些,我们必要对师德观进行构建,在良好的指导思想下,明确师德观的原则与建设内容、目标,以便为完整构建提够科学方法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校师德观必须有着良好的指导思想,在贯彻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同时,还要结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教兴国”战略等为指导思想,促进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目的。
2,建设原则
高校师德观的建设涉及到师德、师风、学风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个工程具有明显的有效性,需要结合高校实际现状的同时,对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途径等进行全新的认识。对此,本文主张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教育自身对教师的管理作用显而易见,管理本身虽然不能与教育等同,但其教育意义有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可以为教育提供支持。二者之间有着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一面,在充分利用管理工作的教育价值导向作用的同时,提高高校师德建设。
第二,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职业道德价值观的丢失是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的自我约束来实现。同时还必须加强他律,在对教师进行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中,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准则与规范,约束自我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高校师德建设需要进行创新来解决新问题与新情况,但是创新的同时要对古今中外的师德观理论等进行借鉴,高校教师要对已有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找出其合理成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第四,约束与疏导相结合。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要有着良好的约束机制加以规范,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疏导。在遵守应有准则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
3,建设目标与内容
高校师德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符合职业道德的总体要求,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也要符合高校师德观的特殊性。因此,新时期高校师德观的目标与内容应该有:增强教师的爱国精神与政治热情;增加教师的爱岗意识与敬业精神;符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增加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力、求真务实精神与团体协作意识。
三,如何构建高校师德观
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决定其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高校师德观中,本文主张从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疏解教师压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加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与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来对高校师德观进行全面构建。
1,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出发,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
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便是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与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此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守的最根本的行为规范,是教师师德观念最根本的体现。教师师德规范就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守的具体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要求,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在约束性与指导性上表现不足。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科学概括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然后将行为准则与具体规范具体化,形成教师道德素质要求的内部规章制度。这样可以更为贴近学校现状,接近教师的道德水平,便于考核与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与规范性。在具体规范的制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个学校确定自我的师德规范,要从自我实际如学校历史、学校类型、规模、学科结构、培养对象等出发,这样才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规范的内涵要不断的丰富,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师德规范的出发点要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出发,充分发挥出期导向与评价作用;师德规范在具体要求上,要显出自我的层次性、差异性与现实性,既要有激励的高要求,又要有强制性规范的最低要求,只有科学性与方法性、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师德规范才更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2,以隐性教育途径为主,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认知能力
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来源于教师的职业实践与有意识的道德教育。加强师德教育是提高全体教师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积极,社会责任感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教育观念与学术观念更为滞后,职业规范意识明显不足等。这些问题相当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要结合时代特点与现实需求,进行隐性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观念与师德认知。其中,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将正确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思想中,落实到其职业行为上。
3,优化师德环境,以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师师德环境是指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情感等有影响的,对教师职业行为有作用的一起外部因素的综合。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能动地改造自我环境,以便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的建设包括: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固定“硬环境”与以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为主的“软环境”,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这样的校园环境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好于道德灌输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此种环境以开放发展、稳定求实为特征,具备着一种勤奋、敬业、创新的进取精神与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对于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建设机制,提高其可行性
对师德环境的优化,首先需要一套完善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这种机制有着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科学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学校要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要符合政策规范。高校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引导教师在业务与品德修养的注重中获得发展,具体来说,通过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科研管理改革与人力分配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学术规范、教书育人的良好制度环境与学术氛围。
第二,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这是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师德评价机制对教师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约束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其内在动力。
第四,健全的监督机制。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可以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形成外部压力,提高师德建设。
5,加强心理辅导,增加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师德的内在基础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事实也证明,教师出现失职、怠慢工作等行为并不是教师的品质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高校教师面临着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心理压力是引发教师倦怠行为与失德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遵从人的发展规律,疏导教师压力,为高校教师的良好心理健康体形成提供条件。在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教师在工作与精神上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如此,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对的提高。
6,拓展业务素质培训内容与途径,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
在提高教师约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本身获得发展。在业务能力培养上,首先要创新业务培训内容,通过多种媒体使用、信息搜集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培养教师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对教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等的学习;参加多种活动培训,提高具体时间能力等。其次,扩展业务培训的途径与方式,如参加各种培训班,去国内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在读学位等。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才能为良好师德建设提供基础。
四,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水平,可见,构建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主体,是培养人才与提高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与“以德治教”教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与“以德治教”教学基础,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思震著:教师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师德;指导思想;构建;战略意义
在新时期构建高校师德建设意义重大,如何构建高校师德,在构建过程中遵守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与构建原则,构建此种师德体系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师德观
自古以来,需要教育者们对师德建设提出了自我的观点。如孔子的“为人师表”、孟子的“以身作则”、韩愈的“传到、授业、解惑”、朱熹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可见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师德资源。
在新时代下,我也要对传统师德观念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以便在新问题与新环境中更具有可实践性与操作性。师德,字义上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有着较强的规范性与社会性,在不断的强化中,将这些规范准则内化为教师的自身素养与个人品德,从而提升为教师综合素质。当下时代的师德观有着自我的指导思想,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体现着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有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构建思想、内容与目标
当下高校师德建设虽然有着巨大的成绩,但同时必须认清其存在的问题,如学术浮躁,研究不深入,没有责任感与社会意识,教育与育人的分离等。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推动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师德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如管理体系不完善与教师个人因素等,不能对现实中的教师进行指导。对于这些,我们必要对师德观进行构建,在良好的指导思想下,明确师德观的原则与建设内容、目标,以便为完整构建提够科学方法与理论依据。
1,指导思想
新时期高校师德观必须有着良好的指导思想,在贯彻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同时,还要结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教兴国”战略等为指导思想,促进教师整体队伍素质的提高,以便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与服务社会的目的。
2,建设原则
高校师德观的建设涉及到师德、师风、学风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这个工程具有明显的有效性,需要结合高校实际现状的同时,对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途径等进行全新的认识。对此,本文主张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管理与教育相结合。教育自身对教师的管理作用显而易见,管理本身虽然不能与教育等同,但其教育意义有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可以为教育提供支持。二者之间有着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一面,在充分利用管理工作的教育价值导向作用的同时,提高高校师德建设。
第二,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职业道德价值观的丢失是高校教师师德问题存在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的自我约束来实现。同时还必须加强他律,在对教师进行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中,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准则与规范,约束自我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第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高校师德建设需要进行创新来解决新问题与新情况,但是创新的同时要对古今中外的师德观理论等进行借鉴,高校教师要对已有资源进行发现挖掘,找出其合理成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第四,约束与疏导相结合。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要有着良好的约束机制加以规范,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疏导。在遵守应有准则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的个性发展。
3,建设目标与内容
高校师德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部分,因此必须符合职业道德的总体要求,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精神,同时也要符合高校师德观的特殊性。因此,新时期高校师德观的目标与内容应该有:增强教师的爱国精神与政治热情;增加教师的爱岗意识与敬业精神;符合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增加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力、求真务实精神与团体协作意识。
三,如何构建高校师德观
教师的个人品质是决定其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构建高校师德观中,本文主张从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疏解教师压力,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加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与道德实践能力等方面来对高校师德观进行全面构建。
1,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出发,规范约束教师的职业行为
高校师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便是建立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其中,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与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基础。此基本要求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守的最根本的行为规范,是教师师德观念最根本的体现。教师师德规范就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中所要遵守的具体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化要求,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在约束性与指导性上表现不足。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现状科学概括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然后将行为准则与具体规范具体化,形成教师道德素质要求的内部规章制度。这样可以更为贴近学校现状,接近教师的道德水平,便于考核与评定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与规范性。在具体规范的制定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个学校确定自我的师德规范,要从自我实际如学校历史、学校类型、规模、学科结构、培养对象等出发,这样才具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规范的内涵要不断的丰富,以便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师德规范的出发点要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出发,充分发挥出期导向与评价作用;师德规范在具体要求上,要显出自我的层次性、差异性与现实性,既要有激励的高要求,又要有强制性规范的最低要求,只有科学性与方法性、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师德规范才更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2,以隐性教育途径为主,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认知能力
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来源于教师的职业实践与有意识的道德教育。加强师德教育是提高全体教师道德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可见,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积极,社会责任感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教育观念与学术观念更为滞后,职业规范意识明显不足等。这些问题相当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要结合时代特点与现实需求,进行隐性教育,提高教师的道德观念与师德认知。其中,隐性教育的方式可以通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将正确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渗透到教师思想中,落实到其职业行为上。
3,优化师德环境,以便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师师德环境是指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情感等有影响的,对教师职业行为有作用的一起外部因素的综合。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能动地改造自我环境,以便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的建设包括: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固定“硬环境”与以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为主的“软环境”,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这样的校园环境对教师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有着好于道德灌输的感染力与渗透力,此种环境以开放发展、稳定求实为特征,具备着一种勤奋、敬业、创新的进取精神与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对于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4,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建设机制,提高其可行性
对师德环境的优化,首先需要一套完善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这种机制有着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科学有效的政策导向机制。学校要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要符合政策规范。高校以明确的政策为导向,引导教师在业务与品德修养的注重中获得发展,具体来说,通过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科研管理改革与人力分配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学术规范、教书育人的良好制度环境与学术氛围。
第二,科学的师德评价机制。这是提高教师师德素质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师德评价机制对教师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约束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增加其内在动力。
第四,健全的监督机制。高校师德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有效的监督可以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形成外部压力,提高师德建设。
5,加强心理辅导,增加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
师德的内在基础需要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事实也证明,教师出现失职、怠慢工作等行为并不是教师的品质问题,而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高校教师面临着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心理压力是引发教师倦怠行为与失德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遵从人的发展规律,疏导教师压力,为高校教师的良好心理健康体形成提供条件。在对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教师在工作与精神上的压力得到了缓解,如此,教师的自我约束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对的提高。
6,拓展业务素质培训内容与途径,提升教师的师德建设
在提高教师约束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本身获得发展。在业务能力培养上,首先要创新业务培训内容,通过多种媒体使用、信息搜集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手段;培养教师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对教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等的学习;参加多种活动培训,提高具体时间能力等。其次,扩展业务培训的途径与方式,如参加各种培训班,去国内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鼓励教师攻读在读学位等。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业务素质与业务能力,才能为良好师德建设提供基础。
四,师德建设的战略意义
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水平,可见,构建师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主体,是培养人才与提高教育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实施“以德治国”战略与“以德治教”教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需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保障,是落实“以德治国”战略与“以德治教”教学基础,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鲁洁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思震著:教师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